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早年聪敏好学,有文名,善作柔靡绮丽的宫体诗,与徐陵并为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徐庾体”。梁元帝时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终身未归。留北后他虽居高位,却常怀故国之思、羁旅之感,作品既有南朝的典丽、精工,又有北朝的雄浑、苍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他在诗歌艺术上穷南北之胜,集六朝之大成,对唐代文学影响甚巨。有《庾子山集》。
哀江南赋序
【导读】
《哀江南赋》是庾信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辞赋史上的名篇巨制。据陈寅恪先生推定,约作于公元578年,时庾信65岁(《金明馆丛稿初编·读哀江南赋》)。“哀江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庾信晚年在北朝颇受优待,但他常怀念故国,从赋作的题目即可见出其忧思之所在。赋作中,作者将个人的家世、遭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历叙梁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和自己由南至北的经历,表现自己对国家衰亡、自身漂泊流落的深悲剧痛。
本文是《哀江南赋》的序,是一篇可以独立成篇的骈文。它概述了全赋的主旨,介绍了作赋的背景和原因。文中多用典故来比喻时世,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悲痛和叹惋,“惟以悲哀为主”说明了全赋的情绪基调。序文以骈体写成,多用四、六句式和对仗工稳的偶句,但作者并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整齐划一,而是使句式于大致整饬中富于变化,骈散兼行。例如,“孙策以天下为三分”、“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在对偶中使用了八字句;“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则是散句。这样的处理使文章既有较强的节奏感,又不显板滞、单调。序文语言精工,意绪苍凉,文气纵横,挥洒自如,不愧为一篇骈文杰作。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1],大盗移国[2],金陵瓦解[3]。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4]。华阳奔命[5],有去无归[6]。中兴道销,穷于甲戌[7]。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8]。天道周星,物极不反[9]。傅燮之但悲身世[10],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11],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士[12],杜元凯之平生[13],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14];陆机之词赋,先陈世德[15]。信年始二毛[16],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17]。燕歌远别,悲不自胜[18];楚老相逢,泣将何及[19]。畏南山之雨[20],忽践秦庭[21];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22]。下亭漂泊,高桥羁旅[23]。楚歌非取乐之方[24],鲁酒无忘忧之用[25]。追为此赋,聊以记言[26]。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27]!将军一去,大树飘零[28];壮士不还,寒风萧瑟[29]。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30];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31]。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32];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33]。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34];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35]。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36];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37]!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38];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39];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40];芟夷斩伐,如草木焉[41]。江淮无涯岸之阻[42],亭壁无藩篱之固[43]。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44];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45]。将非江表王气[46],终于三百年乎[47]?是知并吞六合[48],不免轵道之灾[49];混一车书[50],无救平阳之祸[51]。呜呼,山岳崩颓[52],既履危亡之运[53];春秋迭代[54],必有去故之悲[55];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56],星汉非乘槎可上[57];风飙道阻[58],蓬莱无可到之期[59]。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60]。陆士衡闻而抚掌[61],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62],固其宜矣!
【注释】
[1]粤:发语词。戊辰三年: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建亥之月:夏历十月。
[2]大盗:此指侯景。他于太清二年八月起兵叛梁,十月攻陷国都。移国:叛国。
[3]金陵:梁国国都,今江苏南京。
[4]窜身:逃窜。荒谷:这里借指江陵。公私:指官与民。涂炭:比喻遭遇劫难。
[5]华阳:指江陵,古时山南水北为阳,江陵在华山南面,故称。平定侯景之乱后,梁元帝定都江陵。
[6]有去无归: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出使西魏被羁留,从此未南归。
[7]中兴道销:指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但江陵又被西魏攻陷,中兴大业就此破灭。甲戌:梁元帝承圣三年。这一年,江陵陷落,梁元帝被杀。
[8]都亭:都城中的城楼。三国时蜀灭亡时,蜀将罗宪守永安城,听到后主刘禅投降的消息,率领部下在此哭了三天。此处用以写对梁朝灭亡的哀痛。别馆:使馆之外的馆舍。庾信出使西魏,不久梁灭,他不是正式使者,因而住于别馆。
[9]“天道”二句: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周而复始;但梁朝灭亡后不能再复兴,故曰“物极不反”。
[10]傅燮:汉末人。据《后汉书·傅燮传》,傅燮为汉阳太守,被围攻,城中兵少粮尽,其子劝之投降还乡,他说:“世乱不能养浩然之志,食禄又欲避其难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后战死。
[11]袁安:东汉人,任司徒。据《后汉书·袁安传》,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每与公卿大臣论事,袁安总是呜咽流涕。
[12]桓君山:即桓谭,东汉人,有《新论》二十九篇。
[13]杜元凯:即杜预,晋代人,有《春秋经传集解》。
[14]潘岳:晋代诗人,曾作《家风诗》,叙说其家族风尚。
[15]“陆机”二句:陆机有《祖德》、《述先》二赋称扬祖先功德。
[16]二毛:头发有黑白两色,指半老。
[17]藐:长久。暮齿:晚年。
[18]“燕歌”二句:王褒曾作《燕歌行》极状塞北苦寒。梁元帝与文士们曾和之,庾信也有和作。这些诗多写离别,情感凄切。
[19]“楚老”二句:西汉末,楚人龚胜以名节著称,王莽征召他,他不愿一身事二姓,绝食而亡。(见《汉书·龚胜传》)。庾信本是南朝人,以才名被西魏羁留,与王莽征龚胜相似。作者用此典,深愧自己的“失节”。
[20]南山之雨:《列女传》曰:“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故藏而远害。”庾信用以说明自己当初正图隐藏远害,却不得已奉命出使。
[21]践秦庭:据《史记·楚世家》,楚昭王时,国都为吴国攻陷,申包胥至秦庭乞师救援,遂复楚国。庾信用以说明自己出使西魏本求保梁。
[22]“让东海”二句:据《史记·伯夷列传》,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相互辞让王位,逃至海滨,后闻周文王善养老而归周。周武王灭纣,伯夷、叔齐以为“不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这里比喻自己本谦让自守,但不能像伯夷、叔齐那样以身殉义。
[23]“下亭”二句:写自己羁旅漂泊的悲苦生活。下亭,地名。据《后汉书·范式传》,东汉孔嵩被征召京师,路宿下亭,马被盗去。高桥,一作皋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内。据《后汉书·梁鸿传》,汉代皋伯通住在桥边,梁鸿曾在他家做佣工。
[24]“楚歌”句:据《汉书·高帝纪》,刘邦欲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为太子,不成。戚夫人伤心,刘邦安抚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庾信来自南方,听楚歌更容易引起家国之思,故曰楚歌不是取乐之方。
[25]鲁酒:薄酒。据说楚王会诸侯,鲁国所献的酒味道薄。
[26]记言:记录自己的言辞。
[27]日暮途远:指年岁日老,离乡路远。人间何世:人世间的种种纷争纠缠。
[28]“将军”二句:据《后汉书·冯异传》,每当诸将争功劳时,冯异态度谦让,独倚大树下,军中称之为“大树将军”。作者用以比喻自己的去国和梁代的灭亡。
[29]“壮士”二句: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送至易水,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里比喻自己出使不归。
[30]“荆璧”二句:荆璧,即和氏璧。楚人卞和得于荆山之下。睨,斜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王得楚国和氏璧,秦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城易璧。赵王遣蔺相如携璧入秦。相如看出秦王并没有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因持璧斜视庭柱,表示秦王如欲强取,他便把自己的头和璧一起撞碎在柱上。后来蔺相如完璧归赵,未被秦国所欺。这里用以指自己出使西魏而被欺骗。
[31]“载书”二句:载书,盟书。珠盘,珠饰的盘,古代盟会所用,上盛牛耳,结盟者割牛耳取其血,涂于面部定盟。《史记·平原君列传》载,战国时平原君使楚,与楚王商议合纵抗秦之约,从日出谈到正午,楚王还未决定。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历阶而上,对楚王说:“合纵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楚王于是做出决定。毛遂捧盘请楚王和平原君等歃血。这两句言自己未能像毛遂一样促使两国定结盟约。
[32]“钟仪”二句:南冠,南方楚国样式的帽子。据《左传·成公九年》,春秋时楚人钟仪被晋国囚于军府,晋侯见了问别人:“南冠而系者谁也?”后使之操琴,钟仪奏出南方的乐曲。晋范文子说:“楚囚,君子也。”于是对他加以礼遇,让他回到楚国,以求两国和好。这两句用钟仪的被囚以自比。
[33]“季孙”二句:季孙,指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意如。行人,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员。西河,在今陕西省境内。据《左传·昭公十三年》,季孙意如随昭公参加平丘之盟,邾、莒等国告发鲁国侵犯其地,晋侯便不让鲁与盟,并将季孙如意扣留在西河。这两句以季孙意如的遭遇比喻自己被羁。
[34]“申包胥”二句:《左传·定公四年》载,楚国申包胥至秦乞师救援,依庭墙而哭,七日不进水浆。秦王赋《无衣》之诗,暗示同意出兵相助,申包胥九顿首(以头叩地)。
[35]“蔡威公”二句:刘向《说苑》载,春秋时蔡威公知道自己国家将亡,闭门而泣,三日三夜,泪尽,继之以血。
[36]“钓台”二句:钓台,在今湖北武昌。晋代陶侃镇守此地,曾令诸营种植柳树。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古代玉门关一带气候寒冷,不能生长杨柳。这两句谓远在玉门关的人望不见南方的杨柳。
[37]“华亭”二句: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晋代诗人陆机故居所在。唳(lì),鸣叫。河桥,在今河南省孟县。陆机事成都王颖,带兵攻长沙王乂,败于河桥,受谗,被王颖所杀。临刑时他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谓自己不能再回故乡。
[38]“孙策”二句:三分,指魏、蜀、吴三分中国。旅,古代以五百人为一旅。据《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逊上疏曰:“……昔桓王(孙策谥号为长沙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
[39]“项籍”二句:项籍,即项羽。他曾率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后成为西楚霸王。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40]卷甲:卷起衣甲而逃。
[41]芟(shān):除去。夷:平。
[42]“江淮”句:谓梁朝空有江淮之险,却没有起到阻止敌人进攻的作用。江淮,长江和淮河。
[43]“亭壁”句:谓防御工事未起到屏障作用。亭壁,军营壁垒。藩篱,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引申为边界、屏障。
[44]“头会箕敛”二句:言敛民财以起事者互相联合。头会箕敛,按人头收税,以簸箕收取。言赋税沉重。合从,战国时南北六国连成纵线以抗秦。
[45]“锄耰”二句:谓农民也纷纷乘机起事,最后陈霸先取梁而代之,建立陈朝。锄耰(yōu)棘矜者,指以农具为武器而起事的人。耰,古代弄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棘,通“戟”。矜,矛柄。
[46]江表:江外,指长江以南的地区。王气:帝王的气数。
[47]三百年:自孙权在江南称帝,历东晋、宋、齐、梁,国都定于江表的时间约三百年。
[48]并吞六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六合,天地及四方。
[49]轵道之灾:指汉高祖刘邦入关,秦王子婴降于轵道旁。事见《汉书》。轵道,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
[50]混一车书:即《礼记·中庸》所说“车同轨,书同文”之意,代指统一天下。
[51]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县。晋怀帝被刘聪杀于平阳,后其子愍帝又被刘耀杀于平阳。
[52]山岳崩颓:比喻国家覆灭。
[53]履:践,走上。
[54]迭代:更替。
[55]去故:离开故土。
[56]楫:船桨。
[57]“星汉”句:古代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曾从海上乘浮槎而至天河,见到了牛郎、织女星。见张华《博物志》。星汉,天河。槎(chá),用竹木编的筏。
[58]飙:暴风。
[59]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和方丈、瀛洲并称海中三神山。据说山上有不死之药。《汉书·郊祀志》说三神山“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患且至,则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云”。
[60]“穷者”二句:言自己作《哀江南赋》的动机。达,表达。《韩诗序》曰:“劳者歌事。”
[61]陆士衡:即陆机。抚掌:拍手。《晋书·左思传》载,陆机初到洛阳,拟作《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作,便拍手大笑,在给其弟陆云的信中说:“此间有伧父(南人讥北人粗鄙,蔑称之为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以覆酒瓮耳。”及左思赋出,他却十分敬佩,竟为之停笔不作。
[62]张平子:即张衡。陋之:认为不好。班固作《两都赋》,张衡薄而陋之,另作《两京赋》。序言最后四句是作者自谦之语,意思是这篇赋写出来被人嘲笑是自己甘心承受的,受人鄙薄也是理所当然的。
【延伸阅读】
拟咏怀其七
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1]。
胡笳落泪曲,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2],别泪损横波[3]。
恨心终不歇[4],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5]。
[注释]
[1]榆关:秦汉时的边关,在今山西榆林东。汉使:汉朝的使节。绝经过:不见往来。
[2]“纤腰”句: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束素,用以约束腰身的白绢。此处用“减束素”形容因愁思而消瘦。
[3]横波:指眼睛。傅毅《舞赋》曰:“目流涕而横波。”
[4]恨心:羁留异国的怅恨。
[5]“枯木”二句:用“精卫填海”和“巨灵劈山”的神话来表达自己对南归的极度渴盼。“精卫填海”典故见前陶渊明诗《读山海经》注。据《水经注·河水注》载,华山原本横截大河,河神巨灵把它劈开,遂使河流畅通。
[背景提示]
《拟咏怀》组诗共二十七首,写于作者羁留北朝之后,主要内容是叙述丧乱,感叹身世,抒发对故国的深切思念。这里所选的是第七首。此诗字面上是写一位流落胡地的女子对归汉的强烈渴望以及久留异国的苦闷与悲伤,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自况。诗作中,主人公渴盼南归而不可得,结尾二句,因思乡情切而起无望之想,尤为沉痛,可见其内心深处仍然对南归抱有一丝希望。这些心理、情绪的描写十分哀切感人。全诗对仗工整,音韵流畅,造语精美,时见宫体诗的色彩。作者以绮丽之词抒悲怨之情,使诗作于委婉缠绵中见深沉、凝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