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土的谜团
12635500000009

第9章 难觅入口的地下宫殿(1)

秦始皇陵的修建耗费了多少劳力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是难以计算的,据记载,在修陵高峰时,一次征发了73万人,如此众多的修陵人,死亡多少谁也说不清。

冥冥的地下皇陵是何真面目,无人知晓,据说,皇陵修成之后,所有修陵人都被埋入地下以防止泄露陵墓的机密。多少年来,人们都试图解开皇陵之谜。据《史记》载,秦皇陵为:“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久之。”秦皇陵墓似乎成了地下的宫殿,死人的天堂,它散发出的幽光迷惘了多少尘世中人。

在古都西安东20公里处,有一座山势高耸,树木葱郁的山峰,这就是骊山,在骊山的北麓,耸立着一座高大巍峨的土丘,在群山环抱,翠木掩映之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土丘就是秦始皇陵。两千多年过去了,皇陵那辉煌的地面建筑早已被人焚之不存;风雨剥蚀,那深埋皇陵的山丘却依然立于旷野之中,向人展示着它的迷离和神秘。

风雨飘荡的骊山皇陵土丘,历经千年,时时向人们呈现着它那迷人莫测的神韵。许多不解的谜回荡于人们的脑际:秦始皇为什么把墓地选在骊山?皇陵是否有重重机关?经历两千年,始皇的尸体是否依然如故而没有消逝?如此问题,困惑着许多人,但谁都难能解答,只有对着圆圆的土丘,空发奇想。

根据考古工作者在皇陵周围的发掘和史书的记载,人们似乎可以窥见皇陵墓中如同神秘宫殿似的建筑,以及在皇陵之中所设的道路险关要卡。

1盖世第一陵的奇观

高大富丽的宫殿,是秦始皇生前治理国家和享乐的地方,陵墓则是他的“灵魂”最后的归宿。按照古代礼仪规定,帝王一即位,就要预先为自己修建陵墓。所以嬴政一做秦王,便在骊山给自己修陵。秦始皇陵的开工时间,应是秦王政元年,即公元前246年。

秦始皇修陵前后历时37年,所用劳力比古今中外历史上修建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用的劳力都要多。

修建如此规模的陵墓,所需要的石料、土方是相当惊人的。石料采自渭河北面的山上。成千上万运石料的人,有的在前面吆喝着号子,后边的人跟着呼应,汇成一幅惊天动地的渭水运石场面,据说当时人多得使渭河都断流了。在秦始皇陵西北角,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秦代的打石场遗址,面积达75万平方米。遗址内出土有秦代的铁锤、铁錾、铁钉、石水道及大批石材。还发现有铁钳、铁镣等刑具和人的尸骨,说明为修建秦始皇陵打石材的人有很多是戴着刑具的刑徒。

秦陵南面有一条防水堤遗址,叫做五岭,是为了阻挡从骊山下泻的洪水,保护秦陵的安全。

现已查明堤长约3500米,宽约40米,高2-8米。被五岭阻挡的水,先向东流而后北折,注入渭河。北流途中,经过一个叫“鱼池”的地方。鱼池是修陵时取土的地方,因用土量大,这里被挖成了一个周围达四里的大坑。时间一久,这里便成为一个积水的大池子,故名鱼池。

直到现在,这里仍然是一片低洼地带,有的地方常年积水不枯。鱼池在当时也是负责修建陵园管理机构的驻地。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修陵人络绎不绝,最多时达70多万。他们进入陵区后,所到的第一个地方便是鱼池。

我们可以想象秦始皇陵初建成时的景象:骊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宫殿建筑金碧辉煌,显得绚丽夺目;平整宽厚的城墙及城墙四门的阙楼和四角的角楼,是那么雄伟壮观;那高耸的坟丘下,不知埋藏了多少珍宝,俨然是一座新建的都城!

秦始皇陵的范围很大,据探测有56.25平方公里。在高大的封土外围,用夯土筑起内外两重城墙,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外城墙周长分别为3870米和6210米。内城中部还有一条东西向的隔墙,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陵墓的坟丘,北部正中又有一条夹墙,将北部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内城的东、西、南三面也各有一门。惟有内城北面开两门,一门位于内城北半部西区正中,一门位于内城北半部东区正中。另外在东西隔墙的东段正中开一门,直通陵墓的坟丘旁。在内城的南门,目前仍保留着高出地表3米多的阙楼台基,门址附近堆积着烧土、木炭残迹及大量的瓦片,这说明当年城墙门上都有阙楼建筑。

在外城的四角,还有警卫的角楼。

坟丘北面150米的地方,是秦始皇陵的寝殿建筑。寝殿里设置有秦始皇生前的衣冠、拐杖及日常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祭祀用的。考古工作者曾在寝殿遗址发现了四处建筑遗迹。从遗迹范围来看,建筑极为宏伟、富丽。仅二号建筑遗迹的主体部分,面积就有64平方米。墙壁和地面被夯打得十分坚硬平整,墙上还涂有白粉。房内各室有甬道相通,房外有用石片铺成的路。房顶的木檩上铺有板瓦,再用筒瓦合盖在板瓦缝上,椽头有花纹精美的瓦当。曾发现一种称作“瓦当王”的夔纹大瓦当,直径达61厘米,可见木檩相当粗。寝殿的附属建筑有便殿,是墓主人灵魂出游时饮食、休息、睡觉之处。

考古工作者还在厩苑区内探察出了98个长方形的马厩坑,分布在1500多米的范围内。坑内有的活埋一匹马,有的埋一个坐俑,有的俑、马同坑。马的骨骼基本完整,有的被装在长方形盒状的木箱内,显然是杀死后埋入的,但多数坑内没有木箱。有的马腿部有麻绳痕迹,四肢作挣扎状。有的在坑底部挖四个深洞,用来插马的四条腿,前边有一道土隔梁,隔梁上有一凹槽,用来卡马脖子,这说明马是活埋的。马头的前边放有陶盆、陶罐,有的陶盆内遗留有谷子和谷草,说明陶盆是放饲料的马槽,陶罐盛水用以饮马。陶俑的前面放有陶灯、铁镰或铁斧、铁锸等。

从秦始皇陵的布局来看,内外城墙、寝殿、官官署、珍兽坑、马厩坑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设施和用具应有尽有,安排十分严密。但令考古工作者不解的是,陵园内没有发现皇后陵。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秦始皇死后而皇后仍健在,秦王朝又很快覆灭,因此皇后未能来得及葬在陵园内。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在陵园内也应该预留下皇后陵的位置;而秦始皇陵园内已无皇后陵的插足之处。也有人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秦始皇未成年时,太后专权,与结党酿成叛乱,秦始皇有鉴于此,在亲理朝政后有意降低皇后的身份,不使她抛头露面,在修筑陵园时也是一墓独尊,不留皇后的墓穴。从古代文献来看,也不见秦始皇的皇后名字,秦始皇皇后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个不解之谜。

2水银灌输的地下江河

秦始皇陵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结构,其尸体是否还完好保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纷纷推测着。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地质学家利用现代地球物理化学探矿方法,对秦始皇陵先后进行了两次测试。他们先在秦始皇陵封土之上钻眼取土作为地质样品,经过精密的室内化验,惊奇地发现土壤中的汞的含量为70-140ppb,从最深处取出的土质含汞量可达到280ppb,测试结果表明秦始皇陵地下埋有大量的水银。从已测知秦始皇陵的强汞范围是12000平方米来看,如果按有的学者根据有关资料把储汞的厚度暂以10厘米来计算的话,则墓穴内水银藏量的体积应为12亿立方厘米。据现代科学提供的依据,汞在20℃时的密度是13.546克/立方厘米。那么,秦始皇陵内原来藏有水银的理论数字应为16255.2吨。因为陵内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要流动起来当然就不是平铺地倾入墓底。如按已掌握的汞藏量和现代汞的生产能力,估计陵墓内储有水银应是100吨左右,如果这个数字能够成立,再由丹砂炼汞的比率(86.26%)推算,秦始皇陵内的巨量水银需由约115.928吨丹砂提炼而成。

秦始皇陵地宫内储有100吨水银,这在今天的人类看来,似乎是个难以置信的数字。假设这个事实成立,用什么方法或证据来加以证实呢?或许,只有从有关的文献记载和秦始皇陵区附近的汞矿等方面来考察更合乎逻辑。经现代地质部门勘探,在公馆和竹筒两乡相接的大小青铜沟一带,竟是一处长达百余里的特大汞锑矿床,定名“公馆汞矿”,其藏量居西北地区之首,列全国第三位。据古矿洞中采集到的遗物判断,其开采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之前。

从历史材料可以看出,巴蜀寡妇清之所以载之于《史记》,正是她家数世开办汞矿致富而又适应了秦始皇对汞的需要,至于洵阳、山阳、略阳等县采汞的上限年代虽不能确证始于秦代,但通过政权力量和专制手段迫使全国交献的事实未必都详录在案。所以,就不能排除在地处秦地、采运均称便宜的这些地方采汞的可能性。因为由公馆到两河关(乾佑河同旬河交汇处),可溯旬河水运到宁陕,后沿子午道抵达长安,再转秦陵,全程不足300公里。由山阳到商州,本来有一条古道相通,再走武关道,直驱秦陵,也不过230余公里。至于远在巴蜀的丹砂和水银,当是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沿米仓道或金牛道越过巴山,经汉水,再通过褒斜道、傥骆道或子午道这些“千里栈道”,源源不断地运到关中的。

从汞的产地和运输航线看,秦始皇陵内有100吨水银似是可能。但既然“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就必有川、河、海的流动,至少当初的设计者是这样构想的。那么,这些水银形成的江河湖海又是如何流动的呢?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史记》中“机相灌输”和《汉书》中“机械之变”的记载,对这千古之谜似应有所悟。在古代“机”的含义只能指机械,而同近现代以热能和电能为动力的机械、机器却毫不相干。“灌输”当是流灌输送的意思。而“相”字在这句话里却至关重要,它把“机”同“输”两者联系了起来,由机械推动水银流动,再用“灌输”的力量反过来又推动机械运动。如此往复不已,以期达到水银流动不辍。然而,这种构想应该算是设计者或建造者的一厢情愿,因为根据能量守恒和转化的科学原理,任何不消耗能量以求做功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事实证明,这种努力也只能是无法实现的徒劳。由此推知,秦始皇陵内的“水银河”是无法也不可能长期流动的,它只能在机械的推动下缓缓地“流动”一段时间,然后进入枯竭状态。遗憾的是,今天的人类尚不能确切地详知创造以水银为江河大海流动的壮举,使用的是怎样一种神奇的机械。

当然,秦始皇地宫内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神奇造诣,其真实用意恐怕还不是主要象征气势恢宏的大自然景观。如同吴王阖闾、田齐桓公午墓中以“水银为池”一样,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防盗。由于水银的熔点是-38.87℃,即使在常温下的液态也极易挥发,而汞本身是剧毒类药物,人一旦吸入浓度汞气,即可导致精神失常、肌肉震颤而瘫痪,以至死亡。墓中“以水银为池”,便可扩大汞的蒸气挥发层面,使毒气发挥更大的作用。秦始皇墓内用“机相灌输”的方法来搅动水银,不但使摹拟的江河“奔腾”起来,而且弥漫在墓内的高浓度汞蒸汽,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的物品长久保持不腐,更重要的是还可毒死胆敢进入地宫的盗墓者。

3秦皇陵宫:难识庐山真面目

秦始皇陵地宫的形状已经推断而出,那么这位千古一帝的棺椁又是个什么样子?里面是否有重重机关?

当中国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艺技术的进步,棺椁之制作则趋华丽奢靡。从已出土的曾侯乙墓的椁室来看,其室是用380立方米的木材垒成,其主棺为两层的套棺制,并制作得十分考究。“外棺”的四周和上下两面用22根重达3200公斤的铜材构成框架,再嵌以木板,拼成完整的棺身、底和盖。如果按曾侯乙墓的规模推测,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椁也应是采取了同曾侯乙墓中外棺相似的作法,不同的是椁比棺的规模更大、装饰更为华丽。

从已出土的曾侯乙墓看,椁室的内部隔成北、中、东、西,各作长方形的四室。东室是放置墓主人之棺的主椁,即“正藏椁”,其他各室均属“外藏椁”,中椁放礼乐器,西椁殉人,北椁置车马器和兵器。以此推测下来,秦始皇陵地宫的“正藏椁”很可能就是所谓“以铜为椁”,而“外藏椁”的各室彼此相连又同各侧室相通,如果这个格局能够成立,便构成了回环往来的趋势,从而也就自然地构成了优游之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