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是王实甫所作著名的《西厢记》杂剧中的一个相府婢女。她在该剧中扮演了一个为洛阳书生张珙、相府千金小姐崔莺莺牵线搭桥,使二人终成眷属的角色。毛泽东喜欢看《西厢记》,称剧中老夫人代表封建势力,赞扬红娘“很公正、勇敢,帮助张生做了那样的事……”
红娘是个有名的人,她是女婢,但她很公正、勇敢,帮助张生做了那样的事,当时是违反“婚姻法”的,被打了四十大板,可是,她不屈服,反过来把老夫人责备了一顿。
《西厢记》中老夫人代表封建势力,是对立面,有了老夫人,才有戏,不然光有莺莺、红娘、张生三个人打成一片,没有对立面还有什么戏呀!
1.红娘评传
在百花争艳的元代剧坛,有一株奇葩异卉,那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它以美丽动人的故事、精警华赡的文藻谱写了一曲“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之歌。该剧通过描写落魄书生张生和贵族小姐崔莺莺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鞭笞了封建社会泯灭人性的礼教和维护这礼教的一帮卫道士,最终爱情唤醒了良知,正义战胜了邪恶。它不但宣扬了封建社会男女青年敢于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叛逆精神,更歌颂了奴婢红娘见义勇为、机智勇敢地同封建势力作顽强斗争的不畏权贵、乐于助人的高贵品格。它不愧是中国古典戏剧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红娘虽然是个婢女,但其举止言行,仪态端庄,行似风摆柳,脸若中秋月,亦是人中凤凰。加上她自小跟小姐崔莺莺在一处,耳濡目染,受莺莺技艺的熏陶,也颇通些音律琴音。正是她的聪慧、细心和稳重,使得崔相国夫人放心地让她跟随在女儿莺莺身边,寸步不离。一是伏侍小姐的日常起居,二是对小姐进行“行监坐守”。若小姐有辱大家闺秀风范的出格之举,便从旁加以提醒、规劝或报告老夫人。红娘忠于职守,深得相国夫人的喜爱。红娘之所以由“监护人”变成“牵线人”、“撮合者”,主动为张生莺莺出谋划策,对老夫人阳奉阴违,公然顶撞,还得从张生与崔莺莺的结识讲起。
唐代洛阳才子张珙,字君瑞,生得风流倜傥,俊雅清朗,气宇不凡,且诗词曲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其父官至礼部尚书,张生先是从父住在长安,整天与一帮文人骚客饮酒唱和,咏诗吟词,倒也安然惬意。尽管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高中第一,但他鄙弃官场生涯,厌恶歌舞升平的繁华世界。其父死后,由于张生不善理财治家,家道很快衰落。但他并不在意,倒乐得减掉了一身累赘,干脆收拾起行李,开始其“一年多半,身在天涯”的游学生涯。他遍拜天下贤才隐士,亲历各地名山大川,陶醉于大自然壮丽多姿的美景中,乐而不疲,直到二十三岁,亦没成家立业。
贞元十七年,正是烟花三月时节。张生经八百里秦川漫游到黄河岸边的蒲州。闻说这里出城十余里,即是武则天诏令建造的宝刹普救寺,张生岂肯错过前往拜谒的机会。张生此去普救寺,与为父守灵在此的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不期而遇。崔莺莺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使张生一见钟情,不能割舍。美貌无双、刚过二八年华的崔莺莺“眉弯远山不翠,眼横秋水无光;体若凝酥,腰如弱柳;指犹春笋纤长,脚似金莲稳小”。自与张生在花树下一见,也是被他玉树临风般的气度所倾倒,使她日夜魂牵梦绕。莺莺苦于家规森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空对着良辰美景,辜负那花好月圆,两个人虽同住一寺,相距咫尺却若远隔天涯。
起初,红娘对于崔莺莺和张生的感情,很不以为然。在她眼里,一个是相国千金小姐,一个是知书达理的才子,不该这样眉来眼去,暗送秋波,有失身份。再说,寺庙虽是修身之地,终是人多嘴杂。监管小姐的日常行动也是她份内之事,若是小姐做出什么苟且之事,老夫人必定先拿她的不是。当她第一次看到张生与莺莺站在一处,一个有情,一个有意,连忙冲过来,大声斥责张生:“你怎敢戏弄人家宅眷!”并连忙转告老夫人的话,说是要小姐早早回房歇息。
红娘的出现,使张生敏锐地感觉到,在他和莺莺结百年好合的路上,不但有老夫人这个拦路虎,还有红娘这个“多余的人”。莺莺也嫌她“伏侍的勤”,诅咒她像摆脱不开的“影儿”,只要一出闺门,就跟定了。红娘浑然不管这些,只恪尽职守,严防小姐越雷池一步。红娘后来倒戈向莺莺,从思想上同情到行动上帮助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红娘这种思想的转变是在张生计退贼军之后。
正当普救寺众僧人为崔相国做斋、超度亡灵之日,强贼孙飞虎得知崔相国的绝色娇女在此,遂率兵围攻普救寺,叫嚣若不将崔莺莺献出,就要踏平普救寺。寺庙上下,惶惶无计。崔家孤儿寡母,哭作一团。张生在僧人法聪的帮助下,用计击退贼兵,使莺莺免遭贼人掳去之灾,从而保住了崔家尊贵门风。张生退兵之前,相国夫人有言在先。若能退得贼人,将莺莺小姐许配为妻云云。结果,贼兵退去,相国夫人却嫌张生乃一介布衣,没有官衔,断然毁婚,改口叫弱女幼子拜张生为兄。崔莺莺含悲忍泪,出来与张生相见。两人凄苦之状,红娘一一看在眼里。她敬佩张生的见义勇为,恨老夫人说话不算数,赖婚事小,却要生生拆散一对有缘人。眼见老夫人背信弃义,张生穷困潦倒,孤立无援,激发出红娘心灵深处朴实善良与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红娘拚着被“打下下半截”的危险,主动为张生出谋划策,安排月下听琴,以后又是昼夜奔走,传书送简,铺床守户,为崔张二人约会合欢逐步创造机会。红娘的真诚帮助,使张生惭愧不已。先前,他还想以一根金钗行贿收买红娘,被红娘严辞拒绝。
崔莺莺对红娘的态度转变之快,也心生疑惑,不敢将爱张生的真心,告诉于她。当红娘为张生暗传书信,莺莺还故意责骂红娘拿这等淫词艳句来,存心破坏小姐清规,若再有造次,定严惩不贷。遂修书一封,叫红娘送与厚颜无耻的张生,让他早早断了这非分之念。殊不知,莺莺此信只题诗一首,乃是约张生相见之请。诗名《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是何等机灵之人,见信大喜,于是乘当夜赴约,红娘以为好事促成,心中暗喜,却见张生挨了莺莺一顿抢白、嘲讽,抱惭而归。张生去后,左思右想,一恨老夫人出尔反尔,二怨莺莺寡义薄情,郁闷至病,相思成疾,命在旦夕。红娘得知,心急如焚。待要想个万全之策,除去张生心头病。因此,她忙去禀告夫人、小姐,说张生病入膏肓,想见义母义妹一面,以示诀别。说罢,红娘在一旁察言观色,伺机行事。莺莺见张生为自己一病至此,心痛如绞,不得不将一腔对张生的爱慕之情,诉于红娘。莺莺的表白,越发坚定了红娘做“红媒”的信心,她违背老夫人的旨意,牵起小姐和张生之间的这根好事多磨的红线。红娘知道,若要救张生性命,只有莺莺这一剂良方。为了救张生,莺莺也顾不得“贞慎自保”的“小节”,提出“顾甚清白救才郎”。在红娘暗中安排下,瞒过老夫人耳目,莺莺得以步出闺房与张生相会。朝辞暮聚,说不尽崔张二人卿卿我我,彼此恩爱。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主仆二人行事再小心,不几日,老夫人还是看出了端倪,不由怒火中烧,命人叫来红娘拷打盘问。
红娘作为一个聪慧机敏、热情泼辣的角色,其形象最为光彩夺目之处主要表现在“拷红”这段戏中。当老夫人气极败坏拷打红娘、追究莺莺的越礼行为时,红娘跪在老夫人面前,临危不惧,将自己的危难置之度外,一心要借机为小姐和张生争取婚姻自主。红娘据理力争:说小姐和张生才子佳人,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况且一个无夫,一个未娶,纵然两人私自深夜相会,也不是什么杀头问斩的死罪。老夫人你又何苦从中作梗,棒打鸳鸯?张生现在虽然是落魄在此,但那时他无意于官场。凭着他那才高八斗,志在四方,保不准有朝一日也会飞黄腾达,夫人您那时也八面风光。红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巧用封建礼教、门阀观念的辞令,打击了封建礼教、门阀观念,红娘先是抓住老夫人贪图富贵的心理,对老夫人一番利诱,接着针对老夫人爱面子的弱点,说他们二人已同床共寝半年有余,你还蒙在鼓里,实是你家教不严,管教无方。若传将出去,自是有损崔家门第,不如顺水推舟成全他们算了。红娘的一番话句句在理,使老夫人由审判者的地位反跌至被审判的低谷,她不得不接受红娘“恕其小事,成就大事”的献策。
在红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极力撮合下,老夫人见生米已煮成熟饭,只得点头勉强答应这门婚事。但要谈婚论嫁,非得等到张生金榜题名,功成名就之日方可。张生闻言,只得与莺莺泪别,不久即往京城长安赶考。果然高中第三名,因疾病缠身,耽搁京城,没有及时返回普救寺。莺莺思念张生,憔悴不堪。红娘每日间搜肠刮肚,为莺莺释怀。不想半路上又杀出一个郑恒。原来,崔相国有生之日,将莺莺口头许与老夫人之兄——郑相之子郑恒。郑恒贪图表妹美色,加上姑夫曾有许婚之诺,便对姑母和莺莺威逼利诱,更谎说张生已娶当朝显贵之女为妻,来离间莺莺对张生的一片痴情。红娘担心莺莺受郑恒所蒙,从旁解劝。说那张生绝对不是风流薄情之人,一定要听张生亲口毁约,才算得数。那老夫人耳根子软,又见张生富贵不抵郑恒,欲将莺莺择日许配郑恒。红娘见张生久去不归,如今又节外生枝,焦急之心不下莺莺,只得一边安抚莺莺,请她务必等送信去长安的差人回转,一边运用自己的聪明机智与老夫人和郑恒巧妙周旋,终于等得张生及时赶回普救寺,郑恒的谣传不攻自破。至此,莺莺得以和张生共结连理,成就一段千古良缘。
2.作者点评
自唐人元稹著有《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传奇流于世以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倾倒无数痴男怨女,同时又受到千百年来封建礼教的围追堵截,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禁锢不住的。这也正是文中主人公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由于作者元稹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其主观思想必然受到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法的束缚,从而使《莺莺传》始于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新意,落于“始乱之、终弃之”的窠臼。倒是不见经传的金董解元依据《莺莺传》的故事所改撰的《西厢记诸宫调》或名《董西厢》,更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元代杰出戏剧家王实甫扬葩振藻、运思熔裁,进一步提高、深化了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完成了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瑰宝——《西厢记》(世称《王西厢》)。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如凛冽的寒风紧密封锁着中国大地的时候,它犹如一声春雷,不知唤醒了多少男女青年心灵深处情爱的种子,鼓起他们大胆追求自由婚姻的勇气。无怪乎《红楼梦》中那位具有某些叛逆思想的林黛玉将此剧本一气读完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真真这是好书”的赞叹。
《西厢记》杂剧中,红娘那机智、勇敢、豪爽的性格和富有正义感的人性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红娘这个文学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更加光彩四射,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剧中主角虽是张生和莺莺,但红娘也是一个鲜明突出的形象,甚至她在民间的影响更大。张生之所以能与莺莺同裘合欢,成就百年之好,无疑侍女红娘起了很大作用,她不但不遗余力地推动崔、张爱情健康稳健向前发展,而且成了其二人爱情获得胜利的“保护神”或捍卫者。她拚着自己挨拷打受罚的后果,坚决抵御了企图破坏崔张幸福爱情的恶势力——老夫人的百般阻挠和郑恒的从中作梗,让崔莺莺同张生的爱情最终赢得了美满团圆。这就突破了红娘为莺莺侍女服侍小姐起居饮食,陪读伴行的本身职能。这也是红娘这个名词超越《西厢记》侍女之本身含义,成为寓意为有情人牵线搭桥,成其美事的“月下佬”的代名词,也使红娘成为文学长廊中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典型。而该剧理想主义的一面则在于颂扬了红娘的公正、勇敢和助人为乐的精神,称赞红娘“挨了四十大板”仍“不屈服”的反封建婚姻的精神,是领袖毛泽东发自肺腑的心声。这种心声对今人来说,更是明月般的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