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见诗歌部分。
朋党论
【导读】
《朋党论》约作于庆历四年(1044年),是欧阳修呈给宋仁宗的一道奏章。庆历三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韩琦等人酝酿改革,欧阳修也由滑州召还京城,受命为太常丞知谏院,成为革新派的重要一员。不久,他们的改革措施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守旧派放言诋毁,攻击他们结交朋党,满足私欲,误国误君。欧阳修于是奋笔写下此文,为改革派辩诬。
历来,“朋党”被视为危害国家、君主安全的消极因素,统治者对之十分忌讳。而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在于并不否认“朋党”这一由来已久的历史事实,也不否认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的现实,而是提出了“君子之真朋”与“小人之伪朋”的区别。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君子之朋只会对国家百姓、巩固皇权有利,而小人之朋只会危害江山社稷。那么怎样区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呢?这就要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君子之朋讲求的是道义、忠信,他们同心事国,秉持公心;小人结朋则是为了私人禄利。
文章立论高明,层层辩驳,说理精辟,雄辩有力,确为一篇优秀的政论文。当然,文章这样将朋党分为“君子”与“小人”,难免会有把问题简单化的隐患,出现互相指责为“小人”的现象。但在谈“朋党”色变的年代,欧阳修能以身犯“险”,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见解,倡导“君子”之节义,这样的无畏气概和凛然正气,千载之下令人肃然起敬。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2],伪也[3];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4],则反相贼害[5],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6];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兜等四人为一朋[7],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8]。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9],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10]。”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11]。及黄巾贼起[12],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13],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14]。及昭宗时[15],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16]。”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17],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18]。
夫兴亡治乱之迹[19],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注释】
[1]幸:希望。
[2]暂相党引以为朋者:(因私利)暂时援引勾结为朋。
[3]伪:虚假。
[4]疏:疏远。
[5]反相贼害:反而相互之间残害。
[6]同道而相益:志同道合且相得益彰。
[7]共工、兜(huāndōu):相传皆为尧的大臣。他们与三苗、鲧被称为“四罪”,是上古传说中有名的大奸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四凶是指浑敦、穷奇、梼杌(táowù)、饕餮(tāotiè)。
[8]八元、八恺:古代传说的十六个才德之士。《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9]“而皋、夔、稷、契”三句:皋,指皋陶,舜时贤臣,掌管刑狱。夔,舜时贤臣,掌管音乐。稷,即后稷,舜时农官,相传是周朝的始祖。契,舜时贤臣,相传是商朝的始祖。更相称美,更相退让: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派禹治水,“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派益掌管山泽。“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任命伯夷为礼仪祭祀之官,“伯夷让夔、龙”。
[10]“《书》曰”句:《书》,指《尚书》。这一段引文见于《尚书·周书·泰誓》,是周武王讨伐商纣,会盟诸侯时发表的誓师文。
[11]“后汉献帝时”三句:后汉献帝系作者误记,应为后汉灵帝。公元167年,汉桓帝病逝,汉灵帝即位。外戚窦武联合朝官李膺、陈藩、范滂等人密谋剪除宦官,后事情败露,武、膺等百余人被杀,又禁锢株连太学生千余人,是为著名的“党锢之祸”。李膺、范滂等都被诬为“党人”。
[12]黄巾贼起: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张角等人发动的黄巾起义。义军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
[13]“后方悔悟”二句:据《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中平元年,黄巾贼起,中常侍吕强言于帝曰:‘党锢久积,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帝惧其言,乃大赦党人,诛徙之家皆归故郡。”
[14]“唐之晚年”二句:唐穆宗时,朝臣牛僧儒与李德裕各立朋党,互相攻击,史称“牛李党争”。“牛李党争”一直延续到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时期,历时四十余年。
[15]昭宗:应为唐昭宣帝,889—904年在位。
[16]“尽杀朝之名士”四句:据《新唐书·裴枢传》,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权臣朱温扑杀朝臣裴枢等三十余人,其副将李振对他说:“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入黄河,使为浊流。”朱温笑而从之。
[17]诮(qiào):责备。
[18]厌:满足。
[19]迹:事迹,史迹,引申为道理。
【延伸阅读】
集评
朋字说得开天辟地,而小人曾不得一侧足其间。此正破汉、唐、宋党锢之祸,无足为君子病,而反足为君子重。立论极是有识,宜仁宗之终为感悟也。
——(清)过珙《古文评注》评语卷四
这样的文章,等于教训天子,列举史实,针砭时弊,痛快淋漓,无所顾忌。欧公论政之文,多有这样的胆气。欧公写作这样的文章,本是有所愤激的,但行文之际,从容不迫,其为人之修养成熟,为文的艺术也成熟,虽有许多愤词,却说得含蓄不露,自然平易。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秋声赋
【导读】
本文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嘉祐年间,作者在仕途上颇为顺遂,但在作品中却时常流露出一种深刻而浓厚的感伤之情,这种感伤来自于作者宦海沉浮多年后,对人生、对政治的体会。《秋声赋》也是如此。它极力描绘、渲染出秋的肃杀之气,由此引申出对人生的感怆。其中,不仅仅有对人事忧劳、形神日衰的悲哀,“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传达出感受到人生危机四伏,却找不到自己的敌人究竟是谁的痛苦。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评曰:“篇中感慨处带出警语,自是神品。”
欧阳子方夜读书[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2],悚然而听之[3]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4],忽奔腾而砰湃[5];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6],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7],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8]:“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9],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10]?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1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12];其气栗冽[13],砭人肌骨[14];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15],佳木葱茏而可悦[16];草拂之而色变[17],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18]。夫秋,刑官也[19],于时为阴[20];又兵象也[21],于行为金[22]。是谓天地之义气[23],常以肃杀而为心[24]。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25],夷则为七月之律[26]。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27]。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28]。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29]。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30],黝然黑者为星星[31]。奈何以非金石之质[32],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33],亦何恨乎秋声[34]!”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
[1]欧阳子:作者自称。
[2]自西南来者:指秋风。《太平御览》卷九引《易纬》:“立秋凉风至。”注:“西南方风。”
[3]悚(sǒnɡ)然:惊惧的样子。
[4]淅沥、萧飒:此处均指风声。以:而。
[5]砰湃:同“澎湃”,本为波涛汹涌声,此指风声。
[6](cōnɡcōnɡ)铮铮:金属互相撞击声。
[7]衔枚:古时行军,令士兵口中衔枚(状如筷子),防止喧哗。
[8]童子:书童。
[9]明河:银河。
[10]胡为:为什么。
[11]惨淡:指秋草枯黄,阴暗无色。烟霏云敛:烟云聚集,指天气阴晦。霏,飘扬。
[12]日晶:阳光灿烂。
[13]栗冽:同“凛冽”,寒冷。
[14]砭(biān):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针。这里意为针刺。
[15]缛(rù):繁盛。
[16]葱茏(cōnɡlónɡ):草木繁盛的样子。
[17]拂之:与下句中的“之”均指秋气。
[18]一气:指秋气。余烈:余威。
[19]“夫秋”二句:谓秋天是刑官所属。《周礼》以天、地、春、夏、秋、冬之名命官,是为“六卿”。司寇为秋官,掌管刑狱。故称秋为刑官。
[20]于时为阴:古时以阴阳配四时,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21]又兵象也:兵象,战争之象。古代治兵多在秋天故云。
[22]于行为金:古代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四时,秋属“金”。
[23]义气:《礼记·乡饮酒义》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24]常以肃杀而为心:古代以秋为决刑狱、征不义的季节,故有此说。
[25]商声主西方之音:古代以五声(宫、商、角、徵、羽)配四时,秋天属商声。西方,为秋天的方位。故云。
[26]夷则为七月之律:古代以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配十二月,夷则与七月相配。《史记正义》引《白虎通》曰:“夷,伤也。则,法也。言万物始伤被刑法也。”
[27]物过盛而当杀:万物过了其繁盛的时期,就要衰亡了。
[28]“人为动物”二句:谓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29]“有动于中”二句:谓外物触动内心,必然对人的精神有损。《庄子·在宥》曰:“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中,内心。精,精神,精力。
[30]渥(wò)然丹者为槁木:红润的容颜变得枯槁。
[31]黝然黑者为星星:谓乌黑的头发变白。星星,头发斑白。
[32]非金石之质:指人的血肉之躯。
[33]戕(qiānɡ)贼:摧残,残害。
[34]亦何恨乎秋声:谓人生遭受摧残自有其因,又何必怨恨秋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