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元年(674年),高宗颁发圣旨昭告全国:“今后,皇帝改称天皇,皇后改称天后。”这年十一月,武则天颁布政治改革《十二条》,内容包括“劝农桑、薄赋役”、“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省工费,减力役”、“禁浮巧”、“杜谗口”、“广言路”等。但是,武则天必须面对反对她干预朝政的强大反对力量。上元二年(675年),高宗提出让武则天以天后名义权摄国政,自己安心养病。但此议一出,立刻遭到众大臣的反对。中书侍郎兼宰相郝处俊更大胆地对高宗说:“自古以来,都是天子理外,皇后理内;天子管男教,皇后管女训;天子理阳道,皇后治阴德。这是天理,不能违背。”劝高宗谨守社稷,不以国柄轻授外姓之人。一些大臣马上附和。大臣们抱着儒家正统的君臣之序、阴阳之序,对武则天执政给予抵制,摄政之议遂寝。不仅如此,她的儿子、皇太子李弘也对母亲不满。李弘也以仁弱著称,颇类乃父,身体更差,经常生病。就在武则天摄政之议不久,他突然病亡。二儿子李贤继立为太子后,笃信“天后毒死太子”的传言,拒不与武则天见面,还伙同心腹诠释《后汉书》献给父皇,暗喻母后专权,将来必铸成大祸。后来,李贤又在东宫私藏武器,被人告密。经查实后,高宗下诏以谋反罪将他废为庶人。
武则天顶住反对力量的压力,继续她的政治革新,发现并提拔了一批难得的人材。仪凤元年(676年),仅为从六品官职的大理寺丞狄仁杰,由于他执法严明,对高宗也敢于犯颜直谏,为武则天所赏识,被提拔为侍御史。还有一位太学生魏元忠,在仪凤三年(678年)上书朝廷,要求改变用人“重门第,而不重视真才”的状况,破格提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武则天很赏识魏元忠的勇气和见识,授予他秘书省正字之职,后又升任他为监察御史和殿中侍御史。才女上官婉儿,乃上官仪之孙女,从小随母没入宫中做宫婢。她在母亲郑氏的培育下,对琴棋书画、文学诗歌都有很深的造诣。武则天听说后,于仪凤二年(677年)召见上官婉儿,当面测试后,因怜其才,便让她离开掖廷宫,带在自己身边,让她帮助处理日常事务。武则天还起用监察御史娄师德、安西都护裴行俭等人为将,防御吐蕃,平定东、西突厥之乱,设置了五大都护府,镇抚四境。一时间,大唐政治清明,边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Δ太后临朝
到了永隆二年(681年),高宗在去封禅嵩山后,他的病情开始恶化。一贯对皇后忍让、显得很懦弱的唐高宗也开始忧虑身后之事。在几个皇儿中,弘儿短命,贤儿被废,还有李哲、李旦,却一个比一个糊涂。皇后威权太重,精明强干,这会不会危及李家社稷呢?为防止万一,李治决定要对继承人的问题做出长远安排。早在李贤被废时,三子李哲(李显)被立为太子,但高宗对此并不完全放心。永淳元年(682年),他提出立李哲刚满月的儿子李重照为皇太孙,武后也同意了。如此一来,政权就可以子传孙,然后一代一代传下去,唐高宗聊以自慰地这样想。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某晚,唐高宗病笃,他召侍中裴炎进贞观殿,宣读遗诏:“用心辅佐太子,军国大事,委天后裁决。”当晚,高宗驾崩,享年57岁。根据高宗遗诏,太子李显即皇帝位,是为中宗,尊61岁的武则天为皇太后,以太子妃韦氏为皇后。
中宗是位愚昧、荒唐的皇帝。当太子时,名声就很差,一门心思玩乐,好游猎,当时的宰相、太子属官薛元超曾多次规劝,但他本性不改。《旧唐书》说他是虽有良臣也不能辅佐好的孱主,说他“志昏近习,心无远图,不知创业之难,惟取当前之乐”。武则天对立他当皇帝并不情愿。中宗嗣位后,次日即提拔皇后韦氏之父韦玄贞为豫州刺史。但韦后权欲极强,她不满足于当一个主持后宫的皇后,而要像婆母武则天那样执掌国政,因此,她极力撺掇中宗将其父调入朝中执政。中宗言听计从,便提出让韦玄贞任侍中,还要把奶娘的儿子授以五品官。受遗诏辅政的宰相裴炎对中宗的荒谬要求十分不解,认为韦玄贞无尺寸之功,已提拔为重要州郡之刺史,两日之内突然又提拔到宰相的高位,有悖制度。他苦苦谏劝,中宗不仅不听,反而大怒道:“朕就是把天下奉送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还吝惜一个侍中的职位吗?”
武则天得到裴炎密报,大为惊异,当下与裴炎商定,立即废黜中宗。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六日,皇太后突然决定,当天的朝日在乾元殿举行。此殿是商议朝廷要事之地和举办重大仪式的场所。当文武百官奉诏来到乾元殿时,羽林军将军程务挺已率羽林军在宫内外警戒。武太后和中宗进殿后,中书令裴炎和中书侍郎刘之当即出班,当众宣布皇太后懿旨:“中宗昏庸无德,不能为一国之主,废为庐陵王。”中宗抗声道:“我有何罪?”武太后大声斥责说:“你想把江山给韦玄贞,还说无罪!”中宗随即被带出殿软禁起来。接着,裴炎继续宣布太后的命令:废皇太孙李重照为庶人,流放韦玄贞到钦州(今广西钦州)。这样,中宗的44天皇帝生活便匆匆结束了。
次日,皇太后宣布改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李旦“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学训诂之学”,对政事素无兴趣。而且作为幼子,他也没有受到执政的训练,素无政事经验。于是,武则天毅然决定令睿宗皇帝另居别殿,自己临轩问政。在乾元殿后的紫宸殿覆遮浅紫帐视朝。至此,武氏成为唐王朝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
为稳定亲政后的政局,武则天首先稳住权力中枢,她将一手提拔的中书侍郎刘之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并以太常卿王德真为侍中,确保宰相群不出乱子。然后,她派左金吾将军、酷吏丘神赴巴州,驻守前太子李贤的住宅,以防李贤被人利用。丘神一到巴州,便逼令李贤自杀。同时,武则天对高宗时的旧臣加以笼络利用。当时,已83岁高龄的西京留守刘仁轨曾上表请求辞职,并劝武太后以汉代的吕太后临朝专政、任用外戚为后代嗤笑的事作为教训,归政给睿宗。武则天派侄儿武承嗣携带自己的亲笔信到西京安慰刘仁轨,表示自己是暂时代替守丧的皇帝执政,并褒奖刘仁轨的耿直,劝他以匡救天下为怀,不要因年老而告退。刘仁轨极谏而被太后容纳,这使大臣们逐渐安下心来。
但在废黜中宗200多天后,一场由勋旧大臣的后代发动的叛乱就爆发了。武则天也没有料想到这场风暴会来得这么快。叛乱是由英国公李勣的孙子、承袭了英国公爵位的李敬业(即徐敬业)发动的。李勣是唐代开国功臣,三朝元老,唐代著名大将,原姓徐名世勣,由唐高祖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去掉“世”字。李勣显赫一生,然而其孙子李敬业、李敬猷兄弟坐享高官厚禄,不思进取,毫无真才实学。嗣圣元年(684年)七月,分别担任地方刺史和县令的李敬业、李敬猷兄弟俩均因为贪污和赌博的罪行而被贬官,他们纠集一些也因为犯罪而被贬官的人,“各自以失职怨望”,大造反武舆论。这些人包括给事中唐之奇、长安县主簿骆宾王、太子詹事司直杜求仁、监察御史魏思温等。他们感到,朝廷内外对武则天执政有不满情绪,这种政治气氛可以用来进行政治投机。于是,这些人齐集江北军事重地扬州,商议以匡复被贬为庐陵王的中宗李显为旗号,推李敬业为统帅,魏思温为军师,发动叛乱。随后,宰相裴炎的外甥、监察御史薛仲璋也加入进来。这年九月底,李敬业等人在扬州设立匡复府,拼凑了10万兵马,举扬、楚两州之地,发动反武叛乱。这就是唐代历史上著名的“徐(李)敬业之乱”。
十月丁酉,武则天听到警报,便与大臣们商议征伐大计。这时,由骆宾王起草的讨武檄文也传到了京师。据史载,当这篇措辞犀利的文字传到东都洛阳时,武则天读过后,对檄文中对她的恶毒攻击不予反驳,反而对骆宾王的才气大加赞赏,批评宰相们说:“多么优美的词句,其文句之工堪称稀世之作。这样的优秀人才,竟落魄不遇,这是你们宰相的过错啊!”武则天在危急关头却大赞敌手的文笔,数落宰相们的过错,其镇定自若的气度使满朝文武汗颜,当然也镇住了不少在朝中想借机兴风作浪的人。十月六日,武则天命令以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大都督,统兵30万前去征讨徐(李)敬业。同时,她在朝廷内部肃清了那些利用叛乱逼她放弃权力、还政与睿宗的大臣,先后处死了宰相裴炎、大将军程务挺等人。在扬州起兵的徐(李)敬业,本以为利用朝廷内外的反武情绪可以干一番大事业,可以迅速长驱直入,扫平天下,没有想到不仅临近州县响应者寥寥无几,而且本境州县也不愿相随起兵。就连徐(李)敬业的叔父、润州刺史李思文也断然拒绝其拉拢,率军据守。在唐军的打击下,徐(李)敬业坚持到十二月初就全军覆没。徐(李)敬业兄弟及其同党悉被诛杀。
平定叛乱后的新年,武则天下诏改元为垂拱元年(685年),取“垂拱而天下治”之意。就在这个新年,她召集群臣,向他们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这位61岁的政坛女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诫群臣:“朕辅佐先帝二十余年,一心为天下事操心尽劳,你们的爵位富贵,是朕给的;天下安乐,是朕治理的。先帝弃世,把社稷托付给朕。朕不敢爱惜自己的身体,只知道爱百姓。今天,反对朕的领头之人却是宰相大将,对朕的辜负何等之深、何等快速啊。你们之中有受遗命的老臣,倔强难制能超过裴炎的吗?你们中有将门的后代,可以纠合亡命之徒能超过徐敬业的吗?你们之中有掌握兵权的宿将,攻必胜战必克能超过程务挺的吗?他们都是人中豪杰,但敢于反对朕,朕一样能诛杀他们。你们中间有能超过他们三人的,就请你们早点步他们的后尘,来反叛朕吧!否则,你们就要好好地服从朕,为朕办事,不要做出让天下人笑话的事情来。”这一席话,是武则天向文武大臣敲响的警钟,对他们是一种威慑。
为了收取民心,取得臣民的拥戴,同时也严格控制各级官员,武则天采取了一些政治改革举措。首先,她颁布《垂拱格》,严格规定官吏的行为规范,供天下的官吏们遵守。其次,她下制令(因避武则天的名讳的读音,改“诏”为“制”),规定内外九品以上各级官员和百姓贤能都可以到朝廷来自荐为官,以延揽人才。其三,她在朝堂外设立一种名叫“铜匦”的小箱子,鼓励天下官民人等都可以投书议政,这既可以揭发文武百官的不轨行为,同时也可以根据官民的议政来体察民情。铜匦设在朝堂外的东南西北四角。东面称“延恩”,让进献赋颂、上求仕进者投之,以配合颁布的自举令;南面的称“招谏”,让人们进言朝政得失,相当于意见箱;西面称“伸冤”,让有冤屈者投之;北面的叫“通玄”,让进言天象灾变以及军机密计者投之。其四,武则天颁布制书,鼓励天下官民人等,都可上京告密言事。并规定凡有告密者,沿途都要提供驿马,供给五品的伙食。告密之人,即便是农民、樵夫,武则天都要召见,安排在客馆里宿食。即使所告不实,也概不问罪。
告密之风一开,一些奸诈小人便乘势而起,他们迎合了武则天政治斗争的需要,一时成为武则天迫害反对者的工具。在告密者中,出现了一批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万国俊等这样的酷吏,武则天让他们专门负责办理她下令特审的案件,即“制狱”。这些人便拿出其看家本领,任意罗织罪名,动用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比虎狼还可怕,迫害了无数的无辜官吏。
Δ武周女皇
武则天撇开无能的儿子,自己执掌朝纲,威慑群臣。但高压手段并没有使那些反对女人当权的正统人士屈服。垂拱二年(686年)九月,新丰县东南一个地方在一夜雷雨之间竟长出一座300尺高的山。江陵人俞文俊便乘机上奏说:“天气不和而寒暑混乱,人气不和则身上长出疣赘,地气不和而出现了这种长出高山的怪事。今天,陛下以女主处阳位,把刚柔颠倒了,才导致地气塞阻,出现这种山变之灾。”
可怕的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刘之对太后执政也心存不满,私下说:“太后既然废昏君而立明主,就没必要临朝称制了。不如把政权交给皇帝(睿宗),以安天下人之心。”武则天得知后,非常气愤,对大臣们说:“刘帏之是我从北门学士中起用为宰相的,如今他却背着我说这种话。”这时,有大臣告状说刘帏之有受贿行为,并曾与许敬宗的老婆私通。武则天派人带她的诏敕去审问刘帏之,不料刘帏之竟傲慢地抗拒制史,对武则天的诏敕表示轻蔑。武则天一气之下,逼令刘帏之自尽。刘帏之对武则天的背叛,使武则天在政治态度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认为,文武大臣都是靠不住的,只要是她作为一个女子在位掌权,她就要面对源源不断的反对者。自此开始,武则天便通过扶植武后氏族的人来巩固她的地位,并将“制狱”处置的对象重点转向文武大臣。同时,对于阴阳之序、男女之教一套东西,武则天已是恨之入骨,她决心彻底摆脱“臣妾”的地位,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女主”,向这套说教宣战。她想,既然吕后临朝执政总是受后人辱骂,那就不如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称皇帝,统治天下,让后人骂个痛快,骂得值。人不敢为,我偏要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