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李清照晚年还有一首著名的《永遇乐·元宵》词,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感: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宋金议和后临安府的一次盛大的元宵灯节。李清照在上片用“落日”、“染柳”、“元宵”三组对偶词语渲染临安元宵之夜的欢乐,却又别具匠心地分别用三个问句提笔作顿,以乐衬忧,更加悚人心魄地激发起读者忧国忧民的情思。上片的尾句以谢绝酒朋诗侣香车宝马的盛情邀游作结,将词意更推进一层,愈发体现出诗人的人乐我忧、人醉我醒的复杂情绪。临安朝野将杭作汴的狂欢极乐,引起了李清照对汴京全盛时期元宵佳节的回忆。那时李清照正值少女年华,满怀欣悦,盛妆丽饰,结伴观灯,是何等的风光。而现在山河破碎,汴京沦陷,自己被迫流寓异乡,支离憔悴,发乱鬓霜,还有什么心绪出门观灯赏月?数十年间,国家命运盛衰迥绝,个人身世浮沉悬隔,今昔对照,不胜沧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尾句看似淡泊放达,其实怆然独悲,黯然神伤,包蕴着词人更深沉的感慨。李清照在这首元宵词中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身世之悲,而且还谱写出了整个南宋社会的时代悲剧。难怪宋亡以后,遗民词人刘辰翁每次诵读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词,总是“辄不自堪”,“为之涕下”,并且一再用李清照的词韵新填《永遇乐》词,寄托他的兴亡之恨。
人们对李清照暮年的行迹所知不多。只知道她曾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67岁的时候,两次拜访过敷文阁直学士、书画家米友仁,求他为她收藏的米芾(友仁之父)《灵峰行记帖》撰书跋尾。还知道在绍兴二十五年前后她曾想将自己毕生的学问传授给一位姓孙的少女,但这位姑娘却以“才藻非女子之事”为由,谢绝了她的好意,这使她怅然若失。李清照一生没有子女,她的暮年是在“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强烈的乡愁中,孤独地度过的。
大约在1151年,这位杰出的文学家终于在无限愁苦和难堪的孤凄中,含恨离开了人间。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词人,解放后,济南市在豹突泉公园内修建了李清照纪念堂。
2.作者点评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的长河里,尽管作家队伍庞大,但女作家廖若晨星。宋代虽是词的全盛时代,知名的词作者有1200人之多,可是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女词人只不过五六十人,而且只是单词流传,没有完整的词集。今天有较多的作品流传,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只有李清照一人。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不愧为卓尔不群的女作家。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与散文都能高标一帜。而其毕生用功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正如毛泽东所说,宋词有两大派:一是婉约派,一是豪放派。婉约派统治着整个北宋词坛,以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等为代表。他们描写的主要是花间樽前、诗酒流连、离情别绪,男女恋情,题材比较狭窄,但往往能以婉转的语调,凄清的景色、感伤的情绪、蕴藉的风格,创造出一种柔美的意境。而李清照继承发展了这种特色,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派风格发展到了顶峰,后人就难乎为继了。历来论词家有“词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济南二安”(李清照字易安,辛弃疾字幼安,都是济南人)的说法,又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誉称。李调元称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见李调元《雨林词话》,纪昀称她是“词家一大宗”(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陈廷焯说她的词“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现代诗人郭沫若在1959年为李清照纪念堂赋诗道:“一代词人看旧居,半生飘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谕千秋足著书。”不仅后人对她的词有如此高的评价,就在南宋当时,她的作品也已经受到人们的器重。早在她的生前就有人编辑她的词作,结集刊刻。她身后更刊行了包括诗文在内的《李易安集》十二卷和词集《漱玉词》六卷。可惜这些本子后来都亡佚了。现在传世的《李清照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仅仅是个辑佚的本子。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从学习、继承晚唐、五代词,特别是李煜词的精华起步,又吸收北宋诸大家慢词的长处,并借鉴汉魏辞赋的铺叙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易安体”。陈廷焯评价说:“闺中之李易安,别于周、秦、姜、史、苏、辛外,独树一枝,而亦无害其为佳,为畏难矣。”这使她在宋代坛上独树一帜,而名垂千古,对后世的文人产生较大的影响。她注意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入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但李清照的词作又不是婉约派所可完全范围,因为她的作品还有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一面。尽管她曾经批评苏轼的词作不谐音律,但她对苏词的横放风格、散文化的笔法却多有吸取,而这方面的特点又对辛弃疾、陆游的词作颇有影响。
李清照善于塑造自我形象,往往只把人物的面部神态稍加勾画,只写富有特征意义的一两个动作,或仅仅写上一两句景物,即能显示出她内心的欢乐或悲苦。如《一剪梅》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表达了相思之情是多么难以排遣的意境。她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抒情手法和塑造形象的才能,在《漱玉词》中不仅随处可见,而且表现方法也多种多样。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被后人喜爱,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蕴借浑厚,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是她在艺术上具有创造才能的体现。她不仅是婉约派之宗,而且有其他词派的某些特色。如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就是一首豪放词,在风格上与苏轼、辛弃疾的词近似。另外,李清照词的语言很有锤炼功夫,在精炼、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方面是相当突出的。她往往只用寥寥几个字就能既概括又准确贴切地把生活内容表现出来。她的语言经过锤炼,具有清新自然的特色。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以靖康之变金人占领汴京为界,鲜明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作大都叙写少女的欢乐、伉俪的深情和缠绵的离愁别恨。她敢于冲决世俗的观念,大胆而率真地表现自己纯正而热烈的感情生活。率直明快、妩媚妍丽,是她前期词作的风格特色。后期,她流寓江南,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变故,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种种痛苦,还横遭上层社会的诬陷诽谤。可贵的是,尽管遭遇悲惨,命途多蹙,但她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在孤独中挣扎,在战火中悲鸣。生活上的这一转变,使得她的作品更富有艺术魅力。南渡后所作的诗歌不仅慷慨激越,直陈国是,而且词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凄婉悲怆。她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反映了动荡流离的时代。她将乡思与国愁融为一体,表达了一切爱国者的共同心曲。时势造就英雄,时势也造就一代文豪诗圣。李清照在晚年能写出那么多的名诗佳词,是和她后半生坎坷的身世分不开的。她的后期词风大变,也是这个原因。
李清照在词学理论上也卓有建树。《苕溪渔隐词话》和《诗人玉屑》等书都辑录了她早年写过的一篇《词论》。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而不可多得的一篇词论。这篇文章论述了音律的严格性和语言风格等问题,力主词“别是一家”,与写诗不同,并对当时著名作家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都一一指出短处,可见其自信之深和立论之勇。
此外,李清照的诗赋散文也写得很好,其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无论在叙事还是在抒情方面都堪称杰作。这篇序文主要围绕金石资料“得难失易”的线索,逐层写来,描摹细致,文情酣畅,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夫妇的生活经历,而且结构严谨,语言生动。难怪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评论说:“宋以后闺阁之文,此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