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12732500000007

第7章 母仪天下,留芳后世——赵太后、薄太后

赵太后与薄太后,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太后,一个是西汉时期的太后,两人虽然身份相同,但是才智却大不一样,因此,对国家的贡献也不一样,留在后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大相径庭,自然,毛泽东对她们的评价也就不一样了。

1967年4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推荐《触詟说赵太后》一文时说:“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这种分配是不断地进行的,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本主义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力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

1943年春,毛泽东在延安第一次见到薄一波时,紧紧地握住薄一波的手,问道:“你就是薄一波同志?”为了记住薄一波的姓名,他反复地说:“如履薄冰,如履薄冰……”又问薄一波是哪里人,薄一波说是山西定襄人。毛泽东说:“汉文帝的母亲也姓薄。她的弟弟叫薄昭;汉文帝曾被立为代王,建都在你们山西中部。”这使薄一波大为惊奇:“这些史书上记载的帝王家常事,毛泽东竟记得这样清楚,他对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熟悉!”

1.女政治家

赵太后(生卒年不详),赵国赵惠文王赵何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亲。赵何的父亲就是以“胡服骑射”而名传后世的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赵武灵王于公元前299年传位给儿子赵何。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三十三年),赵惠文王死,赵威后年幼的儿子赵丹继位为赵孝成王,册立母亲为太后。由于成王年幼,由赵太后摄政。赵太后一生事迹不详,但有两件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一件是送子质齐救国的故事,一件是与齐使讨论治理国家办法的事。

公元前265年,赵太后刚掌政不久,秦国就出兵攻赵,连破三城,赵国无力抵抗,就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以太后的幼子、赵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疼爱幼子,不肯答应。赵国形势十分危急。

左师触龙(今本《战国策》误将“龙”、“言”两字合成一字“詟”)求见太后。太后曾有言在先,若再提以长安君为人质之事,一定要当面吐他唾沫。触龙慢步上前,说自己有脚病,行动不便,又问太后起居饮食。待太后怒气稍消,才委婉进言,最后,在触龙的努力下,赵太后以国家利益为重,也为幼子的前途考虑,忍痛送长安君质于齐。齐国立即出兵救赵,使赵国转危为安。这就是触龙劝说赵太后的故事。这一方面说明触龙有过人的政治见地和娴熟的说话技巧,是一位善做思想教育工作的高手,另一方面,也说明赵太后善于纳谏,以国家大局为重。

后来,齐王派遣使臣来见赵太后。国书尚未打开,赵太后便问齐使:“齐国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吧?齐王好吗?”齐使认为赵太后无理,很不高兴,他认为赵太后应该先向齐王问安。赵太后解释说:“苟无岁(收),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由此可见赵太后的政治眼光。

赵太后又进一步问:“齐国有个名士钟离子,他好吗?这个人正直善良,无论有粮无粮的,他都给他们饭吃;不管有衣服还是没衣服的,他都给他们衣服穿。这是个帮助国君养活老百姓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个官职呢?叶阳子还好吗?他同情鳏寡孤独,救济缺吃少穿的穷苦人,是个帮助国君安顿老百姓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个官职呢?北宫家的孝女婴子好吗?她摘除首饰,到老也不出嫁,为的是奉养父母,这是在给百姓作出行孝的表率啊!为什么至今还不赐给她个封号呢?两个名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没有被加封表彰,齐王靠什么统治国家、抚爱百姓呢?那个於陵(今山东邹平县东南)的子仲(齐国隐士)还活着吗?这个人对上不辅佐国君治理国家,对下连自己家的生计也不负责,又不去发挥才干游说诸侯,这样的人只能做无所事事者的表率,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虽然赵太后的这番话有过激之处,但不难看出她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

Δ母仪天下

西汉薄太后的父亲魏豹原是吴人。秦朝时,他与魏王宗室的女儿魏媪私通,生下薄姬。当各地诸侯纷纷反叛秦王朝之时,魏豹自立为魏王,魏媪便将女儿献给了他。

据说,算命先生许负看了薄姬的面相后道:“这位妃子将生天子。”当时,项羽与汉王刘邦在荥阳正相持不下,天下尚未平定。魏豹本来是与汉王联合一起攻击楚军的,听了许负的话后,不禁窃喜,便背叛刘邦,保持中立,后来,又与楚军联合起来对付刘邦。刘邦派曹参等人率军击败了魏豹的军队,俘虏了他。薄姬被送入汉宫中织室。

一次,汉高祖刘邦来到织室闲游,看到了年轻貌美的薄姬,便下诏将其纳入后宫为姬,但她进宫近一年也没有得到召幸。

薄姬年少之时,曾与管夫人、赵子儿十分要好。一次,她们笑语约定:“我们当中,日后如果谁先得富贵,就千万不要忘了大家。”后来,管夫人、赵子儿受到了刘邦的宠幸。

一天,汉高祖与管、赵二位美人在河南宫成皋台一起饮宴。两人忽然想起少时与薄姬相约的话,不由相视而笑。汉高祖感到诧异,便问道:“二位美人为何无端发笑?”

“禀陛下,妾等少时曾与后宫薄姬相约,日后先富贵者,勿忘其他二人。今妾等均得陛下厚爱,独她一人久不被召幸,故思想当年约定,不由发起笑来。”二人也是有心成全薄姬,乃将发笑原委娇滴滴地陈述一遍。汉高祖听后,不免动了恻隐之心。

当晚,汉高祖便将薄姬召入宫中,见她久居后宫,容貌不免有些消瘦,但性情娴淑,毫无怨言,乃用好言抚慰再三。

薄姬告诉他:“昨天夜里,妾梦见一条苍龙盘附在妾的腹中。”汉高祖说道:“这是富贵的征兆啊,我成全你。”

公元前202年,薄姬生下一子,是为代王刘恒。但至此以后,汉高祖又好像忘记了薄姬似的,不再理她。哪知薄姬却因此得福:汉高祖死后,为高祖所宠爱的戚夫人等先后被吕后杀害,有的即使不死也被幽禁起来,不准出宫。而薄姬却因久不被高祖召幸,才幸免于难,并被吕后恩准出宫,随同儿子刘恒到封地代国(王宫在晋阳城,今山西阳曲县)居住。薄姬的弟弟薄昭也跟随姐姐来到了代国。薄姬和刘恒本以为此生必老死边陲,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大喜事突然降临。

公元前180年,陈平、周勃等人铲除诸吕后,刘氏宗室年龄居长的琅琊王刘泽驾车入朝。于是,陈平、周勃、灌婴等一班朝内大臣及刘泽等便一起密商拥立大计。

陈平、周勃率先发言道:“从前吕氏所立少帝,及济川、淮阳、恒山三王,皆非惠帝遗胤,实乃冒名入宫,滥受封爵。今诸吕已除,不能不正名辨谬。若使他姓再乱宗室,将来年纪长成,秉国用事,仍与吕氏无二,我等均无遗类!不如就在刘氏诸王中,择贤拥立,方可免祸。”

此论一出,得到大家一致同意。经过反复比较,众大臣乃推代王刘恒继承帝位。他们认为,一是高祖的八个儿子中,只留下了两个,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而以代王居长;二是代王仁孝贤达,朝内外均有美名;三是代王的母亲薄姬娘家寒微,无一人参政,不会重蹈诸吕祸国的覆辙。

于是,他们选派使者来到代地迎接刘恒。代王在宫中接见了使者,问明来意,心中虽也大喜,但他深知权力之事残酷无情,害怕是一个陷阱,做事一惯小心谨慎的他未敢轻易应允,先后与臣僚、母亲商议,并派舅父薄昭前往长安探实后,才决定前往即位。公元前180年9月,代王在长安皇帝宝座上面南而坐,群臣口呼万岁,尊代王为天子,是为文帝。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即由此开始。

汉文帝即位以后,尊母亲为皇太后,拜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右丞相,灌婴为太尉,并一一封赏了除吕安刘的一班功臣、列侯,又连夜下诏,大赦天下。于是,内外诸侯、群臣、百姓无不欢呼雀跃,拍手称快。这样,薄姬竟然平步青云地走向母仪天下的峰顶。

公元前179年孟春,群臣又联名上书,请预立皇子刘启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景帝,也就是薄姬的孙子。

薄姬成为太后以后,主要做了两件事。由于她本是吃过苦的人,对老百姓的苦楚多少也知道一些,所以,在汉文帝即位之后,比较注意奉劝儿子为民着想,让儿子下达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诏令。显然,她在令人称道的“文景之治”中,也立下了一些功劳,做出了一些贡献。

另外,刘启为太子时,在薄太后的操作下,她把侄外孙女薄氏立为太子妃。公元前157年,刘启继位为景帝,册立薄妃为皇后。公元前155年,薄太后死。自然,薄皇后便失去了靠山。由于她与汉景帝的婚姻完全是薄太后一手操纵的,二人没有什么感情,加上她又没有生育,因此,薄太后一死,汉景帝便废去了薄氏的后位。公元前151年,薄氏愁郁而死。

2.作者点评

战国时代,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孟子就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赵太后受此影响,也主张“民为本,君为末”,应该“养民”、“息民”、“振困穷”、“补不足”,斥责那些不肯为国家和人民出力的隐士。虽然在当时社会这种进步的主张未必能够完全付诸实现,但作为统治者的赵太后能有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另外,赵太后能用贤纳谏,以国家利益为重,克服溺爱子女的弱点,顾全大局。对此,毛泽东大加赞赏。同时,她在外交上不亢不卑,敢与强国齐使论理,批评了齐王的不善用人,体现了她对友邦国家命运的关心,不愧为一位女政治家。至于薄太后,由于其儿孙都已长大成人,而且他们都为政清廉,治国有方,故她一生没有什么作为。伟人毛泽东是通晓二十四史重要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政治家,西汉初期著名的“文景之治”是为毛泽东所当然熟悉的。薄太后身为汉文帝的母亲、汉景帝的祖母,其地位及其生平的传奇性,当为伟人毛泽东所瞩目,除此外,她没有给毛泽东留下更多的印象。

相对而言,毛泽东对具有民本思想、善于理政、纳谏与外交的赵太后,是欣赏有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