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见诗歌部分。
江城子[1]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
【导读】
这首《江城子》是一首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时作者任密州知州,他的妻子王弗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距作者写作这首词正好十年。
词作开篇将生死并提,想象亡妻仍然还有思想,双方仍然能够互相思念。但是自己现在与亡妻之坟相隔千里(王氏之墓在苏轼的故乡眉山),无由倾诉衷肠。接着作者又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二人再度重逢,也只怕对方认不出自己了,因为十年之后,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这样的一转再转,流露出对人事变迁的无限感慨。尤其是“纵使相逢应不识”的猜想,看透了生死,于虚无中透出极端的清醒与冷静。然而即便如此,作者却还是不能忘情。这种清醒中的痛苦最为彻骨!在昨夜的梦中,作者回到了家乡,见到妻子还是像往常一样,坐在窗前梳妆,两人相对无言,悲喜交集。然而梦毕竟是梦,梦醒以后,只能让人对现实的情境感到更加的凄凉。“明月夜,短松冈”,正是令作者年年肝肠寸断的地方。
十年生死两茫茫[3]。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4],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6]。
【注释】
[1]江城子:词调名。
[2]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
[3]十年生死:苏轼妻王弗病逝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到写作此词时已十年。
[4]千里孤坟:王弗安葬于眉州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距密州数千里。
[5]“小轩窗”二句:这两句是说见到妻子正在当窗妆扮。轩,有窗槛的小屋。
[6]“料得”三句:这三句是说我能想象得到,那月光朗照、幼松丛生的墓地,就是令我年年肝肠寸断的地方。短松冈,遍植松树的小山岗,此指墓地。
定风波[1]
【导读】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已两年。“乌台诗案”让苏轼几遭不测,是他在政治生涯中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胸襟开阔、旷达超脱的一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出作者对于人生的坎坷、磨难,想努力超越、泰然处之的态度。清代郑文焯评价说:“此足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3],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5],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6],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7]。
【注释】
[1]定风波:词调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3]雨具先去:指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一步。
[4]吟啸:魏晋士人喜撮口长啸,以示洒脱。
[5]料峭:形容春风略带寒意。
[6]萧瑟:指雨声。
[7]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和晴天都不萦怀于胸中,不足悲也不足喜。
水龙吟[1]次韵章质夫杨花词[2]
【导读】
这首词是次韵之作。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用原韵进行唱和,而且要依照其先后顺序。这首词中,每一句的最后一字都与章质夫的《水龙吟》(柳花)词相同,但虽为和作,却毫无拘束之态,胜似原唱,被许为“神品”。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这首词咏杨花,处处为杨花赋予了人的神韵和情思,既是咏物,又是写人,人与物浑然一体,无法分离,构思极为精巧;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时,自然贴切,不露痕迹。词作风格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韵味无穷。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3]。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4],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5]。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6]?一池萍碎[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1]水龙吟:词调名。
[2]章质夫:章楶(jié),字质夫,蒲城人。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与黄州相近。杨花:杨树的飞絮,与柳絮相同,故常与柳絮、柳花混称。
[3]从教坠:任凭它凋零飘落。
[4]困酣娇眼:愁思扰人,令人倦慵懒睁眼。因柳絮而想到细长的柳叶仿佛思妇娇眼。
[5]“莺呼起”: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语。
[6]遗踪:指雨后杨花的踪迹。
[7]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