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12730700000076

第76章 民国奇才书法大师(2)

《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三部书稿的审稿工作。该套丛书的其余八部书稿的审定主要由我担任,并且兼日常组稿联络工作。编撰这套丛书历时五年,虽然诸事纷杂,忙得不可开交,但我与陈锋先生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经常赴武汉大学他的住所与他共同商讨组稿与审稿的诸项繁难事宜,更多的是请陈锋先生过汉口来社里商谈,处理编辑出版事务,我们两人的合作,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相得益彰。由于有了上述这些因素,我们主编的这套丛书从第一部《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出版伊始,得以一部一部地逐年推出,直至今年出齐这套丛书。其中大部分分卷图书一版再版,迄今已是第四次印刷。今年初,经长江文艺出版社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为满足全国广大读者的要求,不待这套丛书出齐,长江文艺出版社先行将该套丛书中已出版的七种图书重新装帧设计,出版了精装本图书。这个举措,无疑对今年内完成这套丛书的出版起到了莫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套精装本图书出版之后,由于图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且知识含量高,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加上图书装帧设计精美,受到国内广大读者的一致青睐。这套大型系列丛书出版后,许多读者反映说,这套丛书规模之壮观,设计之精美,书中所载著名人物传记之众多(达600余人),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哲学、教育、艺术领域之广泛,为全国出版界所罕见,为钻研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轨迹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实确凿的资料,是一套极具收藏、研读价值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就笔者而言,上述赞誉固然令人振奋,但总觉有言之过誉之嫌。我们只是做了应当做的工作,尽了一份热爱伟人毛泽东的心意和职责而已,何谈其他!毛泽东是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巨人,一位集政治天才、军事天才、文学天才于一身的伟人,足令后世人望其项背而兴叹不已,用“当今世界殊”这样的词语来概括形容毛泽东自身的伟大,毫不为过。就他的政治天才而言,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天才地运用他的政治智慧,结合中国革命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适时地制定团结全党、全国人民战胜敌人的政治方略,使中国革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新的胜利。终其一生,他既善于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但并不墨守成规,死记教条,他根据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情况,适时制定“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路线并始终实行之,导致中国革命走向最后胜利。他长期研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中国历史典籍,从历代王朝、政权的统治驾驭之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汲取健康有益的政治营养,丰富自己的政治才能。

这些在本丛书中的《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毛泽东瞩目的现代政要》中可以找到鲜明的例证。就他的军事天才而言,毛泽东不愧是当今世界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颇享盛誉的军事家。不论在红军斗争时期,还是在八路军、解放军战斗时期,他所指挥的一系列震惊中外的模范战斗、战役的胜利便是他成为声名赫赫的军事家的例证。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前半生时间几乎是在马背上度过的。“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便是这位军事天才统帅军事生涯的真实写照。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及其起源,在《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中得到了较为客观的观照。毛泽东的文学天才是众所周知的。他的诗词才高八斗,豪情万丈,既有如同岳飞、辛弃疾词的奔放气概,又有如同李清照词的婉约之风。毛泽东是集此两种词风之大成者,由此可窥见毛泽东的文学素养之厚实。当然,须指出的是,在毛泽东诗词中,气概浑厚、豪放的诗词居多,如他在重庆谈判时所写的词《沁园春·雪》,便是这方面的代表杰作,至今仍脍炙人口。毛泽东不仅喜爱读唐诗宋词,而且也十分喜爱中国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冠中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他对于许多唐诗宋词和上述名著每每有精当的评点之语。这些评点(或眉批,或旁批)之语是他接受我国古典文艺精品艺术熏陶的真切感受,反映出毛泽东文艺思想之一斑,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毛泽东的真实文艺人生。上述这些,在《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等分卷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观照。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是一位关注世界革命、主张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伟人。他不仅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也十分关注美国历届总统华盛顿、门罗、林肯、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布什和英、法、德等欧洲诸国政治领袖人物以及亚洲、非洲政治领袖人物。他在建国后十分关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并经常发表声明,予以这些国家无私的援助,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地位。对于支援过中国革命的世界友人,如柯棣华、白求恩、路易斯·斯特朗等人,毛泽东是永志不忘的,并给这些外国友人以崇高的评价。上述这些,在《毛泽东瞩目的世界政要》、《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中得到了较好的观照。毛泽东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伟人,不仅精通文学,而且精通史学、哲学,旁及其他科学门类学问。在史学方面,毛泽东无论在青年时期还是在中年、老年时期,毕其一生都喜爱研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不仅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兴亡更替了然于胸,而且对于历朝历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经验教训亦了然于胸。可以这样说,在当今世界各国众多的政治领袖人物中,像他这样熟悉自己国家历史的人是并不多见的。在哲学方面,毛泽东堪称一位举世罕见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大家。他不仅通晓本国的孔子、孟子、韩非子、庄子等人的学问,而且通晓西方国家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学问,当然,他最精通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他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阐述及其运用更使世界哲学界名家为之倾倒。这里须指出的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毛泽东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中枢。正是由于有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作指导,才促使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自己的政治生涯、军事生涯中取得卓越的成就。而他头脑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确立,一方面得益于他勤于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同时亦得益于他勤于钻研其他非马克思哲学的学问,两者相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相辅相成。以上这些,在《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中得到了一定的观照。

毛泽东是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人,他历来相信“妇女能顶半边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读过不少史书,熟知我国历朝历代著名的女政治家,如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女文艺家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等,以及历史上的女界名流西施、班婕妤、赵飞燕、王昭君、杨贵妃、刘三姐等人的事迹。而且,他对投身中国革命的女革命家宋庆龄、何香凝、蔡畅、向警予亦颇了解。对上述女子,毛泽东不仅给予了关注,而且对她们的事迹给予了中肯的评点。这些评点或褒或贬,体现了毛泽东的妇女观。对于吕后、慈禧太后,毛泽东是深恶痛绝的,对于武则天,毛泽东则称“其有治国之才”、“自知之明”、“不简单”。对于为革命牺牲的女英雄杨开慧、毛泽建、向警予、刘胡兰等女中豪杰,毛泽东则分别给予她们崇高的评价。上述这些,在《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观照。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建国五十余年来,全国出版界尚没有一家出版社出版过此种选题的图书,此书出版,尚属第一次。这对于全面反映毛泽东思想,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策划、编撰这套大型丛书,不知不觉间竟策划编撰了10余部。欣慰之余,最后说几句话:一是我与陈锋先生均是怀着热爱毛泽东的良好愿望主编这套丛书的。我们主编这套丛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探索毛泽东思想发展轨迹,为了继承、弘扬毛泽东思想,并让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凝聚起中国人民建设四化的强大动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尽一份绵薄之力。二是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现在,中共中央要求全党高级领导干部多读史书,多学历史,并把学习史书、从中汲取历史经验上升到提高执政党正确执政的理论高度。这种举措无疑是很正确的。编撰毛泽东瞩目的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和革命家等600余人物传记并配载毛泽东评点及作者点评文章,目的亦在于在历史深处探幽,以古为镜,以人为镜,为广大高级领导干部和工农兵大众、青年学生提供学习历史的教材,让他们从中汲取丰富的政治、军事、文学和其他科学知识营养,鉴古知今,鉴人明得失,增长才干,早日成为建设四化、繁荣祖国的栋梁之材。编撰这套大型系列丛书是一个浩大工程。由于时间和能力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差错之处,还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是为后记。2003年8月于武昌

【作者点评】

于右任不仅是一位学识卓越、造诣精湛的学者、教育家,而且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社会景仰”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诗人、书法大师。昔日在孙中山领导下,于右任先生为推翻清朝政府,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这位美髯飘胸的“西北奇才”,在20世纪初的革命宣传中,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报刊,以如椽巨笔,威震沪上,令清吏丧胆,侵略者心寒,使民众振奋,对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在国民党政府中有着崇高的威望,担任国民党“监察院院长”33年之久,到晚年却异常清苦,住院连医药费都付不起。于右任先生去世时两袖清风,只留下几笔借债单。其清廉自洁,堪称世人典范。他又是位资深的现代教育家,除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大学外,还兴办辽宁师范大学、渭北中学、渭北师范、三原中学、民治中学等校,为民主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当代“草圣”、书法巨匠,其墨迹遗作,已为文物珍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

晚年,他寄居台湾,终日期盼回归祖国,其志可嘉,其心可悼!壮哉,于翁,痛哉,右任老先生!

(李庆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