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土的谜团
12635500000017

第17章 沉睡千里的人物之谜(1)

悠悠古国,孕含着多少神奇和变幻,谁也说不清,多少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隐销了形迹。当人们纵论历史,谈论古人时,是一种怎样的神往和虔诚的心情?纷繁往事,芸芸古人,在历史的车轮中缓缓地深埋于尘封的土壤中,留下多少不尽的人和事让人们把目光都投向那神秘莫测的古迹土层中。

当狂热的考古工作者带着怀古的激情开掘一个又一个的古墓,打开一个又一个的古城遗址时,本想那些久驻人们头脑中的迷雾都烟消云散,一切沉寂的古物都复活起来,所有被遗忘和丢落的远古人和事都随着尘封泥土的打开而真相在白于天下。但当人们移走古墓上一层层的泥土,拂去古城遗迹上一层层的历史积淀,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并不是远古时期的历历再现,而更多的则是让他们迷惑和不解。本想随着考古的铁铲除去那些历史的尘埃,再现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但许多人物仍如烟雾困惑着考古工作者。

当一些历史人物随着古墓棺椁的打开而显露出他们的真相时,又有多少人物却依旧如谜,在黑暗的历史长廊中沉寂下去,留给人们的只是不尽的思索。1983年在广州开掘的南越王陵墓,都不知墓主是谁,南越王主赵佗葬身何处,至今是一个谜。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墓中,鲜活的女尸是谁?为何厚葬至王后的程度?三号墓的主人是哪一个王侯,难以断论?在茫茫的沙漠,古城早已消失,留下的只有干尸,这干尸是谁,如何保存,人们思索着?那几千年的楼兰美女,是否可以再现其昔日的容颜?历史长河中的不解之谜在每个考古工作者的头脑中,给他们不尽的思索和探求。

1不知墓主的南越王陵

在两千多年的岭南地区,曾建立了一个南越王国。1983年在广州的建筑工地,发现了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虽然发现于基建工地,幸而保存完好,没有遭到破坏。墓的形制独特,兼有竖穴墓与崖洞墓的建造方法与特征,不过从整体上看,应属于崖洞墓系统。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异常丰富,共有金银器、铜器、铁器、玉器、陶器、漆器、玻璃器、丝织品等千余件,其中不少是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美术价值。

南越国名义上是西汉的一个诸侯王国,实则僭越称帝,可以说具有双重性质。从南越王墓来看,形制、规模并没有超出诸侯王墓的规格,可用以随葬的部分金玉之器,如“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帝印”玉印、特大玉璧等都是其他王陵所未见的。这一方面可以看做是南越王称帝的物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此墓在某些方面已超出王陵的规格,可能在某些方面模仿了皇帝陵。西汉十一陵至今尚无一陵发掘,没有可用于对比的资料。如果将来有一天帝陵被发掘了,或许对南越王墓的认识会更深入一些。

南越王墓的发掘资料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墓主是谁?成为争论的一个焦点,发掘者认为,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赵佗之孙--赵目末(即文献记载的赵胡),根据有如下几点:第一,墓内出土了一些文字资料,如“文帝行玺”金印、“文帝九年乐府工造”青铜勾铭文、“帝印”玉印、“帝印”封泥、“赵目末”玉印、“目末”字封泥等,充分说明墓主是曾经称帝--文帝的某代南越王,名赵目末;第二,《史记》、《汉书》中的《南越(粤)列传》记载,南越国自赵佗起,共经历了5世93年。又记载,第三代王赵婴齐曾“藏其先武帝文帝玺”,说明文帝是第一代南越王(自称武帝)的直接继承者,亦即第二代王(自称文帝)。由以上两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自称南越文帝的赵目末;第三,文献记载第二代王名胡,非名目末,其原因或是史书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或是一人二名(一越名、一汉名),或出自名、字、号的不同,或属于音义通假;第四,墓中出土的2枚“泰子”印(一玉印,一金印)应是曾为太子,又没当上南越王就死去的赵佗之子、赵目末之父生前的印章,由赵婴齐放入墓中;第五,赵目末非赵佗之子,应是赵佗之孙,且不是长孙,是次孙中的一个。

经过发掘者的详细考证,墓主约死于公元前122年左右,下葬时间当在死后不久。

文献记载,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在位长达67年之久。第二代王赵目末(赵胡)是赵佗的次孙,在位十余年病死,葬于象岗,其陵墓已经发掘。第三代王赵婴齐是赵目末的儿子,在位只有八九年。第四代王是婴齐之子赵兴,即位不久即被丞相吕嘉所杀。婴齐还有一子,名赵建德,是亡国之主,也是被杀身亡。

南越国四主和五主在位时间合起来前后只有3年,又都是被杀死的,可以肯定没有建造与其身份相符的大型陵墓。如此来看,南越国五主就只剩下一主赵佗和三主赵婴齐的陵墓没有找到。

文献记载,三主婴齐的陵墓已被孙权派往岭南的士卒盗掘。1983年5月,也就是发现象岗大墓的前一个月,广州市考古队在西村车辆段宿舍工地清理了一座大型木椁墓,墓坑长13米,宽6米,全部填河沙。这座墓是广州所见南越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座木椁墓。可惜墓室被严重盗掘,除两件小陶器外,连破陶片也没剩下一块。在发掘中,考古队员于盗洞内发现了玉舞人、玉璧、玉璜、玉剑饰等精美玉器若干件,应是盗墓者慌忙之中遗落下来的。这几件玉器不管是玉质还是雕琢工艺都不在象岗汉墓出土玉器之下。过去广州发掘过一些南越国时期的大墓,但从未出土过如此精美的玉佩饰。另外,墓中出土的玉剑饰,表明墓主应是男性(随葬有剑)。总之,从墓的规模、出土玉器的精美程度、墓主是男性、早期被盗掘一空等方面来看,此墓可能就是三主赵婴齐的陵墓。

南越国一主赵佗长眠何处?至今还是一个谜。广州市考古队从50年代起就开始寻找南越王墓,可寻找的重点放在了广州市远郊地区。象岗二主赵目末墓和西村三主赵婴齐墓的发现,说明南越王墓不在广州远郊,就在市区人们的眼皮底下。象岗是越秀山最西的1个小石岗,再往西就是闻名的芝兰湖,再无山岗了,因此,赵佗墓应该往象岗以东的越秀山中去寻找。在越秀山附近就分布有比象岗还要高大的土石山岗,赵佗墓很可能深藏于此。赵佗墓葬所隐秘,被盗的可能性不大。赵佗在位67年,其时国力强盛,他的墓中一定藏有更多的珍宝。所以,赵佗墓一旦发现,定会成为更大的考古发现。

2说不清的三号墓墓主

就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二、三号墓发掘后不久,考古人员在编写《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时,根据墓中出土上书“文帝十二年”等字样的木牍,推断此墓的主人“显然不是利豕希”,而应是利豕希的兄弟。

其理由是,尽管侯家族在《史记》或《汉书》中均没有详细的传记,又都曾在表中提及,但据《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以及《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第二代侯利豕希在位二十一年,死于文帝十五年。这个记载显然与三号墓出土木牍所记的十二年相隔三年。故此墓的主人不是第二代车大侯利豕希,而应是利豕希那一位史料中无法查到的做武官的兄弟--这个推断无论是当时参与马王堆汉墓发掘的考古人员,还是依靠发掘材料,坐在斗室里查史论证的研究人员,似乎都对此深信不疑。9个年头之后,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傅举有,在整理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时,感到以前的说法有可疑之处。于是,经过一番潜心研究后,终于得出了新的结论,那便是马王堆三号墓的真正主人不是利豕希的某一位兄弟,而恰恰是第二代车大侯利豕希本人。傅氏的一家之言通过《考古》月刊1983年第2期发出之后,引起了考古界、历史界研究人员的关注,同时也引来了众多的附和之声。台湾台南市一位叫刘克全的读者,在看了傅氏发表在《大地》地理杂志的文章后,提出了疑问。他在台湾1996年4月号的《大地》地理杂志上撰文说:

三号墓的墓主,应是利豕希的兄弟--未继承侯位的一员武将。原因如下:

三号墓中出土一块木牍,详载该墓葬于汉文帝12年2月戊辰(西元前168年),然《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利豕希是死于汉文帝15年(西元前165年)。故三号墓所葬不应为利豕希。

另三号墓中出土38件兵器,以及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车马仪仗图以及大量与军事有关的帛书,说明墓主是一员武将。就在刘克全撰文的同一期杂志上,该刊同时登载了傅举有的文章,傅氏在文中披露了他研究的详细经过及推断的证据。傅氏说:

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我们对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进行发掘,出土了珍贵文物一千多件,发掘刚一结束,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写出一份发掘简报,把发掘的情况公诸于世,因为当时,全世界都在关心和注视着我们这次震动世界的考古发掘工作。但是,由于当时时间太匆促,对出土的一千多件文物,不说进行深入研究,就是仔细看一看,也还来不及,只能大概地报告一下。当时对于三号墓墓主的身份,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认为‘不是利豕希,而应是利豕希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