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兵家
12713500000010

第10章 余波三折--明清兵家多失落(1)

● 明、清时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也发生了变化。如西方新式武器的传入,沿海海战频繁等。此时,揭示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运动的规律大有文章可做。明代的兵书《草庐经略》在这方面已略现端倪,特别是战术学上颇多新意。

● 如《草庐经略》中写了152年军事问题,其中有许多军事术语与今天的军语非常契合。这说明战术学在明代已有新的发展,其内涵愈来愈丰富,战术愈来愈细密。

历史走到明清,从整个世界鸟瞰,中国文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郑和率庞大的舰队下西洋,虽然比哥伦布早了很多年,但目的之一却在于捕捉建文帝的消息,好让永乐皇帝这个篡位者安心,在气魄志向上却输了一筹。作为火药的诞生地,此时却要进口“佛郎机。红衣大炮。以精巧敏思著称的国人,一方面对“西儒”利玛窦的地球仪不以为然,另一方面却对他手中不值钱的三梭锐叹为观止,视为至宝。从整体上讲,我们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已经开始有些萎缩了,文明变得繁复,纤巧,缺乏宏大的气象。中国兵家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路程,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整个世界正在由冷兵器总体性地向热兵器过渡,相应的战略战术,兵制兵规都要过渡。但是,这时的中国兵家,基本上还缺乏过渡的自觉,他们的思维以及论理还是沿着传统的理路。创造力虽然萎缩了,但文人言兵的习惯却仍旧发扬着,“兵”成为社会的斗屑,而“言兵”却仍然是时髦;一时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既有出色者如戚继光,也有芸芸改窜抄袭之徒。整个历史的惯性使得兵学的历史性过渡后滞到了1840年以后,历史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遗憾。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民间以字闻名。在老百姓眼里,刘伯温是诸葛孔明一类人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不惟足智多谋而且法术精深、阴阳有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象个半仙的老道,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也类似之。不过历史上的刘基的确以善于谋划出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谋略军。《明史》上说他“佐定天下,料事如神”,应该说是道出了他的特色。

未出山便知天下事

刘基是浙江青田人,浙东名士,曾举进士在元朝为官。元末大乱,群雄并起,他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来平“叛”的。后见事不可为,乃还乡组织地主武装自卫,持中立静观的态度。

朱元璋下浙东诸郡,闻说刘基大名,以礼聘之,可刘基却没看上这个灰头土脸的乡巴佬,就是不愿出山,幸好未元璋很有耐性,再三邀之,总算千呼万唤始出来。到了朱元璋营中,见到小明王韩林儿的御座,别人都拜,他偏不拜,说什么:“不过一个放牛的,拜作甚。”绕着弯子表达了他对朱元璋的不以为然。

不久,他发现这位同样放过牛还当过和尚的家伙肚里还是有些沟壑,顿生孺子可教之感觉,遂与朱元璋把陈天下大势。他言道:

“方国珍和陈友定,一来离的较远,二来他们胸无大志,不过意在割据,可以暂时不去管他们。陈友谅、张士诚兵多地广,又是比邻,当为首要之敌。就陈、张二人而言,张士诚是盐贩子出身,遇事斤斤计较,首鼠两端,看家有余,进取不足,无远虑深谋,不足为惧;陈友谅则不同,他是海上打鱼的出身,好勇斗狠,乐于冒险。如果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然从背后下手。如果先打陈友谅,张士诚最大的可能是坐山观虎斗。”

接着,刘基向朱元璋建议说:

“现在陈友谅杀死其主徐寿辉,以武力胁迫其众,名号不正,军心不稳,而且据我之上游,对我威胁最大,所以应该先消灭他。陈氏即灭,则张氏势单力孤,不难一举消灭,然后北上中原,则帝王之业可成。”

一席话说得朱元璋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从此依为谋主。此后,朱元璋的统一战略就按刘基的部署进行。刘在乡隐浙东山区,不出山即知天下大势,其诸葛孔明之俦也。

先机料敌

朱元璋按照刘基的谋划,先打陈友谅。于是开始了紧张的准备,拉拢和稳住方国珍和张士诚,然后大造战舰,秣马厉兵,就在准备刚刚进行之时,陈友谅反倒先动了手,公元1360年春夏之交,陈友谅兵陷太平,向东压过来,同时遗使约张士诚夹击朱元璋。消息传来,诸将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退过钟山。刘基却一言不发。朱元璋将他招人密室,屏退左右,刘基说:

“凡主张投降者或退走者,可斩之。”

朱元璋问:“那么有何妙计?”刘基答道;“现在陈友谅自以为得志,骄狂这甚,骄兵必败,待其深入,伏兵击这,取胜易好反掌。自然规律,后发制人者胜。击败陈友谅,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一举,天赐良机,切莫之失。”

朱元璋于是按刘基之计,诱敌深入,于南京附近江岸伏下主力,骄躁的陈友谅果然中计,离巨舰数百,樯橹接天而来,结果掉入口袋,回迫不及,陈军大败,战舰损失殆尽,陈友谅乘小舟逃归。朱元璋大喜,重赏刘基,刘基辞而不受。

不久,陈友谅又率军进陷长江重镇安庆,朱元璋欲亲自迎击,刘基力主其出征,遂复围安庆,攻了一日未下,刘基马上改变计划,请朱元璋军趋江州,攻陈友谅老巢,朱遂拔军而上,陈友谅惊慌失措,率妻儿奔武昌,江州遂降,陈部龙兴守将胡美遣子与朱元璋通款,要求投降之后保留部属,朱元璋面有难色,刘基见状,马上从后面踢他坐的椅子,朱元璋大悟,遂答应了胡美的条件。胡美一降,江西诸郡俱下。

后来刘基因母丧回乡守制,朱元璋遇有大事,遂以书信征询,意见,实际仍在暗中主持军政。刘基乡居期间,有兵变猝起,克州拔县,浙东震动,刘基起而调动诸守将,不旬日而平之。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一日交战十余次,朱元璋亲临前线登战舰督战,刘基也在其旁,战事正酣,刘基忽然跃起,让朱元璋换乘别船,这边君臣刚刚在另一只船上坐定,陈友谅的军的大炮就击中原来那只船,陈友谅见朱元璋之帅船被打翻,心中大喜,军中也一片欢声,及见朱元璋又从别的战舰上督军攻来,皆大惊失色。最后朱这以火攻陈友谅,陈友谅大败,中箭身亡。朱元璋尽右其地,转过身来对付张士诚,又是采用刘基之微,抛弃了自己原秋信奉的弥勒教(明教),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江浙乡绅的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到了江南乡绅地主的支持,结果不到一年,张士诚就兵败国破,陈、张二氏一灭,南方也相继瓦解。

后来,刘基又参与制定北伐方略,明军稳扎稳打,数路并进,终于驱逐元人于中原,确立了大明江山。

襄定兵制 攻成身退。

明朝建立之后,刘基在军事上的最大贡献是制定了一套新的兵制,即卫所军屯制度。

卫所制度是采纳刘基的“军卫法”建立的,就将常备兵组织分卫,所,一般每卫五千六百人,分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一千一百十二人:千户所又分为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一百一十二人,每百户所辖两总旗,各五十人,每总旗下面有五个小旗,每小旗十人。遇有军事行动,就将若干个卫所的兵力集中起来组合成军,卫所的设置,一般根据地理位置、军事价值的程度而设,小据点投所,关联若干据点设卫。统辖若干卫所的军事地区设置都指挥使司。

与卫所制相配套的是军屯制度和军籍制度,刘基认为在兵役问题上,实行征兵制寓兵于农,平时军费开支小,但军人训练差,素有其利而避害,这就是军籍和军屯制度。这种制度规定,出士兵的民户为军户,世袭相传,如无子孙由原籍家族补代,军户不爱地方军辖,拥有免粮免赋的特权。平时随军士在卫所屯田,战时军士出征,家属仍在原所。所有卫所均采用屯田方式解决自己一部或大部给养,边地一所3/10兵力屯田,7/10兵力守城。内地2/10守城,8/10屯田,每个军户给田十五亩到十亩不等,并给农具,耕牛,每户纳粮十二石,存于仓库,作为军粮。

当然,随着形势的发展,卫所制也逐渐暴露出了许多弊病,但是在元末明初,户口减半,民生凋弊的情况下,还不失为…种养兵’的固边的好办法。

后来,朱元璋开始猜忌功臣,痛下杀手,刘基为避祸计,还隐山中,日日惟喝酒下棋,从不言功,闭门谢客,他正在洗脚,听说来人原来是县令,马上惊起长揖,自称草民,尽管如此。仍旧逃不出朱元璋的迫害,不久即因小事被剥夺爵禄,旋即由忧生疾,病死。民间传说他是仙化了,从中可以看出民间对他的喜爱,刘伯温喜阴阳术数之学,但他神机妙算却并非由此而来,恰是得益于智多谋和兵学造诣。

后学百科茅元仪。

明代成历年间,浙江出了一兵学奇才,他堪称名符其实的满腹经纶,洞悉古今兵方略,人称“兵学百科”。此人胸中有兵书万卷,著书立说,下笔如神,又能运筹帷幄,赞画军计,还能上马却敌。勇略超群,可惜生不逢时,在明末昏乱的朝政中,屈死于边荒。

凡鸟偏从末世来

茅元仪出身世代书香,祖上有积财更富典藏.他自幼好学,博览军书,尤了兵书战策,从小就显出沈毅有为的性格。他年方十岁,家乡吴兴遇百年不遇之奇荒,太守召集官吏及郡中富户议赈荒,结果无人承允,茅元仪力清主持其事,将家中贮粮数万石尽数赈灾,一郡赖之。

及稍长,有感于后金的崛起,边帅无能,武备失修,偷便埋头于兵学,倾家财收集历代兵书,尽读之,而且对九边厄塞要害,口陈指画,了然于胸,尝自费诣边考察,历尽苦辛,后来他居于南京,值江 浙才子们一面娱情声色,一面鏖兵于党争之时,他埋头著述,潜心 钻研历代兵书及当时的边疆形势,倾十五年心血,编辑,撰写了中国古代部头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兵书。全书十百四十卷,约二百万字。附图七百三十余幅,汇辑了历代兵学成果。堪称中国兵书之最,这中书就是《武备志》。

是书之成,使这个年轻才子声名鹊起,为一些明智之士所推崇,万历年间,兵部右侍郎杨镐奉旨经略辽东,邀茅元仪入幕赞画,后来,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辽东,他又被请去襄赞军务,孙承宗系明将,对茅十分器重,几乎言听计,从,常委以重任,独当一面,茅元仪曾出塞教察红螺山,七天不见烟火,随从人员都面无人色,而茅元仪却从容镇定,了无难色,他曾有孙承宗筹划了建立辽东水军的部署,并亲到江南这之募集舟舰,不久,孙承宗遭排挤去职,茅元仪也随之告病南归,辽东遂至靡烂,后金如日中天,不得复制。

崇祯继位,颇思的所作为,茅元仪也重新燃起希望,赴京向新皇帝进呈《武备志》并上书陈边疆情势,军国大计,结果被权臣王在晋等所中伤,以“傲上”罪然被放逐河北荒村野郊。

崇祯二年,后金骑兵大举南下,进逼北京,孙承宗受命于危难之中,督师却敌。茅元仪率二十四骑护卫孙承宗从东便门突围,抵达通州,接掌兵权击退了后金骑兵,遂争京师之围。此役,茅元仪身先士卒,智勇元双,立下赫赫战功,随后被破格提拔为副总兵。督率辽东菊花岛水师。

然而在那个权臣当道,党争不已,政治昏间的年代,年青有为的干才是不可能得以施展才华的。茅元仪上任不久,既被权臣故解职,而后又莫名其妙地爱辽东兵哗变之牵连,被充军福建。后来,因辽东军情紧急,茅元仪陈家纡难,尽散家资募兵勤王,又遭当道挠,无奈之际,他纵酒悲歌,忧病而亡,享年仅四十有六,一代隽才,英年早丧。

兵书巨著遗芒泽

《武备志》是凝结茅元仪毕生心血之作,是他对古代兵学的最大贡献,茅元仪编撰这部兵家百科全书,其体例这脱俗,选裁之合理,评论之精当,断非明代一班闭门造车空言谈兵者可比。

《武备韦》全书兵诀评、战略考、陈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构成。

《兵诀评》的意思即用兵之要诀的评论。列入“兵诀”的均为兵学经典,茅元仪在此选录了《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等六部先秦兵籍和《李卫公问对》全文及《太阳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加以评。在他看来,可称上兵诀的无过于先秦六家,而《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虎钤经》等不过六家的注疏。在六家中他最推崇《孙子》,认为其成就空前绝后。《兵诀评》共18卷。

《战略考》主要是从战略高度考察古代战例,共选择了从春秋到元这样一个历史跨度的六百余个著名战例,不是奇略者不录,不能启人心智者不录,非有普遍意义之不录。所录者大都为历史上奇谋伟略之战例,如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战,虎牢之战等等。《战略考》共33卷。

《阵练制》由“陈”也“练”两部分组成,前者讲“陈法”,强调详细;后者讲士卒的选练。强调要通俗实用。讲“阵”的部分共分94个细目,详细记载了从先秦到明代各种阵法阵图,堪称阵法大全。他明明其中不少蒙上了迷信色彩,荒诞不经,有些则是出于后人的胡编乱造,仍姑且存之,一来开人眼界,二来使假货立存此照,有个对比参照。“练”的六分又分为选士、编伍、赏罚,旗鼓、教艺等五项内容,都选自唐宋明兵书的律令,详记士卒选练之法,有士卒的选拔淘汰,车、步、骑、水兵的编伍,赏罚律例,教练方法,兵器训练等内容。《陈练制》共41卷。

《军资乘》的内容较为庞杂,大体上指军备后勤,军机物资、方营方式等项,由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部分组成。“营”这一类包括:营制、营算、营地、营规、依营、暗营;“战”类包括:军行、渡险赍粮,寻水,候探、烽火、乡导,审时、布战、料敌、应战,险,入伐、受降、符契,旌旗、器械、祭祀;“攻”类包括:措置条件,器具图说;“守”类包括,城制、约束、需备,措庆,器式,堡约;“水”类包括;水利,水平,战船、济水、禁涉,海候;“火”类包括,制火器法,用火器法、火器图说:“饷”类包括,屯田令制、屯田水利、河漕、海运、车运,骑运、人运、米盐、宴犒、矿砂、医药:“马”类包括;相形,相毛,齿诀、刍水、医药、禁忌,简别、结束、驰骤、征调、厩牧、贡市、虏产,所记载的军用物资就达六百余种,其中火器达180余种,还第一次在历史上辑妹了“火龙出水”这种多发火箭。《军资乘》共55卷。

《占度载》主要记载军事用途的天文预测和兵要地志。由“占”和“度”两部分组成。“占”即占卜天象、气候、包括:占天,占日,占月、占月,占云、占风雨、占风,占蒙雾、占红霓、占霞、占雨雹、占雷电、占霜露、占冰雪。占五行、太乙、奇门、六壬、杂占、选择、厌禳。这其中既有朴素的天文气象知识,也有荒诞迷信的臆说。“度”即度地,包括:方舆、关隘?要塞、道里远近,州府及卫所设置、兵马、驻防、督抚监司,镇守将领、钱粮兵额等项内容,尤其是收录了郑和航海图,且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武备志》,不仅是对历代兵学的总结,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比如强调士卒的训练,认为士兵的训练犹如圣人所谓的六艺。在战争器械日益进化的情况下,士兵素质的提高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明代战争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其次他还提出了海防和江防的重要性。而海防的关键是要制敌于海上,其三,他提出对于西北边防来说:“人自守守,”是最合适的守边方略,也就是要筑堡屯垦。

茅元仪是古代少见的未得展才的军事家,这是明代的悲剧,也是清人之幸,直到晚清,他的《武备志》仍被列为禁书,可见清人惮之深也。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一生以岳飞为楷模,而他的事来和经历也确也兵飞多有相似,一生戎马,主要以抵御外侮为其业绩。一个立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个则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他们是卫国的干将,也是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在军事只上最出名的事是他的练失,其练兵思想上承岳飞,而后又影响到湘军及近代新建陆军的建设。

组练戚家军

戚继光是累代将门之后,其祖上为追随朱元璋起义的勋旧,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中过武举,十七岁袭职。戚继光自幼博览群书,非一般官宦子弟所能望其项背。

戚继光为将时,明朝的卫所制已经废驰,士卒多为市井之徒,军官率为世胄纨夸,以至海防空虚。日本的一些浪人武士遂乘机纠集匪徒,骚扰侵害中国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称“倭寇”。明嘉靖年间,主昏于上,权臣严嵩当道,内政不修,武备松驰,倭寇气焰更炽,以致深入内地,骚扰南京:举国皆惊。

公元1555年,年青的戚继光自请上浙江前线,以平倭为已任。在抗倭实践中,人发现明军实在不堪一用,数万大军装模作样地追一阵,以便邀功请赏,于是,戚继光屡屡呼吁没有理睬,反而遭到讥笑。直到1557年,几经周折,总督胡宗宪才拔难他三千人马。

经过一番训练,这支兵战斗力有所提高,也打了一此胜利,但总的来说不尽如意,因为这些兵不是市井之徒就是兵痞,素质太差,有利则隹无利则退,对国家大义置若罔闻。因此,戚继光毅色解散了旧军,征得上级同意,他深入浙江义乌招募新军,以痕恨倭寇而又朴实的农民和矿工为兵。沾市井之气的一根斥之不用。很快地招募了手上有老茧,皮肤黝黑的四千人。

戚继光将这四千新兵采用新法编制,再配备相应的武器,新编制按队、哨、官、总四级,第队十二人,设队长,四队为一哨,设哨长,四哨为一官,设哨官,四官为一总,设把衷心。第队配长牌一面、藤牌一面,狼筅二把,长枪四支,短兵二件,每官配备有火锍。

有了这样一支新军,戚继光受之若宝,日夜对其进行训练,在思想上,他使士兵明了了他们是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他常常对士兵们讲,老百姓养活了我们,可倭寇奸淫掳掠我们的父兄姐妹。我们必须保卫老百姓的安宁,才对得起他们。戚继光以身作则,要求各级长官与士卒同甘苦,打仗奋勇争先,做到赏罚分明,有功必奖,有过必罚,虽亲分不避。

同进,戚家军还加紧进行体能素质训练,行军、跑步,越野、争重,泅渡无一不练。武艺训练也是一项重点。他对士兵们讲:“你们武艺高,决杀不了贼,贼又如何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不了你。”他又规定了各种考核办法。严加督责,所以不久,这支刚刚放下锄头的军队已经进退有据,人人能战了。

最值得称道的是,戚继光根据倭寇单兵武艺高强的特点,创造了发挥组织功交往的鸳鸯阵法,鸳鸯阵的基本队形即以首一人为头,次二藤平列,次三人持狼筅,次四人持长枪,次二人持短兵,不可不人为伙兵。接战时长短接合,攻守自如,所谓狼筅就是一根带叶硕大毛竹,由力气大人的人使用,针对使用倭刀的日本良人,横扫过去,威力极强,而藤牌则护卫狼筅作用。敌远将以狼筅,中则以长枪,近则短兵,相辅相成,浑然…体。后来,戚继光又在鸳鸯阵的基础上创造了营阵法。接战时有…头两翼一尾,当敌之为头,为天兵,左右两翼包抄,为奇兵,在后为尾,为策应之兵。这样,进攻时,敌人三面挨打,退兵时相互策应,依次有序,使敌无隙无乘,戚家军还另设火器队.配备鸟铳,随主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