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12732500000102

第102章 酣态可鞠笑荣府——刘姥姥(2)

刘姥姥乐得与板儿住下,便专拣那些有趣的奇闻异事、吃斋念佛的善行来说。“头一件贾母高兴,第二件这些哥儿姐儿都爱听,”大家喜爱她,她才会感到住得宽心。第四十回描写刘姥姥饮宴大观园。此次是刘姥姥头一回见识大观园宴席。为贾母和大伙助兴,这是刘姥姥在入席前从凤姐那得到的暗示。她也只好再次“舍着我这副老脸不要。”因此她一入坐,鸳鸯便拿了一双不合手的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刘姥姥马上说:“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掀还沉,哪里拿的动他?”这时,凤姐又故意端一碗鸽子蛋要刘姥姥吃。贾母这儿说声“请”,刘姥姥忙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所有人看着她,“齐齐哈哈大笑”。“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们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由于刘姥姥做出那种怪模怪样,因而引起了在场的人的哄堂大笑。曹雪芹在这里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贾母、王夫人等八个人的笑,在她们各自“笑”的细节中,反映了他们每个人不同的身分、性格乃至年龄、体质等的情况。接着刘姥姥夹鸽子蛋,怎么也夹不住。看着她的滑稽样,到最后,“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她取笑。刘姥姥的“丑态百出”,赢得了贾母及众人的笑声,给这些人沉闷、腐败的生活加入了一管清新剂。在座的所有人,在这样一个礼教森严的大家族里,却没有一个人想到尊老爱幼,怜悯刘姥姥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

后来,贾母率众人在缀锦阁吃酒行令,凤姐、鸳鸯等人成心要刘姥姥出洋相,便要刘姥姥也参加行令。贾母、薛姨妈、湘云、黛玉等依次行下来,最后轮到刘姥姥。鸳鸯说个:左边“大四”是个“人”,刘姥姥想了半日,答:是个庄稼人;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鸳鸯又说:右边“么四”真好看,刘姥姥冲口而出:一个萝卜一头蒜;鸳鸯最后说个: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便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刘姥姥对的虽“俗”,却都是她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所见惯的景物和亲身经验,可说是通俗而有新意,同时也体现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逊于大观园中一帮人的陈词滥调、无病呻吟。

众人的笑声,使刘姥姥这位饱经世故的老妪深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便越发投其所好,极尽所能,无论是宴席上看到的珍贵别致的酒盅,做工精细的茄子,还是饭后点心,或是庭院里的鹦鹉……,凡是出在这“金门绣户”的物什,刘姥姥都要搜肠刮肚,赞叹一番。

不肖两日,刘姥姥凭着她那乡下人知足常乐的朴实憨态和三寸不烂之舌,赢得了贾母等人的喜爱。也使这些人真正抛却凡心杂念,开心了两日。凤姐对刘姥姥说贾母“从来不像昨儿高兴。往常也进园子逛去,不过到一两处坐坐就来了。昨儿因为你在这里,要叫都逛逛,一个园子倒走了多半个”(第四十二回)就连凤姐,见刘姥姥“经历的多”,自己的女儿又“时常生病”,便怕是生娇娇的那天正逢七月初七日不好,也求着刘姥姥这个能“镇鬼神”的贫苦人给自己的女儿取个名儿,刘姥姥随送“巧儿”之名。有了这个“巧”字,小姑奶奶日后必定长命百岁,遇难呈祥,逢凶化吉,说这是叫“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凤姐听了,心下自是欢喜不已。

临走,光凤姐就送给刘姥姥一个实地月白纱、两个茧绸、两匹绸子、点心若干,一口袋果子,一口袋粳米,外加八两银子。王夫人则给了一百两银子,叫她回去置地造田,别再求亲靠友的。贾母送给刘姥姥两套箱底的存衣,面果子、各色延年益寿丹丸、两个笔锭如意,外加宝玉送的一个成窖茶杯。这是妙玉的一件名贵瓷器,因为刘姥姥用过,妙玉嫌她肮脏,就将杯子欲扔,宝玉讨来转送给刘姥姥,“卖了也可以度日。”在众多的礼物中,最让人难忘的,是凤姐的陪侍丫环平儿和贾母的丫环鸳鸯送刘姥姥的礼物,不是金银,却胜过金银。她们二人皆是因为家贫被父母亲不得已卖了的,也只有她俩,才真正体会刘姥姥的难处。平儿一一帮刘姥姥打点凤姐所送的东西后,“又悄悄笑道:这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可是我送姥姥的。那衣裳虽是旧的,我也没大很穿,你要弃嫌,我就不敢说了。”鸳鸯是直性子,她帮刘姥姥收拾好贾母送的物什,便道:“前儿我叫你洗澡,换的衣裳是我的,你不弃嫌,我还有几件也送你罢。”(第四十二回)从两人所言,也可看到她们的性格之异。

二进荣国府,刘姥姥是满载而归,皆大欢喜。却徒然让读者生出些许悲哀,感叹世态炎凉。

刘姥姥进荣国府,具体交待的,只有四回。这四回每一回来,荣府众人对他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跟随刘姥姥的三寸金莲,也可窥到荣府从盛到衰、众叛亲离的轨迹。第一回,刘姥姥纯粹是来祈求施舍的;第二回,刘姥姥是给荣国府送园子里刚采摘的新鲜瓜果蔬菜,受到贾母的“青睐”,一帮太太、小姐、甚至丫环、婆子也乐得拿她开耍;第三回,是荣府衰败、凤姐弥留之际,她被凤姐视为自己和女儿巧姐的救星;第四回,是在巧姐被贾环、贾芸等人欲卖给人做妾时,恰好刘姥姥来荣府。刘姥姥遂将巧姐藏到乡下,真正当了巧姐的救星。刘姥姥在前一二回来荣国府,可说是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但都是观别人眼色,依别人态度,生怕错说一句话,错行一件事。但从凤姐病危的第一百十三回起,刘姥姥一扫往日她那种唯唯诺诺的形象,说话行事开始显现她作为一个乡下妇女干练、利索、乐于助人的本色。在第一百十九回中,刘姥姥又来到荣国府。当她听说巧姐就要被骗卖给人家时,又见王夫人和平儿正为如何救巧姐一筹莫展,刘姥姥当机立断:“这有什么难的呢,一个人也不叫他们知道,扔崩一走就完了事了。”“你们要走,就到我屯里去。我就把姑娘藏起来,即刻叫我女婿弄了人,叫姑娘亲笔写个字儿,赶到姑老爷那里,少不得他就来了,可不好么?”“咱们说定了几时,我叫女婿打了车来接了去。”刘姥姥的仗义勇为,使巧姐躲过魔掌。巧姐是王夫人的侄孙女儿,又受巧姐父亲贾琏之托,保护巧姐,王夫人本应在所不辞。王夫人却担心与鬼迷心窍的邢夫人等闹僵,而显得无能为力。刘姥姥只想救人,至于救人之后,对自己会有什么不利,她根本想也没想。善于察言观色的凤姐正是看到刘姥姥善良、耿直、忠义,临死前让巧姐认刘姥姥为干娘,并将巧姐托付给她。

在刘姥姥的身上,虽然由于生活的窘境,她也有着低层百姓爱财贪财之心,但同时在她身上,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积聚的美德,那就是:知恩图报。她爱财,爱得光明正大;不该取的,她坚决不取。在第一百十三回中,凤姐病入膏肓,听刘姥姥有驱魔赶鬼之能,便把手上的金镯子给刘姥姥,求她帮忙拜佛烧香,刘姥姥执意不肯收下,道:“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家许了愿,就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就是我替姑奶奶求去,也是许愿,等姑奶奶好了,要花什么,自己去花罢。”朴实无华的一席话,与贾府一干互相猜疑、倾轧的众人相比,甚至是与那些假慈假悲、见钱忘义的道士、道姑相比,刘姥姥这个大字不识、外表粗鄙的村妇老妪,她的言语,她的形象,又显得何等的崇高,何等的令人钦佩!

乃至到书中结尾,掩卷而思,对比于乌烟瘴气的贾府,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恰似一块乡间禾田:纵有稗子杂草,碎石污泥,但给人留下的却是和风微拂,稻浪轻翻,让人感到无尽的亲切、快意、平和与宁静。

2.作者点评

在1957年3月1日最高国务会议结束语中,为了说明大国的事情不那么好办,毛泽东用了王熙凤对刘姥姥说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1963年9月28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国际形势,毛泽东再次引用了这句话,而且历史也已经验证毛泽东说话的预见性,说明他很熟悉《红楼梦》及书中的每一位人物。刘姥姥虽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角,只是一个小人物,她既不是贾府的人,也不是荣国府的人,但却是一个穿线人物。刘姥姥四次进贾府,亲眼目睹了贾府的繁荣和衰败景象,因此在作品中起到贾府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人的作用,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凡是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典故,可见刘姥姥这个文学人物形象也是深入人心,深得大家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