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兵家
12713500000007

第7章 因陈相续--两汉兵家著述少(2)

从奴隶到将军

卫青与霍去病二人大概要算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贱的名将。他们二人都曾在平阳公主家当过奴隶,特别是卫青,由于是当奴婢的母亲与人相好所生,就更是为人所轻贱。幸好在西汉初,社会上的礼法束缚尚不太重,否则他们二人能否出人头地是要划一个问号的。

含辛茹苦,任人欺凌的奴隶生活,磨练了他们的体魄,也造就了他们刚毅沉稳的性格。出于陪伴公主游猎的需要,二人都练就了一付弓马娴熟的好身手。后来,一个意外的机遇出现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选人宫中为妃。卫青的地位开始改变,弟藉姐贵,进长安当了宫里的一个小官。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卫青的处境刚有好转就被卷进一场宫闱争斗中去,差点送了命。不过还好,随着卫子夫的日益得宠,卫青的地位也渐次上升。武帝在与卫青接触中发现此人不仅弓马娴熟,而且待人沉毅稳健,从而萌生了用他为将的念头。

公元前129年,匈奴再一次大举入边,焚掠上谷等地。武帝决定组织一次反击,遂派宿将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和年青的卫青各率骑兵一万,分路进袭匈奴。结果别人都损兵折将,只有卫青捣龙城一匈奴单于祭天之地,斩获七百而返。从此奴隶正式变成了将军。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的境遇要比卫青的稍好一点,比较早地摆脱了奴隶的地位,随着卫青军事生涯的成功,他也随卫青进入军中,公元前123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出色的骑射之技为武帝所赏识,授于他骠姚校尉的官职,从此,两位名将开始并肩驰骋在戍边战场上。

卫青和霍去病是幸运的,因为不是每个出身低贱而又有才能的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同时他们又是耻辱的,因为他们才干的被赏识是通过一个女人的色相来实现的。从本质上讲,汉武帝宠爱卫子夫而提拔卫青、霍去病与前后多少代君王类似的内宠毛病没有多少区别,有所不同的是汉武帝偏得于命运之神的垂青,歪打正着,得了两个将才。

数度出击

在汉武帝部署的历次对匈奴战役中,卫青几乎无役不从,而霍去病也很快成长起来,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公元前127年,匈奴以主力进攻汉之上谷、渔阳地区,而他们的攻汉基地河套地区却兵力空虚,汉武帝抓住这个机会,命卫青率军收复此地。卫青领命之后,尽可能地保持进军的秘密性,当汉军铁骑沿黄河西进到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的营帐时,二王如梦方醒,被杀了个措手不及,落荒而逃,其部落的辎重及牛马羊驼均为汉军虏获。河套遂被收复。由此,汉在这里设置了朔主郡和五原郡,重修秦长城,使此地成为出击匈奴的基地。

河套地区被汉军收复后,匈奴一连三年对汉朝进行报复性进攻,边关数度告急。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命卫青率军3万,出阴山消灭匈奴右贤王所部。并另派一支大军牵制左贤王。这次行动中年仅18岁的霍去病也随军出征。

右贤王是匈奴单于手下最强悍的部落之王,他的王庭远在现今蒙古的南部,距阴山还有六七百里。卫青利用右贤王以为汉军不会深入塞北的麻痹心理,率部长途奔袭,乘着夜色包围了右贤王的王庭,这时右贤王正在饮酒作乐。在汉军的猛烈冲杀面前,右贤王在左右护卫下冲出重围,只剩下数百骑,其部众15000余和全部的辎重马匹牛羊均落入汉军之手。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率麾下八百骑,脱离主力数百里,追袭匈奴,斩首二千余,杀死匈奴单于的叔父,活捉了单于季父。其果敢勇猛,一时冠于三军。

接着,霍去病又两战河西走廊,将匈奴逐到大漠以北。特别是第二次进攻河西,他和公孙敖各领一支骑兵,分进合击,但公孙敖由于迷失了方向,未能按计划与霍去病部会合,在孤军作战的情况下,霍去病没有考虑个人得失,毅然引军直进,绕到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之侧后,以最快、最猛烈的动作发起袭击,大破敌军,歼敌3万余人,俘获成百匈奴贵族王公。这一仗,杀得匈奴个个愁,霍去病之名可止小儿啼。

绝大漠

在屡受打击之后,匈奴单于将主力和王庭转移到了戈壁大沙漠以北,然后等待时机,再南下复仇。在他们看来,他们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游动性大,是进攻的一方。行动时只要赶着牛羊马匹就行了,不需筹备粮草,所以来去如风。而农业民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而行动迟缓,总是被动挨打。眼下汉军比较强大,注意力专一,所以就暂时躲到千里大漠后面去,等汉军无备时再杀回来。

汉武帝和卫青、霍去病等人显然也看出了这步棋,明白如果不击灭匈奴主力,汉朝边疆仍无宁日。河西战役后,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华丽的住宅,而霍去病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于是,汉武帝遂发兵十万,命卫青与霍去病各率五万铁骑,横贯二千里大漠,北击匈奴。

卫霍二人领命之后,经过一番准备,踏上征途。大漠绵延数千里,这里人迹罕至,黄沙飞天,虽然在那时相对来说还比较湿润,不比今日之沙漠,但率两支由汉人组成的大军横渡它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给养和人畜用水就是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军首先在选择路线上比较科学,尽量避开干涸的沙兵地带,同时组织了14万匹马随军运输,并组织数十万步兵转运辎重。

有了这样的后勤保障,卫青、霍去病两支大军分击歼敌,飞越二千里大漠,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卫青抓住了匈奴单于所部,重创其主力,歼敌近2万。而霍去病围歼了匈奴左贤王所部7万多人。两路共歼敌9万余人,匈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部分逃遁欧洲,剩下的也太平了近百年。霍去病在战胜之后,为纪念此项胜利,在狼居胥山主峰(今蒙古乌兰巴托附近)筑台祭告天地,以慰捐躯的英魂。这就是历代诗人墨客所爱提到的“封狼居胥”的豪举。

有人说,卫青霍去病的成功,主要是汉室几代人休养生息,积蓄的强大国力所致。此话当然不错,但如果没有他们二人杰出果敢的指挥,这个胜利也不会从天下掉下来。卫霍二人在中国军事史上是继赵武灵王之后,最有效而灵活地运用骑兵战术的将领。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骑兵的机动性、冲击力,有效地创造了一系列骑兵给养后勤保障制度,为农业民族如何使用骑兵创造了光辉的范例。

马革裹尸“本头公”

马援是东汉别具一格的名将。与其他开国功臣不同,马援大半生都在“安边”战事中度过,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四境的安宁,他西定陇右,南平交趾,北御匈奴,最后,死在疆场,以马革裹尸。堪称东汉首屈一指的军事家。

择木而栖

马援的先祖是赵国名将赵奢,因被封为“马服君”遂以马为姓。马援少孤,由兄长抚养成人,素不喜章句之学,而留心实用的兵书战策。西汉末大乱,群雄割据,盘踞陇上的隗嚣,因与马援是旧交,遂拜马援为将军。后来隗嚣派马援出使割据蜀中的公孙述,公孙,述与马援从小是街坊,所以公孙述也欲拜马援为大将军,但马援却认为他不过是井底之蛙,因而婉谢。但是当马援见到刘秀,却一见倾心,宣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即好的鸟要挑选合适的树做窝,明智的臣子应该挑选贤明的君主服务。不久即告别隗嚣,投奔了刘秀。

马援归刘之后,深得刘秀器重,正是用了马援的计策,并在马援的参与指挥下,刘秀平定了陇上,进而兵指巴蜀。在刘秀手下,马援大展平生所学,一时诸将每有疑难问题,都来问他。马援成了东汉初最有兵学造诣的将才。

平羌治陇

与刘秀的其他开国勋将不同,马援的用武之所主要是对外战争,其中即有镇压少数民族起义之意,又有维护统一之功。

青海湖一带的先零羌人在隗嚣时代就威胁和袭扰陇右,隗嚣覆灭后,羌人问题突出起来。刘秀的爱将来歙认为陇右非马援不能平定,刘秀遂拜马援陇西太守,留下少量后马以为镇守。

马援上任不久,先零羌人数万冠掠临洮。马援闻讯,即率三千轻骑兼程奔袭,一举击溃羌兵。羌众退过关隘,马援转而引兵于便道奇袭羌人妻子辎重所在地允吾谷。当羌人慌忙回救时,马援以正面出击、奇兵绕后袭扰的战术,一举大破这。

后来,又有过几次与羌人的战斗,羌人畏之。马援遂一改以武力为主的方针,着手使羌人内附,使其与汉民共同开发残败的陇西。他先使一部分羌人内附,然后再令已安居的羌酋去招徕其他羌众。同时,他引入内地的先进农耕技术,引水种稻,兴修水利。使羌人与汉民和睦相处。一次民间发生私斗,人们哄传羌人又反,一片惊恐,要求马援发兵平乱。而马援却镇定自若,饮酒笑话,认为羌人不会反,让大家各安其位,在马援的努下,羌人的疑虑消失了,又得到农耕的好处,从此陇右大治。直到三国时期,马援的后人马腾、马超等仍然受到羌人的尊敬。

交趾鏖兵

公元40年,南方的交趾郡(今越南)两位当地雒帅女子之征侧征贰发动叛乱,寇略岭南,自立为王。这又为马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

次年,刘秀授予马援“伏波将军”节钺,命其率大军数万,分水陆两路进军交趾。这就是后人称马援为、马伏波的来由。

征讨交趾,具体的战斗并不那么险恶。只是交趾的热带雨林及险山恶水构成了巨大障碍,山中瘴毒肆虐,猛兽恶虫出没,汉军长途跋涉,跨海远征,往往死于疾病瘴毒者十之三四。所以众将视为畏途。

马援领命之后,尽可能采取便捷的行军路线,不求速战。大军沿粤江前行至海口,然后乘船人海,沿红河上溯,进入交趾腹地。一战浪泊,二征败绩,然后直捣二征巢穴,二征逃入山中,旋被马援军追杀。

马援军告捷之后,并没有急于凯旋,而是把兵锋指向交趾南端,劈山填海,跃进数百里,将二征余党悉数歼灭。随后,马援将交趾大小雒帅300余人内迁至零陵安置,从而彻底消除了交趾雒越动乱之源。同时马援着人把内地先进农耕技术传给雒越百姓,帮助他们修渠引水,灌溉种稻。从此,雒越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马援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热爱,直到现代越南各地“伏波庙”香火甚盛,几乎每家都供着“本头公”即马援的神位。

马革裹尸

马援有句名言,说是大丈夫应当死于边野以马鞍之革包裹尸体,不当卧在床上温儿女之情。马援的一生也的确实践了他的誓言。从交趾远征归后,他几乎是马不卸鞍,往衣未解,就踏上了北征匈奴与乌桓的征程。安边已毕,又逐一修整边墙,加筑堡寨,招民屯垦,使祖国北部边疆得以巩固。

公元47年,武陵五溪蛮兴兵叛乱,汉军损兵折将,无人能平,年逾花甲,身染重病的马援闻讯从床上一跃而起,披挂上马,请缨出战。在众多权贵子弟干扰掣肘下,克服各种困难,在完成了破敌部署之后,病死于战阵之中,马援死后不久,诸将按他作战部署讨平了五溪蛮。

马援死后,一时竟谗言交集,不但没有因功受赏,反而被追夺爵位。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下场!

马援用兵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善于把军事手段和政治及经济处置结合起来。在对外征战中注意民族安置和民族融合,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征服或“和亲”,事实上开辟了一条解决边境少数民族问题的新路。

文韬武略曹氏父子

曹操是少数几个既有出色的文采,又臻杰出的武功的统治者,隋炀帝杨广、南唐李后主李煜以及宋徽宗赵佶,都是有文采的昏君,而那些雄才大略者如唐宗宋祖却又“稍逊风骚”。就是后来号称有“十全武功”的清朝乾隆皇帝,虽然一生炮制的诗词上万,到头来让人不忍卒读。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只有曹操父子才是中国文化新时期的开拓者。虽然被后世的小说家画上了“奸雄”的白鼻子,但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也远不象他自己所说的没有他不知更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里,我们只介绍他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方面的贡献。

乱世出英雄

曹操出身于官宦人家,但父亲曹嵩却是东汉末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宦官也就是太监,虽然在中国政坛上总是起作用,但名声不佳。后来袁绍的文士陈琳据此骂他“阉竖遗丑”。曹操青少年时期就显示出不拘礼法,胆识过人的性格。几次出任为官,都有惊世骇俗之举。20岁任洛阳北部尉,一上任即挂大捧十余根于府门,有豪强犯法者,即着乱捧打死,连当时的红宦官蹇硕的叔父也未能幸免。任济南相,上任就罢免了大部贪官污吏,又将境内遍布的淫祠庙宇统统拆掉,一时风气大转。

后来,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曹操形成了自己的军事集团,以兖州为根据地,在群雄割据的混战中遂脱颖而出,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这时,他采取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策略,借口西京残破把汉献商接到自己的地盘许昌,从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极大地争取了政治主动。

接着他吞并了称帝的袁术,收降张绣,擒杀吕布,逐去刘备,成为割剧兖、徐、淮地区最大的军阀之一。

巧战官渡

整个中国北方形成了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但相对来说袁绍占有优势,他割据的北方四州冀、幽、青、并,相对受战乱破坏较少,兵精粮足。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曹军不足3万,装备既差,粮食不足。袁军10万有余,装备既佳且粮食充足,具有很大的优势。

当时袁绍的谋士田丰沮授建议袁绍缓战,因曹军乏粮,相持一久,必有隙可乘,届时乘势击之即可。可袁绍自恃优势,却采取了速战策略。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然后直捣许昌。曹操采纳了谋士荀攸的意见,先不急于去解白马之围,而是引兵向延津,佯作欲袭袁军后方,袁绍中计,慌忙调兵堵截,曹操遂调转马头,轻骑奔袭白马,内外夹击,斩颜良于阵前,然后率军南撤。袁绍见折了颜良,十分恼火,又加派大将文丑渡河为颜良报仇。两军战于延津,

曹操佯作败退,把辎重、旗帜、甲仗抛得到处都是,袁军一见,忙来抢拾财物,不想伏兵杀出,文丑在乱军之中掉了脑袋。

白马、延津两场前哨战虽歼敌八、九千,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敌强我弱的态势,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攻守数度皆无功,眼看曹军粮尽。这时天赐良机,袁绍谋士许攸因谋不被用,家属反因事入狱,一怒投奔曹操,提供了袁军粮草俱在鸟巢,且守备不严的情报。曹操旋即亲率精锐步骑5000,打着袁军旗号,从小路夜袭鸟巢。当曹操猛攻鸟巢,袁绍的援兵也来到了背后,可曹操镇定自若,不为所动,拼死向前,结果攻下鸟巢,将袁军全部粮草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袁军粮草被焚,军心大乱,曹操乘势发动总攻,袁军大溃,被歼7万余,袁绍仅余800骑逃回冀州,不久病死。

而后,曹操乘胜北上,依次平定了冀、青、幽、并四州,并率轻骑昼夜兼程袭破乌丸,彻底歼灭了袁氏残余势力,把控制区扩大至辽东。

赤壁战后,天下三分,而后曹操又平定了关中和汉中,显然在三国之中实力居长。后来,司马氏就在曹氏父子奠定的基础上,一统天下。

武略奇课

曹操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言兵论战。有人评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奸雄”二字有贬意,但却能传神地刻划出曹操雄才大略且权诈机变的特性。

曹操的兵学造诣甚深。曾抄集诸家兵法,并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曰《孟德新书》。他对孙子十分推崇,曾用心注释《孙子》十三篇,后来传世的十一家注孙子,以曹注为首。曹操熟读兵典,但从不拘泥,往往能推陈出新,因敌设谋,故在群雄争战中能脱颖而出,雄据中原。总括起来,曹操的军事艺术和驭军才能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善于用人,广揽人才。曹操是最早冲破两汉礼教束缚,不拘一格地延揽人才的军阀。他多次下《求贤令》,公然宣称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才者,他也可以重用。所以,三国之中魏之良将千员,谋士上百,人才之众非蜀吴可比。其中,或拔于行伍之中,或选于闾左之内,或得之于敌方阵营,他都能用之不疑。而且,曹操十分善于倾听部下和谋臣们的建议,择其善而从之。曹操身历的重大战役,如平袁术、战吕布、破袁绍、战马超等,都有众谋臣战将的智慧在内。对于部下,曹操也有容人之量,张绣降而又叛,给曹操很大打击,但最终又归降于曹操,曹操并未心生芥蒂。官渡战后,曹军缴获一批许昌官吏暗通袁绍的信件,有人建议追查,可曹操却下令烧掉,说:当时敌强我弱,我自己尚且不保,又何况别人!

二、善用分化瓦解之术,伐交伐谋,各个击破。在中原逐鹿中,曹操政治、军事、外交手段并用,拉拉打打,打打拉拉。集中力量逐一击破,从不两面作战。善于用奇兵,行诈术,令敌手防不胜防。曹操还屡用离间之术,每每成功,拆散马超、韩遂同盟,解折孙刘联盟等,使敌手相互争斗,他坐收渔人之利。

三、政治经济并举,以济军事成功。由于曹操在政治地位上远不如出身四世三公的主要对手袁绍袁术兄弟,所以他深谋远虑地接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对于从政治上号召天下,压倒对手极其有利。鉴于战乱严重,社会不安定的情况,他毅然派遣军队实行屯田,先以军屯为主,渐次实行军屯、民屯并举,同时招抚流亡,恢复生产,使汉末破败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从而较好地支持了统一战争。

四、治军之严三国第一。他的军队训练严、纪律严、赏罚严明。逐级督责,如有干犯军纪、临阵退缩者,士兵犯者,伍长斩之,如隐匿不报,伍长抵罪,依次类推。曹操下令行军不许践踏禾苗,而他的马受惊跃入麦田,按律当斩,他竟要求执法官杀了自己,后经众将劝说方才以发代首,割掉一把头发权代斩首,从此全军上下,莫不遵令守法。曹操还重视抚军工作,对阵亡的伤残将士及家属,有完整的安抚制度,免除徭役,奖励耕地,分给耕牛种子等等,从而使从军士卒军心安定。三国时期,魏军士兵素质之高,训练之精,首屈一指。

曹操是历史上一个性格独特的人,也是一个独特的统治者和独特的军事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之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