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12678700000021

第21章 贾谊上《治安策》

(东汉)班固

【导读】

本文选自《汉书》卷四八《贾谊传》。

汉初刘邦平定群雄,登基称帝。大臣陆贾常谈《诗》、《书》,刘邦感到厌烦,嘲骂陆贾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答对:“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论者常以此段引证汉代文治的开端,可是陆贾并没有反驳“马上得之”之说。事实上,刘邦登基后一直戎马未息,起初追随刘邦攻杀项羽的诸侯们叛服无常,直到刘邦去世后内战尚未平息。

刘邦去世后皇后吕雉摄政,吕雉继续打击、削弱功勋贵族,加强朝廷权威。吕雉去世后,功勋贵族发动政变,杀死皇帝与吕氏一党,选立代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被拥立的代王惶恐不安,唯恐此后会身遭不测,汉初的政局于此可见一斑。

汉文帝即位后,谨慎地笼络诸侯与功勋贵族,尽力维护皇帝的权威。贾谊是汉文帝的谋士,他向汉文帝呈上政治论文《治安策》,建议强本弱末、削弱诸侯、笼络功勋大臣。《治安策》的施政建议大多为汉文帝及其继承者采纳,其中对帝制时期政治传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贾谊企图以儒家的政治典范改造帝国政治。贾谊并不否认帝国权力的获得与维持依靠政治暴力,但是在《诗》、《书》蕴涵的古代政治典范的改造下,帝国的和平可望长久。

《治安策》是一篇实用主义的政治论文。儒家学者往往可以从中发现贾谊纵横家、法家的倾向,并且因为贾谊从功利主义角度评价儒家的传统而不平。事实上,贾谊并非功利主义儒家的首倡者。自从春秋时期以来,孟子、荀子都对儒家的古代传统进行过政治功利主义的解释,以在战国时期的诸多政治学说中维持一席之地。

政治功利主义是皇帝的原则,而儒家往往因此感到屈辱。陆贾与贾谊努力为儒家在帝国政治中取得一席之地,但是要使儒家与帝国政治互相调和,尚有待来日。

贾谊,雒阳人也[雒阳:同“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秀材:文才优秀。],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文帝:汉文帝,名恒,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治平:治理政事的能力。],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博士:皇帝的侍从官,备皇帝顾问。当时太学的教官亦称博士。]。

…………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坐宣室[受:即接受祭祀时用过的肉,以求鬼神降福。宣室:殿室名,在未央宫内。]。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 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少子。]。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儗,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 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 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 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 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 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可为长叹息者此也。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 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端冕:端正笃实。南郊:古代君王祭天场所。],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 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 习贯如自然。”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 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 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隃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 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媿;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 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 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世主欲民”至此:意谓人主都想要百姓向善,这一点是相同的,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使百姓向善,却不相同。]。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 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延伸阅读】

陈平与汉初政局

陈平早年家贫,依兄长而居,好读书,而不治生计,故被乡人轻视。乡中富户张氏的孙女五次出嫁,丈夫皆死,乡人恐惧不敢再行迎娶。陈平不避忌讳,娶嫁妆丰厚的张氏孙女。与张氏结亲后,陈平家境优裕,自此常与地方豪杰交游。

陈胜大泽乡举事后,关东豪杰纷纷呼应,六国先后复国。陈平奔魏国,寻求仕进之途,被任为太仆。可是陈平在魏国不得志,且受人排挤,遂转而投奔项羽。在项羽军中,陈平一度建立军功,封官受赏,后来因事得罪,被迫逃亡。陈平逃离项羽军后,投奔了正与项羽交战的刘邦。汉军众将对陈平行事的反复无常相当不满,但是刘邦十分欣赏陈平的才华。

楚汉相争之际,陈平以谋略见长。在陈平的策划下,项羽阵营内部发生了分裂,为刘邦击败项羽提供了可乘之机。项羽灭亡后,刘邦对功勋卓著的楚王韩信心怀疑忌。陈平为刘邦设计擒获韩信,将其逮送长安。刘邦北伐叛乱的燕王遇险,被匈奴围于平城,依靠陈平的谋略,方才突出重围。

刘邦去世后,汉朝的政局动荡不安。功勋大臣、刘氏诸侯、吕后家族之间的政治争斗愈演愈烈。在吕后的打击下,忠于刘氏的贵族和大臣相继没落。但是陈平未雨绸缪,得以取信于吕后,在朝中依然保持尊位。吕后去世后,他利用自己在朝廷之中尚存的影响,与绛侯周勃等刘邦旧臣发动政变,清洗了吕氏一党,迎接代王登基。政变之后论功,陈平加封受赏,被任命为左丞相。不久右丞相周勃退职,陈平专任丞相, 直至去世。

汉初政局险恶,经过刘邦对功勋贵族的清洗,吕后对刘氏旧臣的贬斥,以及刘氏对吕党的反扑,功勋旧臣大多死于非命。萧何等亲信近臣尚且备受猜疑,更遑论被人视为反复无常的陈平。可是陈平以圆滑甚至可谓投机的举动安然化解了政治风险,并且在刘氏复辟的政变之中扮演了定策功臣的角色。后人常感叹汉初加封受赏的功臣大多未能善终,因此不免称赏陈平的智计。可是在皇帝看来,陈平的智慧和举动,却是威胁皇权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