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12720600000082

第82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3)

《经律异相?天部》中的「三界成坏」和「劫之修短」两节论述了宇宙变迁观和时间观。依照佛教思想,宝唱把灾与劫视为相通概念。灾有大有小,小灾又名小劫、中劫,大灾又名大劫。文中宣扬世界成坏的过程历经三小灾和三大灾。所谓三小灾是「劫初时,人寿四万岁,后转减促,止于百年,渐复不全,乃至十岁。……十岁之时谓三小劫:一刀兵,二饥饿,三疾病。」〔注释:《经律异相》卷1,《大正藏》第53卷,4页中。〕这是说,世界初成立时,人的寿命有四万岁,后来逐渐减少至百岁,乃至十岁,这时就出现三小灾。此时草木丽石也成刀剑,众生互相劫持、残杀;田地颗粒无收,众生饥饿难熬;疾病流行,众生气力羸劣。所谓三大灾是火灾、水灾、风灾。「天地始终谓之一劫。劫尽坏时,火灾将起。」〔注释:同上书,4页下。〕火灾即火劫,此时天久旱不雨,海水枯涸,厚六万八千由旬的大地遍处冒烟,须弥山也渐渐崩坏,地下的地狱和空中的欲界、****诸天也都归于空寂。待火自动熄灭后,便风起云涌,大雨倾盆,三千大千世界一片汪洋,洪水成灾,这是水劫。又经数千亿万年,水势渐渐减少,随之又出现风灾即风劫。风灾过后,是地劫。地劫不是大劫。地劫初成,天地更始,大地涌出甘泉,又有粮食、宫舍、并有诸佛随俗教化众生,开始了一个新的世界历程。

《经律异相》的三界成坏说,意在说明世界是运动的,不断变迁的,是一个不断产生和消亡的过程。这种世界变化观又是和佛教世界构成说密不可分的。佛教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也同样由于火灾、水灾、风灾而坏灭。《经律异相》讲的三小灾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痛苦,是人祸,三大灾属于自然灾害,是天灾。文中对于灾害及其后果的描绘,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各种灾害,尤其是自然灾害的畏惧心理。这种心理是导致人们信仰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根源,而对这种心理的疏导、宣泄,则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

二、《法苑珠林》的劫量说

道世《法苑珠林》的宇宙时间观,主要集中在《劫量篇》中论述。和《经律异相》一样,也以三小灾和三大灾为纲展开阐发,但引文更多,论述也更为详尽。

关于「劫」的界定,《劫量篇》说:「夫劫者,盖是纪时之名,犹年号耳。然则时无别体,约法而明。」〔注释:《劫量篇》,《法苑珠林》卷1,《大正藏》第53卷,269页下。〕认为劫只是记时的名称而已,时间本身并没有独立的自体,需要就事物的变化来说明。道世在文中还就劫、小劫、大劫诸概念的关系,引佛典说,一小劫、二十小劫、四十小劫、六十小劫各名为一劫,而八十小劫则名为一大劫。这是为什么呢?他解释说,天界众生的寿量不同,有的是一小劫寿量,有的是二十小劫寿量,乃至六十小劫寿量,这样就是天界不同众生的不同寿量同名为一劫,其实一劫的时间长短含量是不统一的,至于八十小劫,内含成、住、坏、灭各二十小劫,故为一大劫。

《劫量篇》宣扬,世界生成以后,在「住」的二十小劫中间,即存续期有三小灾:疫病、刀兵和饥馑。第一小灾起时,有大疾疫,种种疾病此时皆起,尤其是在劫末的七日中,无量众生几乎尽遭疾疫而死。只有一人集合了阎浮提(南瞻部洲)的男女一万人生存下来,作为未来的人种。七日过后,大疫病一时止息。人的寿命又由十岁逐渐增加,至二万岁,乃至八万岁。若众生作恶多端,又没有佛的教化,则寿命又将依百年减十岁的速度,逐渐减少,直至仅有十岁为止。住劫中的第二小灾,起在人寿十岁时,此时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斗争开始,直至四方诸国间的互相讨伐,刀兵横行,杀气冲天,尤其是在劫末最后七日中,众生横尸遍野,死亡无量。此时也有一人集合了阎浮提的男女万人,留为未来的人种。七日过后,刀兵一时停歇。众生又辗转行善,从十岁至二万岁,乃至八万岁。住劫中第三小灾是大饥饿,与上面两小灾一样,也是在后七日中众生饿死无数,只留有一万人种,也是七日过后饥饿实时停止,众生又由十岁逐渐增至八万岁。关于三灾经历时间的长短,一些经典的说法不尽一致,有说三灾的高峰期都是七日,有说刀兵七日,疫病是七月又七日,饥谨则长达七年七月七日。

道世在《劫量篇》论述「坏劫」和「成劫」时说有三大灾,即火、水、风灾。他还指出:「若火灾起时,至光音天为际;若水灾起时,至遍净天为际;若风灾起时,至果实天为际。」〔注释:《劫量篇》,《法苑珠林》卷1,《大正藏》第53卷,274页中。〕三大灾所波及的范围为什么不同呢?他说其原因是上述天的寿量不同。三大灾的先后顺序是火灾、水灾、风灾,而且是七度火灾后才起一度水灾,如此反复八次后,起一度风灾。〔注释:详见《劫量篇》,《法苑珠林》卷1,《大正藏》第53卷,275页下。〕由于三大灾发生有先后,且相隔时间极长,因此无量世界有的将坏,有的将成,有的正坏,有的已空,有的正成,有的已住,整个世界无间无断,无穷无尽。〔注释:详见上书,275页下。〕

《劫量篇》在论「时量」时,援引《新婆沙论》解说了「中间劫」等三种劫的时间含量,文云:

劫有三种:一中间劫,二成坏劫,三大劫。中间劫复有三种:一减劫,二增劫,三增减劫。减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增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增减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复从八万岁减至十岁。此中一减一增、十八增减,合二十中劫世间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经二十中劫世间坏,二十中劫坏已空,此合名坏劫。总八十中劫合名大劫。成已住中二十中劫,初一唯减,后一唯增,中间十八亦增亦减。故「对****」云,由此劫数,显色、无色界诸天寿量也。〔注释:同上书,272页下-273页上。〕

这是把劫分为由短到长的密切联系的三种,中间劫是减、增、增减劫共二十中劫的合称。由二十中劫世间成(「成」)和二十中劫成已住(「住」),合名成劫;二十中劫世间坏(「坏」)和二十中劫坏已空(「灭」),合称坏劫,即成劫和坏劫各四十中劫,合成劫坏劫为大劫。这里的中劫和前面讲的小劫是一样的,同为相对大劫而言,即八十中劫或八十小劫同为一大劫。《劫量篇》还强调****、无色界诸天寿量可以通过世间的中间劫显示出来。这也就是说,世界的变迁由不同的劫表现之,世界的时间可用劫来度量。

《劫量篇》在论述「时量」时,是从宏观的角度,以极长的时间单位「劫」来表现世界的变迁和时间的含量,而在论述「时节」时,则从微观的角度,以极短的时间单位「剎那」(梵语ksana音译)来表现世界的生灭无常和时节的构成。不同佛典对于表示时间单位的概念的解说并不完全一致,这里仅把道世所引加以论述,以见一斑。文说:「时极短者,谓之剎那也。」〔注释:《大正藏》第53卷,273页上。〕「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注释:同上书,273页中。〕「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复有九百生灭。」〔注释:同上书,273页中。〕可见,剎那是非常非常短暂的时间。又说:「一剎那者,翻为一念。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翻为一瞬。六十怛剎那为一息。一息为一罗婆。三十罗婆为一摩睺罗,翻为一须臾。三十摩睺罗为一日夜,计有六百三十八万剎那。」〔注释:同上书,273页中。〕这里不是以九十剎那为一念,而是把一剎那译为一念,然后是由念→瞬→息→须臾→一日一夜。又说:「十五夜为半月,两半月为月,三月为一时,两时为一行,一行即半年六月也。两行为一年。」〔注释:同上书,273页下。〕这里的「时」相当于「季」,即三月为一季。时间推进是日夜→半月→月→时(季)→行(半年)→年。一年即一岁。随后文中又以岁为时间单位,描述小、中、大三劫,成、住、坏、灭四劫的时量。

道世还引《长阿含经》强调:「有四事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注释:《大正藏》第53卷,277页中。〕四事是:一是世间生起灾害,引发破坏,其过程之长久不可以日月岁数来称计;二是世间坏灭,一片虚空,其时间之长也难以计量;三是天地初起直至完全形成的漫长过程,也不可以岁月称计;四是天地形成,长久不坏,其时间难也以计量。也就是说,世间的成、住、坏、灭所经历的时间是不能以岁月称计的,显然这是对时间无限性的朴素表述。

三、《法界安立图》的四大千劫量说

「四大千劫量」是指大千世界的成、住、坏、空(灭)四劫量。仁潮在《法界安立图?四大千劫量》中着重论述了大千世界四劫的情况。

仁潮就劫的涵义、类型和年数作了说明。他说:「劫者是大时之总名也。……此大时甚为久远,不可以岁月而计。」〔注释:《法界安立图》卷4,《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77页。〕劫是不可以岁月计算的极为久远的时间的总名。因时间是通过世界的变迁来计算的,由此劫又有不同的分类,如分为四劫是别、成、坏、大,分为六劫是别、成、住、坏、空、大,三劫是小、中、大。通常是说大劫小劫和成劫坏劫。小劫即别劫,中劫即成劫或住劫,大劫是成、住、坏、空四劫的总称。仁潮引《庄椿集》来计算不同劫的时间,指出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中劫为小劫的二十倍,即三万三千六百万年,大劫是中劫的四倍,共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大劫「是为天地成坏始终之极数,周而复始,运运无穷」〔注释:《法界安立图》卷4,《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85页。〕这就是说,天地由成到坏,由始到终,一周期为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仁潮还评论了北宋哲学家邵雍的「一元之数」说。邵雍认为天地有生灭,宇宙无始终,时间是无限的循环。他把时间的历程分为元、会、运、世四个套子,说一「世」三十年,一「运」十二「世」,一「会」三十「运」,一「元」十二「会」,即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元」是天地由生到灭的时间,灭后又重新开天辟地,如此不断生灭,不断循环。〔注释:详见《皇极经世?观物内篇》,《百源学案上》,《宋元学案》卷9,第1册,372-37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仁潮依据佛教教义,肯定了邵雍的天地有生灭,时间有变化的观点,但认为所说一「元」十二「会」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时间和佛教讲的劫量不一致;再是认为邵雍说天地灭时,不仅天地坏了,人也没有了,这也是和佛教说法不符合的。

关于成、住、坏、空四劫,对成劫,仁潮说:「成劫者,谓过去世界既磨灭已,空旷久时,众生业力复起,风雨依旧,造立诸器世界也」〔注释:《法界安立图》卷4,《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77页。〕世界之所以由坏灭而又重新生成,是由于众生的业力复起,又有了风雨的缘故。风有四种功能:一是能持大水,二是能消大水,三是建立一切诸处所,四是庄严。雨也有四种功能:一是能灭火灾,二是能起大水,三是能止大水,四是能成一切摩尼诸宝。由这样的风吹起雨水,再由雨水变成土地、山脉、大海等,形成为世界。

关于世界形成的顺序,仁潮说是「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时,先成****诸天宫殿,次成欲界诸天宫殿,次成于人及众生之所住处」〔注释:《法界安立图》卷4,《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77页。〕认为世界的成立是由高到低,最先是诸天所住的宫殿,最后是人和其余众生的住所。

关于住劫,仁潮说:「住劫者,谓世界已成,能令有情安住受用也。」〔注释:《法界安立图》卷4,《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77页。〕住劫是世界形成以后的稳定持续期。此时从海水中涌出了日月,也有了昼夜晦朔春秋之分,人也开始有男女尊卑之别,也有了夫妇和胎生,还形成了不同种族,并有田地和田主,社会发生等级分化。

仁潮又说:「坏劫者,谓住劫已满,世界万物尽皆坏灭也。」〔注释:同上书,478页。〕坏劫是世界生命与自然环境的毁灭期,此时大火焚烧一切草原丛林,乃至大铁围山,无有遗余,狂风也吹坏三千大千世界铁围山,使之成为碎末。整个山河大地尽皆坏灭。「坏」又分二种:一是趣坏,二是界坏。「趣」指六趣,即六道众生。「界」指欲界、****和无色界三界。先是众生坏灭为「趣坏」,器世间也随之坏灭为「界坏」。在坏劫初期,地狱中的有情首先命终,不复更生。随后是畜生、饿鬼、人和天等也渐次坏灭。六道众生环灭后,世界出现火灾,****初禅天以下都成灰烬;再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毁。〔注释:详见上书,478-479页。〕

坏劫后为空劫,仁潮说:「空劫者,谓经大灾之后,天地万物皆悉无形,廓然空洞而已。」〔注释:同上书,479页。〕空劫时,除****的第四禅天外,其它都长期地处于空虚之中。「如是空空,亦经二十小劫,过此劫已,复人成劫。」〔注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79页。〕空劫后再转为成劫,历经成、住、坏、空四劫为一大劫。如此「成而即住,住而续坏,坏而复空,空而又成,连环无尽。」〔注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79页。〕四劫循环不已,时间无限漫长。仁潮带有总结性地说:「观夫虚空无量,故世界无边;大化无穷,故劫运无已。」〔注释:同上书,485页。〕虚空无有限量,故世界无边无际;大化流行无有穷尽,故大劫循环无穷。他比喻说:「其大劫者在大化之中其犹一年也,成住坏空者四季也。」〔注释:同上书,485页。〕就宇宙大化流行来说,漫长的一大劫也只如短暂的一年而已,至于成住坏空四劫更好比一年中的四季,时间更短了。

从以上中国佛教著作对世界生灭变迁及劫量的论述来看,其间论及时间的哲学思想是丰富的,这些思想的要点可概括为:

第一,时间和事物及其运动不可分离的思想。时间是通过世界的变迁、众生的寿量等来衡量其长短的,不存在脱离事物的时间,不存在离开事物变化的时间,这是对时间和事物及其运动不可分离的思想的重要猜测。

第二,时间的永恒观念。世界处在生、住、异、灭的不断变迁过程之中,这种过程永远不会终止,时间不会停顿在某一时刻上,而是永远向前推进。也说是说,世界是永恒的,时间也是永恒的。

第三,时间的无限观念。时间的永恒和无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的久远来说,永恒也就是无限。同时,佛教著作用「大劫」和「剎那」分别表示极长的时间和极短的时间,其间似含有时间的长远是无限的,时间的短暂也是无限的,即具有无限长远和无限短暂的时间观念。

第四,在劫难逃的思想。上述佛教著作认为时间的成、住、坏、空的劫量是固定的,三小灾、三大灾的发生和止息是定时的,世界的变迁是循环式的,人类的整体命运也是相对注定的。这是一种循环论思想,也是一种命定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