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12720600000122

第122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5)

有无双遣,中道亡者,即是无念,无念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切智,一切智即是甚深波若波罗蜜,波若波罗蜜即是如来禅。是故经云:佛言,善男子,汝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无住。以无住故,即如来禅;如来禅者即是第一义空。〔注释:《荷泽神会禅师语录》〔42〕,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96页。〕

「波若」,即般若。神会以般若智慧为如来禅,这和《楞伽经》以具备自觉圣智为如来禅有相通之处,然而,神会所讲的智慧是有无双遣的般若中道,这和自觉圣智泛泛而谈的如来智慧又并不等同。神会还以无念、无住为如来藏,这与慧能的「无念为宗」、「无住为本」思想相呼应,实是肯定了慧能的禅法为如来禅。曾问学于慧能,并得其印可的玄觉禅师也说:「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注释:《永嘉证道歌》,《大正藏》第48卷,395页下。〕这是说,顿悟了如来禅,一切修持方式方法也就圆融无碍,圆满成就了。这也就是以如来禅为禅法的究竟。而如来禅的内容就是梦幻里有六道轮回,觉醒后空无三千大千世界的般若思想。这点和神会的如来禅思想颇为一致。

《历代法宝记》云:「东京荷泽寺神会和上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破清净禅,立如来禅,立知见,立言说,为戒、定、惠(慧)不破言说,云:正说之时即是戒,正说之时即是定,正说之时即是惠(慧)。说无念法,立见性。」〔注释:《大正藏》第51卷,185页中。〕清净禅是九种大乘禅法之一,是菩萨以上阶位长期修行后达到的禅境。这里是以顿悟说的立场,来称赞神会破神秀的清净禅而立如来禅。肯定神会的如来禅是立知见、立言说的,言说即是戒、定、慧,并强调知见、言说与顿悟是一致的。

□「为戒」,「为」,谓也。

宗密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禅学史和禅宗史进行系统总结的佛教学者,他对禅法的内涵、类别、高下,对禅宗各派的传承系统、理论主旨、修行方法以及深浅得失都作了冷静而深入的评述。他把禅法分为五类,即五个层次,将如来禅置于最上等级。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1中说:

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以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注释:《大正藏》第48卷,399页中。〕

宗密在这里把禅分为五等:第一外道禅,得把境分为上下两种,厌弃在下的经验世界,欣慕在上的超越世界。厌弃世间,企求摆脱现实的苦难,追求升天,希求天上的悦乐,把心定止于在上之境,从而造成一心的分裂。第二凡夫禅,没有外道禅的那种「欣上厌下」的分裂,此禅信仰因果报应,使心定止于善行以求善报。由于心定止于善行在先,希求获得果报在后,这样,心也有先后二境,同样存在难以定止下来的缺陷。第三小乘禅,知我为空,但不知法空,而将心定止于法上,也是有所偏。第四大乘禅,知我空,也知法空,能于一切境观其空,使心与境(空)冥合为一,但还不是最高层次的禅法。第五如来禅,宗密认为这当是最上乘禅。他指出,这种禅法的特质在于:肯定人人自心本来清净,本具佛性,本无烦恼,自心与佛毕竟无异;在这种基础上,众生经过禅修,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使本来清净的自心得以呈现,众生也就是佛了。这是在强调如来禅的本原——清净本心,如来禅的修持方式——顿悟。修持这种顿悟清净本心的如来禅,既能直接把握修持的源头,又能顿然快速觉悟,与前面四种禅法相较,是最上等的禅法。宗密还认为凭借如来清净禅的修行,使心灵进入深觉的冥想境地,故如来清净禅也名为一行三昧。宗密主张禅教一致,以教内所讲的一行三昧(真如三昧)为根本三昧,并视之为禅法中最高形态——如来清净禅。宗密还明确指出,如来清净是菩提达摩门下代代相传的禅法。

与分别禅法的形态层次相关,宗密还论述了禅宗内部分化和对立的事实:「禅有诸宗,……立宗传法,互相乘阻:有以空为本,有以知为源。有云寂默方真,有云行坐皆是。有云见今朝暮,分别为作,一切皆妄;有云分别为作,一切皆真。有万行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心。有以经律为所依,有以经律为障道。」〔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1,《大正藏》第48卷,400页中、下。〕这是说自菩提达摩以来,禅宗的多元化演变导致了内部不同派别的对立、纷争。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把禅宗分为牛头宗(法融)、北宗(神秀一系)、南宗(慧能一系),又由南宗分出荷泽宗(神会一系)和洪州宗(马祖道一一系)。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宗密又把禅宗分为由低到高的三宗:一是修心息妄宗,指北宗;二是泯灭无寄宗,指牛头宗;三是直显心性宗,指洪州宗和荷泽宗。宗密虽然把洪州宗和荷泽宗并列为禅宗的最高层次,但是又强调荷泽宗比洪州宗更高一筹。首先,宗密认为荷泽宗是慧能南宗的嫡系,而洪州宗则是傍出。他说:「荷泽宗者全是曹溪之法,无别教旨。为对洪州傍出故,复标其宗号。」〔注释:《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5套第5册,434页。〕在荷泽宗人看来,马祖道一一系并非嫡传只能算是「傍出」,只有荷泽宗一系才是正统,才是南宗真正的代表。其次,在禅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宗密认为,洪州宗承认真心或真性是众生成佛的本原,这是正确的,正因如此,与荷泽宗同被列为「直显心性宗」。但是,「洪州意者,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全体贪、瞋、痴,造善造恶,受乐受苦,此皆是佛性。」〔注释:同上书,435页。〕「朝暮分别动作,一切皆真。」〔注释:同上书,436页。〕据此,宗密评论说:「真心本体有二种用:一者自性本用,二者随缘应用。……今洪州指示能语言等,但是随缘用,缺自性用也。又,显教有比量显、现量显。洪州云心体不可指示,但以能语言等验之,知有佛性,是比量显也。荷泽直云心体能知,知即是心,约知以显心,是现量显也。洪州缺此。」〔注释:同上书,437页。〕「比量」,由推论、推理而得的知识。「现量」,直接感知。宗密认为,洪州宗把一切行事,一切修持,乃至一切现象都等同于佛性本体,这是「随缘应用」,是「比量显」,也就是佛性需经过外缘而有的推知作用,而缺乏「自性本用」、「现量显」,即缺乏佛性的直接显现作用。也就是说,这种缺憾妨碍了对真心本体的认识、体悟,甚至会以现象代替本体,以为现象之外别无本体,从而导致在修持上误入歧途。宗密的这种批评,必然引发洪州宗人的强烈反弹。时移斗转,到了11世纪,洪州宗犹如燎原之火,传遍了大江南北,并自认为是慧能南宗的「嫡传」,而此时的荷泽宗却被说成为「傍出」。不仅如此,荷泽宗还受到了洪州宗人的强烈抨击,此后其地位与作用也益趋弱化。洪州宗人提出祖师禅以贬低如来禅,就是和禅宗内部这一分歧的历史背景直接相关的。

与宗密同时代的、曾获得马祖道一门人怀海印可的黄檗希运禅师也有对如来禅的论述,他说:「夫学道者,必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注释:《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古尊宿语录》上册,46页。〕希运在心即是佛的思想基础上,强调排除杂学诸缘,不求不着,顿入如来禅。希运对如来禅是充分肯定的,他对如来禅法门的解说和神会、宗密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仰山慧寂(841-890)是由洪州宗分衍出来的沩仰宗创始人之一,他首先提出与如来禅相区别的祖师禅的名称,并把如来禅作为与祖师禅相对举、在层次上低于祖师禅的禅法,相应地,他还对如来禅的内涵作了新的解说。史载:

师(仰山慧寂)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处如何?」严曰:「某甲卒说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注释:《袁州仰山慧寂禅师》,《景德传灯录》卷11,《大正藏》第51卷,283页中。〕

从仰山慧寂、香严智闲师兄弟的对话内容来看,香严对贫的认识在时间上有从去年到今年,在内涵上由无地进到无锥的变化过程。就禅法来说,这种变化大约与渐悟方式相应。若这一解说得以成立,似可说仰山禅师是以渐悟指称如来禅,以顿悟为祖师禅的觉悟方式。仰山不仅把祖师禅与如来禅加以区别,而且还肯定祖师禅高于如来禅,这在中国禅宗史上是第一次。

自仰山以来,如来禅与祖师禅对举的观念日益为禅宗各派禅师所认同,一些禅师重视把握、区别两种禅法,如北宋临济宗杨岐派禅师法演(?-1104)就关注两种禅法的区别,常问门徒:「还说得如来禅么?……还说得祖师禅么?」〔注释:《法演禅师语录》卷中,《大正藏》第47卷,656页下。〕上述仰山慧寂区分如来禅与祖师禅的说法,后来成为了禅门的参禅公案。一些禅师通过参究仰山评论香严禅法这一话题以求禅悟,由此带来了众多的自由发挥甚至令人难以解读的说法。例如,禅宗史上有禅师就仰山「如来禅即许师兄会」的话,问云门文偃(864-949)「如何是如来禅?」文偃答「上大人」〔注释:《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大正藏》第47卷,554页下。〕「大人」,伟大人格,通常是指佛。文偃的意思大约是说,如来禅是得大人之境的禅法,但还不是祖师禅。又如,临济宗石霜楚圆禅师对上述仰山的公案作了这样的开示:「大众,还会么?不见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香严恁么悟去,分明悟得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注释:《石霜楚圆禅师》,《五灯会元》卷12,中册,703页。〕这里的「一击忘所知」是联系到禅宗史上的「香严击竹」公案进行开示。这个公案是说香严拜沩山灵佑为师,一日灵佑对香严说:「吾不问汝平生学解及经卷册子上记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本分事试道一句来!吾要记汝。」〔注释:《邓州香严寺智闲禅师》,《景德传灯录》卷11,《大正藏》第51卷,283页下、284页上。〕灵佑对香严说,我不问你平日的学习心得,只想问你在未出世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香严连进数语,都不契理,又遍检所集诸方语向,也没有一言可以酬对,于是就焚烧所集语句,泣涕辞去。后偶于山中芟草,以瓦砾击竹作声,廓然省悟。便归堂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却,何有今日事也?」〔注释:同上书,284页上。〕石霜楚圆禅师评论香严击竹省悟是「一击忘所知」,意思是,悟则悟了,但是仍有言语知解,悟得的只是如来禅,而不是祖师禅。

□《汉语大辞典》:【上大人】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取其笔划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唐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后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宋朱熹《答潘叔昌书》:「天上无不识字底神仙,此论甚中一偏之弊,然亦恐只学得识字,却不曾学得上天,即不如且学上天耳。上得天了,却旋学上大人亦不妨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有便有几十个秀才,但是认得两个上大人的字脚,就进了学。」清钱大昭《迩言》卷五:「今童子初就傅,往往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云云,不过取其笔画少而便习耳。后读元方回诗云:『忽到古稀年七十,犹思上大化三千。』乃知由来已久。」

值得注意的是,后出的《坛经》北宋契嵩本和元代宗宝本对如来禅的界定和肯定。经载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中宗据神秀等人的荐举,派内侍薛简南下,驰诏迎请慧能进京。薛氏见到慧能后,二人有一段对话: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注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护法品第九》,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61页。〕

这段对话反映了宋代以来《坛经》增补者的观点,是针对神秀一系坚持坐禅方式而发的,并以心悟与坐禅相对立。增补者依据般若思想,强调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就是如来清净禅,如此坚持诸法空寂,也叫如来清净坐。在增补者看来,慧能的禅法是如来禅,而坚持坐禅是邪道。这也反映了此时禅宗内部有些禅师对如来禅的推崇和对神会、宗密的如来禅观点的认同。上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云云,在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法海本)和惠昕本中都没有记载,而当代有些学者以此为据,谓慧能认为自己的禅法是最上乘的如来清净禅,看来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从以上佛典和历代禅师对如来禅的论述来看,关于如来禅的意义,概括起来,重要的约有六说:(1)佛地的禅定,此为《楞伽经》所说。(2)般若波罗蜜、无住、第一义空。此为神会偏于以般若智慧来言如来禅。神会的如来禅重视立知见、立言说。(3)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宗密以此为如来禅。希运也持这一说法。(4)渐悟空无为如来禅,慧寂首创此说;慧寂并置如来禅于祖师禅之下,使如来禅的意义发生重要变化。(5)以立语言知见为如来禅。楚圆此说符合神会、宗密的界说,但含有贬义。(6)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为如来禅,此为后出契嵩本和宗宝本《坛经》所言,其思想与神会对如来禅的界说是一致的。以上表明,如来禅的意义是多种的、复杂的、不断演变的。总体说来,禅宗内部先是以般若智慧和顿悟清净本心为如来禅的本质规定,祖师禅名称提出后,强调以主张渐悟和言说为如来禅的特征,并偏于贬斥。

二、何谓祖师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