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土的谜团
12635500000007

第7章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1)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每一阶段都有其辉煌的奇迹和让人不解的谜团,辉煌让人产生多少的希冀和梦想,谜团又让人产生多少的困惑和迷惘。在中国的秦代,是一个迷惑的时代,许多不解之谜困扰在人们的心中:秦国是如何以一个边关部落成为一个雄霸一方的七雄之一;如何力扫六国,统一全国!又如何仅仅统治了15年,强大的秦国就昙花一现地成为了历史?更让人不解的是秦始皇在其短短的统治中,却创造了人类奇迹的地下军阵--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是一个奇迹,一个让人叹服的奇迹。它也是一个谜,一个让人难以解答的谜。在秦皇陵东侧的广阔旷野上,依次开掘了四个兵马俑坑,井然排列着约8000件,俨然,就如一个兵种齐全,坚不可摧的古代军阵。这似乎让人觉得秦始皇的兵马俑是他炫耀军威,以武力治天下的一种方式,又是一种对远古恢宏气势和神圣力量的图腾崇拜。或许,这庞大的地下军阵,是秦始皇用以守卫他皇陵的地下御军,人们不得而知。

整个兵马俑方阵的排列是严格按照古代行军打仗的阵容进行的,仿佛看到战车隆隆,万马齐喑的场面。兵马俑的每个坑都编排不同的军种、武器和官兵,似乎千年的地下军阵又奔赴战场,再现了古代战争的万马拼杀情景。

秦朝的兵马俑,在制作和保存上也让人叹服不止,观看每个俑兵,看到的都是做工精细,毛发毕现,喜怒表情栩栩如生,这不能不让人觉得它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

1沉睡两千多年的兵马俑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的西杨村。这里原是一片柿子树林,地上砂石堆积,荒冢累累,常有野狼出没。地势南高北低,略呈缓坡状。兵马俑坑共有3个,加上1个未建成的俑坑,依次编为一至四号坑。坑内的约8000件兵马俑,就在这片荒瘠之地的下面沉睡了两千多年。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轰动了世界。为了妥善保护遗迹和遗物并便于中外各界人士参观、研究,国家决定建立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展览大厅。与此同时,秦俑考古队继续对秦始皇陵东侧进行勘探。1976年4月,在一号俑坑东端北侧,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接着,同年5月在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在一号俑坑的中部北侧20米处,发现了1个未建成的兵马俑坑,即四号坑。

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巷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但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各不相同。一号俑坑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坑,东西两端及南北两侧各有5个斜坡门道,正门在东边。俑坑内四侧有长廊环绕,坑中有9条东西向的过洞,过洞的两头与俑坑两端的长廊相通。

过洞与过洞之间以夯土墙相隔。这种建筑布局比较规整、简单,是根据军阵的布局而设计的。9个过洞内是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庞大的军阵主体,全部面向东方。军阵前面有前锋步兵俑,后面有后卫步兵俑,两侧有翼卫步兵俑。二号俑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正门在东边。二号坑的平面结构,大体可以分为4个单元。第1单元位于东端,放置立式和蹲跪式的弩兵俑,为弩兵的壁垒。第2单元位于坑的右侧,排列64辆战车,是车阵的壁垒。第3单元位于坑中部,排列的是战车、骑兵和步兵,是车、步、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的壁垒。第4单元位于坑左侧,排列的是骑兵。这4个单元既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自成体系,又彼此密切相连,形成一个地下军事营垒。三号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只有520平方米,是秦俑坑中最小的一个。坑的中部有1辆战车,车后有4名车兵。坑的南北部对称布置长廊、过道和大厅,都有担任警卫的武士作夹道式的排列。这个坑虽小,陶俑虽少,但地位重要,它是秦俑坑的统帅部,古代叫做军幕。武士们面对面站着,机警地保卫着统帅部的安全。

坑内有鹿角及动物朽骨一堆,这是古代打仗前举行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时遗留的迹象,是为祈求神灵保佑,并进行鼓动性誓师,称之为“祷战”。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个指挥部中没有发现主将。三号坑的这种设计,说明将帅还未任命,虎符正掌握在秦陵地宫中的秦始皇手中。

考古工作者根据一些遗物、遗迹来判断,秦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到公元前209年被迫停工,前后费时约10年。原来计划建筑4个俑坑,现已发现的一号俑坑为右军,二号俑坑为左军,三号俑坑为指挥部,惟独缺个中军。四号坑就是拟议中的中军,此坑未建成的原因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大部分修建秦始皇陵的刑徒被调去应付起义军,修建工程仓促中止了。一、二、三号俑坑早已塌陷,出土的陶俑、陶马基本上都已破碎。种种迹象表明,俑坑在建成不久就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以一号俑坑为例,它受到过两次自然因素和三次人为的破坏。第一次自然破坏是由于俑坑内灌进了大水,俑坑底部的淤泥层中出土大批成束的铜箭头、弓、弩和弓囊,以及车马饰件等遗物,这是受水的冲击散落于淤泥中的。这次破坏程度较小,陶俑、陶马未受到很大的损坏。第二次自然破坏使俑坑内的隔墙受水浸泡后塌陷,陶俑和陶马受坍塌土的挤压而倾倒,腿多折断。这次破坏与第一次破坏的时间相隔不远,很可能是接连发生的。对一号俑坑破坏最大、最严重的是三次人为的破坏。第一次是俑坑被焚塌陷前人为的破坏。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遗物已被移位。例如,有1个过洞本来没有战车,而却出土有车上的铜构件;有1个过洞内的陶马尾巴和耳朵,在长廊内发现;有的陶俑被打破成碎片并移位;还有许多铜兵器已被人拿走,这说明在俑坑塌陷前已有人进去过了。第二次是火烧的破坏。俑坑的木结构部分几乎全部被烧成炭迹或灰烬,陶俑和陶马身上的彩绘颜色经火烤大都脱落,有的青灰色陶俑被烧成红色。俑坑经火焚后全部塌陷,陶俑和陶马被砸,有的断成数段,有的成为碎片,完整的很少。

这两次破坏可能是秦亡后项羽进入关中毁坏秦始皇陵时所为,基本上是同时发生的。第三次是后世的破坏。一号俑坑的上部密布着近代墓群,时代早的为明末清初,晚的则到1949年前后。

为什么要在秦始皇陵旁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兵马俑坑呢?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是陵园建筑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具体作用,有人认为兵马俑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内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有人认为它们是送葬的俑群;也有人认为它们是秦始皇陵园东门大道以北的丛葬坑。更多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坑一是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宣扬统一大业,它象征着秦王朝的军事力量。秦用武力统一六国,秦始皇充分认识到军队的作用,因此,他希望自己死后所进入的地下王国,仍然拥有强大的“秦之锐士”;二是避邪压恶,防神驱鬼。从中国俑的发展史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俑,到明代俑逐渐消失,俑都是作为陵园的陪葬品出现的,塑造俑都是为了陪葬。一切葬仪制度,都是基于人们对死者有灵魂的认识,认为人死后的鬼神生活和人世间一样。人有战争、有防卫,鬼神也有战争,也要防卫,所以随葬物要有兵器,要有卫队。以大批的兵器和兵马俑陪葬,是合乎中国的葬仪制度,合乎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的中国传统观念的。

也有人认为秦兵马俑坑不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不属于陵园的组成部分,而是属于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物。这种看法的根据是:自战国末年至统一全国之后,秦对六国战争连年取得胜利,好大喜功的秦始皇为表彰这些重大的事件,就以修建秦俑坑的办法来宣扬武功。秦俑坑位于首都咸阳以东,面向东方,表示秦坐西向东,吞并六国,统一全国的决心和气魄。秦俑坑内没有铁兵器,是因为俑坑具有纪念军功的意义,不需要将当时战场上正在使用的新式武器放在这里,而只能陈列已被淘汰的青铜武器。更有人认为秦俑坑与秦始皇无关,它的主人是秦始皇的祖母、比秦始皇早死55年的宣太后。宣太后是楚国人,曾参与秦国朝政,权力很大。她死后,其子秦昭王命人塑造真人大小的俑来为她殉葬,布置了一个辎重车队,目的是象征性地让太后回归自己的楚国故地。这两种看法虽然颇具新意,但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2秦俑三号坑之谜

1976年5月11日,钻探人员在一号兵马俑坑西北侧25米处,又探出三号兵马俑坑。这无疑又是一个极大的喜讯。1977年3月,考古人员对三号兵马俑坑作了小型的试掘,发现这是一个形制和内容完全不同于一、二号坑的奇特的地下营帐。考古人员不得不费尽心思,小心翼翼地按照它原有的遗迹脉络进行发掘。它的形状完全呈现出来,人们才发现这是一个奇异的俑坑。建筑面积仅为300平方米,尚不到一号坑的1/20.然而它的建筑形制特殊,坑内结构高深莫测,难以作出确切的结论。一号俑坑平面呈长方形,二号俑坑平面呈曲尺形,惟有三号俑坑平面属于一个不规则的凹字形。它的东边为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遗憾的是这个俑坑陶俑的保存情况远不及一、二号坑。一号坑陶俑虽然有破坏的迹象,并有许多陶俑被打碎、陶片被移位、兵器被盗等现象,但这些陶俑的头却大部分留在坑内,经过修复后,陶俑缺头者并不多。而三号俑坑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的马头也同样残缺不全,坑内也不见残破陶片的踪影。由此,可以推断三号俑坑曾遭受过比一、二号俑坑更加严重的洗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三号俑坑的建筑未遭火烧,而属于木质建筑腐朽后的自然塌陷。这种奇特的现象在令人们想起了程学华先生“自焚理论”说的同时,仍然未能解开心中的谜团,假如三号坑是自焚,那么土层塌陷后这些俑头、马头又是如何跑掉的?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随着发掘的不断进展,三号俑坑的南半部通道、车马房和北半部已得到了大面积的清理,昔日的风采再度向人类展现出来。与此同时一个古代军阵指挥部的形貌也一览无余地出现在后人的面前。三号俑坑作为古代军阵指挥部完整的实物形象资料,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史上惟一的发现。它的建筑布局、车马特点、陶俑排列、兵器配备,都是人们重新认识和研究古代战争及出战仪式等方面难得的珍贵资料。

从三号坑可以看出,秦代军队在战争中指挥机关已独立出来并置于整个战阵布局西北方向。

这个指挥机关的产生和位置的选择,既有利于将领研究制定严密的作战方案,又便于观敌阵,知己知彼。更为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保障,避免出师未捷指挥将领首先阵亡的情形。秦始皇陵兵马俑三号坑的发现,使人类有充足的理由和证据作出古代军事战术至此已完全成熟的结论。

既然三号坑是整个军阵的指挥机关,它的形状结构以及坑内的布局自然变得特殊。我们看到的车马房为一东西向的长方形,东与门道相对,北与北厢房相连,南与南厢房相通。车马房中有彩绘木质战车一乘,这乘车的形制与一号坑发现的战车明显不同,不仅彩绘着华丽而鲜艳的文饰,同时在车左侧还发现了一个直径为42厘米的彩绘花盖。战车上没有发现兵器,战车的背后,俑的数量也不同于一号坑。在一号坑出土的战车上往往只有3件陶俑,而且车后尚有数量不等的随车徒步兵。而三号坑出土的战车上为4件陶俑,中间的御手俑和军吏俑呈一前一后排列,其余两件车士俑位于左右两侧,军吏俑身穿短褐,上披彩绘花边的前胸甲,头戴单卷尾长冠,右臂微举,手作按剑状,从它的冠式、铠甲、手势分析,身份高于御手,但似乎又低于一号俑坑车后站立的将军俑。其余两件陶俑从衣着打扮可以看出地位更加低下,应为普通的车左或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