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12743500000020

第20章 彩陶文化放光彩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陶瓷王国,而最早最集中地体现出远古人类文化魅力的,当属彩陶。

从甘肃秦安的大地湾文化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甘肃彩陶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流变到衰落的漫长过程。作为“彩陶之乡”,甘肃彩陶的数量品种之繁多、花纹之华丽、图案之精美,在全国彩陶中也都是首屈一指、无可比拟的。尤其是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的马家窑彩陶,因其别致的造型、精美的制作而著称于世,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被考古界公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之冠”。

在广河县排子坪乡齐家坪发掘的齐家文化遗址中也不乏制作水平极高的彩陶,主要有夹砂粗陶、细泥红陶、灰陶等。在积石山县出土的“彩陶王”和永靖县发现的大量的精美彩陶,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线条丰富,娴熟流畅,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古老的艺术珍品,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彩陶艺术不同于岩画、壁画艺术等,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自它诞生之时起就与原始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情感有着密切联系,虽不能排除某些纹饰带有神秘莫测的神灵巫术色彩和象征意义,但更多的是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站在形形色色的古彩陶面前,今天的人们不禁要发出种种的猜测、假设和推论。即那些貌似稚拙但充满灵性的器物造型,到底反映着原始祖先怎样的意图和构想?而那些看似随意奔放但是饱含创造精神的纹饰色彩,又是为了满足祖先们怎样的审美需求?带着种种假设、猜测与推断,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几代考古工作者们从未停止过对神妙绝伦的彩陶饰纹和艺术的深层探究和追问。

公元2004年的阳春三月,甘肃的50多名考古、文化史学专家及学者携起手来,自发地成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彩陶研究会”。甘肃省彩陶研究会一经成立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兰州交大艺术学院教授蒋书庆(省彩陶研究会副会长)如是说:“甘肃是黄河流域与西部中亚地区的结合部,它不仅成为华夏文明和黄河文明的发源地,同时还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大量史迹和考古资料表明,甘肃彩陶文化在中国彩陶文化和世界彩陶文化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关专家、学者认为,研究完整的彩陶发展史就必须研究甘肃彩陶,可以说甘肃彩陶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活化石。不久前,专家们还惊称:在马家窑彩陶上发现了最早的汉字!

1981年,蒋书庆先生在临摹彩陶图案时发现,临夏市南龙乡张家咀村出土的一件马家窑半山类型彩陶罐上面有符号纹饰,符号的形式及其表现手法与甲骨文“燎”字的构形方式及写法竟不谋而合,其寓意内涵也很接近,展示了共同的文字符号的作用,成为最早的汉字形式,比殷代甲骨文的年代还早一千多年,应该说是中国汉字的原始起源。

与此同时,也在同一个春天,在临夏州的康乐县出土了3件5000年前的彩陶颜料瓶和1个调色钵,这为研究彩陶图案深埋黄土中数千年而不褪色,色彩依旧艳丽清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的发现过程同临夏积石山出土的“彩陶王”有点相似,是广河县排子坪农民在地里干活时,偶然发现的。它们均为素陶。调色钵形状为椭圆形、敞口,最长直径约10厘米,最短直径约为5厘米,高约5厘米,上面沾满了铁红色的颜料渣。3个颜料瓶大小相当,呈直筒状,高约7厘米,直径约3厘米。据专家们初步分析,这些原始的颜料是一种矿物质,经研碎后烧制而成,因而颜色不易脱落。甘肃省彩陶研究会副会长王海东断定,虽然在甘肃出土的素陶制品较多,但专门用于彩陶颜料的盛器和调制器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不能不说是进一步探索彩陶艺术之谜的珍贵资料。

学者们认为,彩陶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它的繁杂纹饰之中隐藏着大量的千古之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遗产。是的,当我们展开想象的双翅时,几多神秘、几多庄严的远古彩陶饰纹,让我们的思绪飞向了远古的西部原始社会,不由得惊叹人类的古老祖先那无比高超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