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存在着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元代中后期、元末、明初、明中叶等说法,其中,认为成书于明初的人较多。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元末明初时期。对于他的生平事迹,目前所知甚少。
煮酒论英雄[1]
【导读】
三国时的许劭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雄”本色,在“煮酒论英雄”这一事件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说他“雄”,是因为他把当时很有势力的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丝毫不放在眼里,还放出了早晚必擒袁术的壮语。这并不是他在妄自尊大、信口开河,从他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袁绍等人的弱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眼光之精准。曹操称天下只有刘备和他自己才够资格称得上“英雄”,姑且不论刘备,以曹操的智谋、胸襟,的确担当得起“英雄”二字,而他又能如此自然坦率、毫不掩饰地说出来,足见其豪雄之气。
但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又是别有用心的,他是借此来试探刘备。刘备当时已被认作“皇叔”,又参与了以对付曹操为目的的“衣带诏”事件,为防不测,他整日浇园种菜,以韬光养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派了“数十人”来“请”刘备,刘备的不安可想而知。两人一问一答论天下英雄,场面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玄机,是两人在心理上的一番较量。曹操欲以此窥探出刘备之志,刘备则拼命掩饰,强装镇定。曹操有意说破刘备是“英雄”,这一剂猛药让刘备惊得露出了破绽,好在上天帮忙,让他掩饰过去了。当关、张二人来接刘备,曹操又半真半假地抛出“鸿门宴”、“樊哙”之类的话,有意无意地将刘备暗比刘邦,在“鸿门宴”故事中,刘邦有着与项羽争夺天下的野心。到底这究竟是不是一场“鸿门宴”,只有曹操自己心里清楚。这些言行都充分体现出曹操的“奸”。
却说董承等问马腾曰:“公欲用何人?”马腾曰:“见有豫州
牧刘玄德在此,何不求之?”承曰:“此人虽系皇叔,今正依附
曹操,安肯行此事耶?”腾曰:“吾观前日围场之中,曹操迎受
众贺之时,云长在玄德背后,挺刀欲杀操,玄德以目视之而止。
玄德非不欲图操,恨操牙爪多,恐力不及耳。公试求之,当必
应允。”吴硕曰:“此事不宜太速,当从容商议。”众皆散去。
次日黑夜里,董承怀诏,径往玄德公馆中来。门吏入报,
玄德迎出,请入小阁坐定,关、张侍立于侧。玄德曰:“国舅
夤夜至此,必有事故。”承曰:“白日乘马相访,恐操见疑,故
黑夜相见。”玄德命取酒相待。承曰:“前日围场之中,云长欲
杀曹操,将军动目摇头而退之,何也?”玄德失惊曰:“公何以
知之?”承曰:“人皆不见,某独见之。”玄德不能隐讳,遂曰:“舍弟见操僭越,故不觉发怒耳。”承掩面而哭曰:“朝廷臣子
若尽如云长,何忧不太平哉!”玄德恐是曹操使他来试探,乃
佯言曰:“曹丞相治国,为何忧不太平?”承变色而起曰:“公
乃汉朝皇叔,故剖肝沥胆以相告,公何诈也?”玄德曰:“恐国
舅有诈,故相试耳。”于是董承取衣带诏令观之,玄德不胜悲
愤。又将义状出示,上止有六位:一,车骑将军董承;二,工部侍郎王子服;三,长水校尉种辑;四,议郎吴硕;五,昭信将军吴子兰;六,西凉太守马腾。玄德曰:“公既奉诏讨贼,备敢不效犬马之劳?”承拜谢,便请书名。玄德亦书“左将军刘备”,押了字,付承收讫。承曰:“尚容再请三人,共聚十义,以图****。”玄德曰:“切宜缓缓施行,不可轻泄。”共议到五更,相别去了。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2]。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3]!”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4]: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5],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天雨方住,见两个人撞入后园,手提宝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操视之,乃关、张二人也。原来二人从城外射箭方回,听得玄德被许褚、张辽请将去了,慌忙来相府打听;闻说在后园,只恐有失,故冲突而入。却见玄德与操对坐饮酒。二人按剑而立。操问二人何来。云长曰:“听知丞相和兄饮酒,特来舞剑,以助一笑。”操笑曰:“此非鸿门会,安用项庄、项伯乎?”玄德亦笑。操命:“取酒与二樊哙压惊。”关、张拜谢。须臾席散,玄德辞操而归。云长曰:“险些惊杀我两个!”玄德以落箸事说与关、张。关、张问是何意。玄德曰:“吾之学圃,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故失惊落箸。又恐操生疑,故借惧雷以掩饰之耳。”关、张曰:“兄真高见!”
……
【注释】
[1]本篇节选自《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题目为后加。
[2]韬晦:即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3]圃:此处用作动词,种菜。
[4]樽俎:盛酒和装肉的器具,代指宴席。
[5]叨:承受。谦辞。
【延伸阅读】
关于曹魏、蜀汉孰为正统的争议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它尊刘备代表的蜀国为正统,将刘备、诸葛亮、关羽等树立为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加以充分的肯定、赞颂;而对曹操颇多批评、丑化,把他作为奸邪、残暴的代表。
其实在历史上,对于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西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和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两部影响极大的史学著作都以曹魏政权为正统;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以宗室为正”,至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则明确以蜀汉为正统。之后,史学著作一般也都以蜀为正统。清代学者章学诚说:“昔者陈寿《三国志》,纪魏而传吴、蜀,习凿齿为《汉晋春秋》,正其统矣。司马《通鉴》仍陈氏之说,朱子《纲目》又起而正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应陈氏误于先,而司马再误于其后,而习氏与朱子之识力,偏居于优也。而古今之讥《国志》与《通鉴》者,殆于肆口而骂詈,则不知起古人于九原,肯吾心服否邪?陈氏生于西晋,司马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江东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天统也。”(《文史通义·文德》)这种分析很中肯,道出了对所谓“正统”的争辩、认定,是与特定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
而在民间,一直有尊刘贬曹的倾向。这可能一方面由于刘备多少有点正统血脉,一方面由于他素以宽厚、仁爱著称,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在宋元以来********非常尖锐的年代,汉族人民强烈盼望“恢复汉室”,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刘备奉为正统,将之塑造为“仁君”的典范,很能迎合汉族民众的心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的小说,在“拥刘反曹”思想的背后,它融合了许多民间的传说、故事,体现着人民大众的情感、爱憎和对政治、历史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