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爱情需要策划
12712600000048

第48章 爱计心出,策划孕出传世情(4)

沃里斯特别爱笑,她的笑容像花朵绽开在脸颊上,美得很;她的笑声像夜莺歌唱在明月之夜,更美甚。她的笑有很强的感染力,制造了一种愉快融洽的气氛。她不仅自己笑,而且还有感染别人的本领,让别人也能忘情地欢笑,快乐而自由,无拘又无束。她的笑是多种多样的,有含蓄的嫣然一笑,有明朗的粲然一笑,前者轻抿嘴唇很美,后者显露牙齿也很美。她那温柔的、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她那尽情的畅怀的大笑令人痛快。在她的笑容中,展示了女性的千娇百媚;在她的笑声中,抖落了女性的万种诱惑。据国王谈起自己的感受:我和她在一起,常常情不自禁地发出共同的笑声,有时会心地对视而笑,笑对他们的爱情起到了很大的催化作用,终于产生了难分难解之情。沃里斯是个笑美人,她的美在笑中。

最难得的是沃里斯的善解人意,她能体察入微地理解你的喜怒哀乐,给你最需要的支持和安慰,为你分忧,为你消闷,给你力量,给你幸福。有了这样一个女人,你就可以享受到女性的各种性质的爱。有时,国王像逗小妹妹似的使他格格笑起来。有时,国王却把头靠在她的肩上,像个寻求抚爱的孩子。总之,国王是感到再也离不开她了,他所需要的一切幸福都在这里。她自言这是一种奴隶式的痴情迷恋。他对她说:“有你,我不当国王”,“你就是我整个的世界”。也许,还有许多难于言传的微妙之处,沃里斯的全部的奇美,只有爱德华王子才能知道,才能深解。

1936年1月20日,英王乔治五世病逝,爱德华王子在当了近26年的王储后终于得继王位,为爱德华八世。他继位后即着手精简繁琐典仪,整顿王室财产,并继续关注就业问题。

不久,他还亲自对威尔士南部的贫困地区作了一次访问,失业工人们依靠救济度日的悲惨遭遇使新国王心情非常难受。他激动地说:“对此必须采取行动!”一些报刊对他的这种举动非常赞赏,并将此举与政府的冷淡态度作对照。但这却引起了保守党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和其他保守党人的强烈不满。也就在这时候,一场危机开始向国王袭来。

在他当王储时,虽然他与辛普森夫人的交往已很密切,不过却似乎从来没有引起外界的注意。但是,1936年5月,当辛普森夫妇出现在爱德华八世继位后首次举行的正式宴会上后,美国报刊上就开始出现了流言蜚语。

美国报刊上有关国王与辛普森夫人暧昧关系的持续报道使英国政府和王室感到越来越不安。

1936年夏,外国报刊连篇累牍地在头版刊登国王携带辛普森夫人在地中海遨游的大幅照片。

鲍德温首相觉得有责任提醒国王检点自己的行动,及早悬崖勒马。10月18日,首相紧急求见国王。这次谒见于10月20日在贝尔维德雷堡进行。首相列举种种事实,说明流言蜚语已对大英帝国的利益造成损害。他劝告说,辛普森夫人应收回离婚申请,以正视听。

英王室及上层官员,对沃里斯就更是攻击不遗余力了。他们说:“希望那个该死的女人主动离开他,不要太不要脸了……国王放弃王位和你结婚,你将成为世人唾骂的坏女人……”,她已成为众矢之的,种种恶毒的诽谤和谩骂指向她,人们把她当作女妖的特大新闻迅速传遍世界。沃里斯脸色苍白,发疯似的痛哭起来,她没有料到自己会给国王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她感到懊悔、屈辱、惶惑、恐惧,如果不是爱德华给她宽慰和鼓励,她简直活不下去了。

而另一方面,人民大众也有不少人对她的处境表示同情,有的记者替他们说了公道话。

仅仅一周后,10月27日,辛普森先生以通奸为理由,同意了妻子的离婚要求。

11月16日,爱德华八世召见首相鲍德温,向他表示准备与辛普森夫人结婚。首相回答说,这桩婚姻不会得到全国的赞同。反对的理由既不因为辛普森夫人是美国人,也不因为她是一个平民百姓,而是因为她已离过两次婚。英国国教禁止离婚者再婚,国王作为英国国教的名义领袖,自然不能违背此项禁令。此外,宪法上也没有条文规定,王室成员可以与平民百姓联姻。

整个保守党内阁,多数公众舆论,以坎特伯雷大主教为首的宗教势力,甚至反对党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都一致反对国王与辛普森夫人的婚事。尽管温斯顿·丘吉尔在下院向鲍德温施加压力,要求他避免采取“无可挽回的行动”,部分报刊也表示支持国王的婚姻,但毕竟势孤力单,成不了气候。

12月2日,国王与首相再次会晤。首相明确表示单独立法以使国王能与辛普森夫人结婚的做法行不通,国王必须在婚姻和王位之间迅速作出不可更改的决定。

英国报界为了维护国王声誉,都自觉地始终不置一词。12月3日,《泰晤士报》首先打破沉默,发表《国王与君主政体》一文,文中提到“与王位水火不相容的婚姻”,不过没有点出辛普森夫人的名字。

事态的发展促使爱德华八世立即作出了决定。就在12月5日这一天,他通知首相同意逊位。12月9日,内阁要求国王重新考虑逊位决定,但随即被告知,国王无意改变此项决定。12月11日,下院通过了逊位法案。这天下午1点52分,王室对逊位法案表示同意。

就这样,爱德华八世结束了325天的统治,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愿逊位的国王。这天夜里,他离开英国,开始过自我流亡生活。

继爱德华八世任英王的是他的弟弟乔治六世。乔治六世上台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他的兄长为温莎公爵。此后,爱德华八世就以温莎公爵的封名著称于世。

1937年5月初,辛普森夫人收到了与丈夫离婚的“最后判决”,并恢复了未嫁前的姓氏--沃里斯·沃菲尔德。6月3日,在法国中部图尔附近的一个朋友家中,温莎公爵和沃菲尔德女士如愿以偿地举行了婚礼。

英国王室没有人出席婚礼,事实上也不同意婚礼举行的日期--6月3日是乔治五世七十五岁的诞辰,不过还是送来了礼物,以维护起码的礼仪。出席婚礼的仅四十八人,其中正式客人十五名,记者五名,其余为仆人。

贾于牧师是英国国教达林顿教区的牧师,他无视整个英国圣公会对公爵婚事的一贯反对,不与上司商量,就擅自穿越英吉利海峡,代表圣公会来为公爵证婚。他说:“我宁愿死也不愿看到我的国王在教会以外结婚。”有位叫雷金纳德的上尉,制作了一幅三十英尺的横幅,上写“祝公爵和夫人长寿幸福”,把它悬在伦敦繁华的皮卡迪利大街上,每个字足有一英尺高,算是一种强烈的民意表达吧!

婚礼结束后,43岁的新郎和41岁的新娘前往奥地利度蜜月。

法国沦陷后,温莎公爵夫妇来到西班牙。后来,丘吉尔建议公爵担任巴哈马群岛总督,他欣然接受了。希特勒得到这一消息,认为可趁机绑架温莎公爵夫妇,随后劝诱这位前英王与德国合作,以达到与美国媾和的目的。希特勒一向认为公爵对德国抱有同情,他之所以逊位,与其说是为了婚姻问题,不如说是执政党以婚姻为借口,去掉一个德国的忠实朋友,可是德国人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绑架温莎公爵夫妇。

1948年8月中旬,温莎公爵夫妇乘坐的美国邮船“阿瑟王之剑”号安全到达巴哈马首府拿骚。公爵在那儿度过的四年半时间是他逊位后过得最满意的。战争结束后,公爵夫妇重新回到法国,在巴黎定居。

公爵夫妇的爱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们过着相敬如宾、形影不离的安宁生活。没有夫人的陪同,公爵什么地方也不去,而在夫人陪同下,他从不对别的女人多看一眼,总是多情和热切地注视着她。

沃里斯在写给爱德华的一封情书里说:“有时我感到,在爱情方面你还没有成熟,或许还只是一种孩子气的激情,你或许永远是个彼得·藩(指苏格兰剧作家巴里所著剧本中永远不会长大的主角,意思是他是一个天真而不懂事的成年人)。”看来,许多爱情上的美妙享受,都是沃里斯有意给这位王子的,他爱沃里斯爱得有幸。

这一双恩爱夫妻在一起共同生活了35年,两情笃深,鱼水相谐,高尚纯洁,生死不渝。

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远离豪华喧闹的王室宫廷,过着一种相亲相爱、形影不离的安宁生活,反倒叫人羡慕不已。这位国王在晚年多次对人说,“我的选择极对,绝不后悔当初的逊位决定。”1951年,温莎公爵出版了回忆录《一个国王的故事》。1956年公爵夫人出版了回忆录《爱情自有其原因》。1964年5月,在公爵合作下,根据《一个国王的故事》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伦敦上映。

1972年5月中旬,伊丽莎白女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爱丁堡公爵和查尔斯王子同行。在此期间,三人一起拜访了温莎公爵在巴黎的住所。这是王室成员首次光临公爵的府第。在此后的十天,5月28日凌晨,温莎公爵死于喉癌。遗嘱规定公爵夫人为财产的唯一继承人,并要求不举行国葬。

5月31日,一架英国皇家空军的DC10型运输机把公爵的遗体运回伦敦。来自英国各地的人们排起几英里长的队伍,通霄等候向公爵遗体告别。

6月2日,温莎公爵夫人搭乘伊丽莎白女王派出的专机到达伦敦参加葬礼。

6月4日,温莎公爵的私人葬礼在温莎城堡大约半英里远的一个小型墓地进行。早在乔治六世生前,公爵就已与他商定,死后葬在这个小型墓地,而不是葬在英国历代国王的传统安息地--圣乔治教堂。温莎公爵之所以作出这一安排,是为了让他的始终不被英国王室承认的平民妻子,有朝一日能长眠在自己身边。温莎公爵一度震惊世界的爱情,真正做到了至死不渝。而沃里斯能得一知己如此,也不枉费她的一番苦心了。

五、以诗动情,勃朗宁以爱动心

你知道,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

--勃朗宁夫人著名女诗人伊莉莎白·巴莱特是19世纪英国的诗界天才,同时又是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者。

她同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爱情故事被人们称作人间奇迹。正是由于罗伯特·勃朗宁的到来,伊莉莎白·巴莱特才结束了疾病的折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都说:“是爱情的冲动赶走了病魔。”而当时的罗伯特·勃朗宁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诗人,是如何精心策划猎取了这位诗界女才子的芳心,使爱情大获成功、人间奇迹出现的呢?

纵观二人由相知相恋直至走上婚姻殿堂的爱情旅途,罗伯特·勃朗宁的爱情策划最为成功之处当数明确的爱情目标定位:他明确知道自己所渴望得到的心上人是能同自己志同道合,感情上能产生共鸣、心心相映的人,因此他对于同巴莱特小姐之间的年龄差距,对巴莱特小姐的下肢残疾都能够做到视而不见。而这些却深深为巴莱特小姐所顾忌。正是由于罗伯特·勃朗宁一如既往地表达爱情深深打动了巴莱特小姐的心。

其成功之处还在于他对诗人心理的准确分析上。他因读了巴莱特的诗而爱上她,他知道被孤独、寂寞封闭多年的巴莱特极少与外界接触。但同为诗人,他深知此时的她是多么渴望与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基于此,罗伯特·勃朗宁不断地给巴莱特写信、写诗,送玫瑰花锲而不舍地追求巴莱特小姐,经过四个半月的往来飞鸿,终于获得拜访巴莱特小姐的机会,这成为两人爱情发展的一大契机。接下来的求婚尽管连受挫折,但因为他对巴莱特小姐知音难觅心理的准确把握,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不渝,爱神终会青睐于己。所有这些最终使他赢得了女才子的芳心。

可见,在爱情的精心策划过程中,只要准确把握对方心理,成功的机率就高。至于追求过程中的爱情波折也未必是坏事,有时候仍要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845年初,勃朗宁得到一本巴莱特小姐的诗集《诗歌集》,他看着看着,忽然一阵心跳。巴莱特小姐在她的那篇《吉拉婷郡主的求爱》的长诗里,赞扬了他的诗《铃儿与石榴》,她写道:还有勃朗宁,他那茁壮的石榴树要是直剖到树中心就看到那里布满的鲜红筋脉藏一颗人道主义的心他十分佩服巴莱特小姐敏锐的洞察力,穿越他的诗句读出了他的灵魂,她是第一个真正读懂他诗的人。他急切地给巴莱特小姐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巴莱特小姐,你那些诗真叫我喜爱极了……你那些生气勃勃的出色诗篇,已渗入我的身心,化作我生命的一部分了;它的每一朵奇葩都在我心田里生下根、发了芽……我太爱你这些诗篇了--而我同时也爱您。”年轻的诗人希望借助诗一般的语言去打动巴莱特小姐。

被孤独、寂寞封闭多年的巴莱特小姐是极少给人写信,也极少接待人来访的,但她读了勃朗宁的信后,欣喜若狂,忍不住给他写了回信,她把自己如诗如歌的情怀向他敞开--“心灵的共鸣弥足珍贵,我从心灵深处感谢你,更何况是一位诗人而且是这样一位诗人的共鸣,对于我更是达到同情的极致了。”收到信的第二天,勃朗宁给她写了回信,而且两人的通信由一开始的谦逊礼貌变成了真诚的倾诉。频繁的通信,把他俩都带到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新天地,巴莱特沉睡了39年的情感,犹如春天的土地复苏了,萌出了嫩绿的青草。她的心中流淌着不可言传的甜蜜和喜悦,她急切地打开心扉,让清新的空气扑进心房,让鸟语花香飘进心间。“冬天把我封闭起来,就好像它封闭了睡鼠的眼睛一样。到了春天,我们便睁眼了。”她的心几乎要跳出了胸膛,激动无比。

往来的飞鸿,衔着两颗纯情如诗一般的心,在追忆童年、编织未来、探求文学中融成了一体。四个半月的频繁通信,勃朗宁的良苦用心终于有了回报,巴莱特小姐答应让勃朗宁来访,她深情地在信中写道:“要说我的诗也值一看,那诗的确就是我的花儿啦,而我便只有根儿,只配躲在泥土下黑暗里的根儿……但请来吧,无论如何,真诚和坦率还是有的,一个朋友在等你。”巴莱特全名为伊莉莎白·巴莱特,是一个天才而不幸的才女。她6岁时开始写诗,成了霍本特庄园的桂冠诗人,她以自己的聪颖和美好心灵描绘出一朵朵含苞欲绽的诗的蓓蕾,她娇美温柔的脸上总是挂满微笑,整天欢快地蹦蹦跳跳,惹人喜爱。13岁时,她用小手在她那小小的夹子簿里写出了四卷史诗《马拉松之役》,她的父亲巴莱特先生乐不可支,出资为她印了50本。

正值人生花季的她,却被一场意外的不幸推入了黑暗。15岁时,她想骑马,没有人给她装鞍,她便自己动手。到了野外,那匹马忽然发作,把她摔了下来,马鞍砸在她的脊背上,压坏了她的脊椎骨。从此,在漫漫的岁月里,她只能困守闺房,卧于床上,她心中一切美丽的憧憬和梦幻顷刻间化作了一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