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12743500000033

第33章 神秘的“小经”文字

“小经”又称作“消经”、“狭经”,百姓多称“小儿锦”,它是回族、东乡族等国内信仰******教的民族使用的一种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汉语拼音文字。

所谓“消经”,也就是将******教经文加以消化之意。在新疆,是将仅有辅音的阿拉伯语经文加上标注元音的符号,这种标注元音符号后的《古兰经》等经典,即为“消经”,而在甘、宁、青一带,则是将经堂中所学的经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成汉语,以便课后复习时参考,这种办法称为“消一消”。“小经”是与《古兰经》等经典相对而言,那些经典称为“大经”,而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汉语辅助读物叫“小经”。小儿锦是消经或小经的变音。这种文字基本上是对汉语词汇的拼写,其中也有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有时还夹杂着少量的汉字。清代以来至二十世纪末,有些地方的清真寺或个人编印了大量间有“小儿锦”译文的宗教读物,有的读物整本都是用“小儿锦”拼写的。“小经”文字的流行范围几乎遍布中国所有回族聚居地区,中亚的“东干”人也曾经使用。它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随着汉文教育的普及,使用人群逐渐缩小,但至今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关于“小经”的渊源,大致有两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约在唐宋时期,来华的******为学习汉语的需要,用阿拉伯字母作为拼写汉文的工具。这种说法尚无确凿依据。第二种说法则是认为小经诞生于经堂教育前后,经堂学员们为了便于理解、记忆和掌握、消化所学内容,所以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字以作注释和笔记。

在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内,有一块颂扬修建清真寺善举的阿拉伯文碑,其中有用小经拼写的撰文者及修寺人的姓名籍贯,碑文撰于******教历740年,即公元1339年至1340年间,正当元代。

小经的使用范围,一是在经堂教育中应用。经堂学员大都使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却普遍不识汉字,于是便借助小经作为“拐杖”,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汉语,用以学习阿拉伯语和各种******教经典。二是在宗教生活中应用。许多清真寺的阿拉伯文、波斯文石刻中,夹杂有大量的小经。1954年临夏印行的一本《信仰问答》上面印阿拉伯文,下面附有整段的小经译文。此外,在青海及甘肃临夏地区曾广为流传的《回语读本》,下面为讲解信仰及礼拜知识的汉字,上面为对应的小经译文。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小经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回、东乡等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他们学习汉文、记事和通信的工具。

回民中有这样一句俗语:“小儿锦写不通,就连天仙也难懂”。尽管小儿锦存在随意性大、晦涩难懂、缺乏规范等缺点,但它是目前人们所知的最早的汉语拼音文字,也是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相互融合的又一产物,时至今日仍在一定的范围内被使用,具有毋庸置疑的历史价值。正如著名学者冯增烈先生所言,“它应该载入汉语拼音文字史,也应该写入中国******教史和中阿文化交流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