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特大都市圈与世界制造业中
12589600000030

第30章 后记

2003年,教育部为了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支持高等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推出了涉及多个学科的40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并且在招标条例中明确提倡学科交叉与渗透,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联合攻关,要求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我们的研究团队对此作出了积极响应,主动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Roger R。Stough教授的研究团队、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的研究团队等科研合作伙伴联系,取得了他们的合作承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推动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项目批准号:03JZD0014)的顺利进行。

自2003年12月以来,我们的研究团队围绕投标标书和合同要求,以东南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科研团队为主,联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相关单位的科研团队,发挥各自所长,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科研活动,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五部著作,培养了1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推进了国内外的科研合作与交流。系列成果已经产生了相当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其中,中期研究成果《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和《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分别获得了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制造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著名学者的好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光召院士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写了序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5》写了序言,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院士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写了序言,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7》写了序言。在四篇序言中,可以看到国家领导人和著名学者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切和厚望。正如他们在序言中所说:该报告已经成为“系统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汇集中国制造业发展数据的权威工具书”、“追踪国内外制造业研究动态的学术导读书”。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大都市圈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是科研团队四年来在精心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学术成果,其核心内容和特色主要在下述几个方面:(1)提出了“新型制造业”概念,评价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新型化”程度,系统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针对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明显,总体规模大但外向依存度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装备制造业落后,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高级人才奇缺,制造业带来的污染问题突出,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优化,而且也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最终影响了中国分享世界制造业发展带来的巨额利润的状况,提出中国制造业必须走“新型制造业”道路,阐述了“新型制造业”的内涵就是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创造、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2)研究了全球特大都市圈的发展轨迹、发展经验,并进行了中外比较,发现国外特大都市圈的形成是个自然的经济发展伴随过程,是由中心城市的功能外溢而逐步形成的,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很小,而国内特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直接关联,但与政府的强干预紧密相关,最终成果中比较了两种发展模式的利弊,提出了中国推进特大都市圈建设的具体建议。(3)从经济、科技、环境三维集成的角度,客观评价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状况,预测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规模走势、环境污染控制前景、制造业可能容纳的就业人数,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状况及其协调发展的路径,探讨了制造业主要行业的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探讨了最受欢迎制造业企业的评价标准并进行了实证分析。(4)研究了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关系,着重探讨了制造业、新型制造业和都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互动发展的关系,提出特大都市圈的发展必须以制造业发展为载体,通过制造业发展带动生产服务业发展,进而带动都市圈延伸扩展;提出了都市圈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聚集制造业基地、促进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和附加值提高等论点和论据,进而研究了两者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背景、约束条件和推进机制。

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本是两个不同系列的概念,然而,在中国以加工制造方式融入全球化,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中,却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课题。现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涌现出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长三角制造业都市圈、具有较强国际接轨能力的珠三角制造业都市圈、具有知识集成引导发展能力的京津冀制造业都市圈。中国东部特大都市圈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取决于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决于都市圈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本书写作过程中,在写作大纲确定后,邀请我指导的几位博士研究生参与研究、写作初稿和讨论,他们为本书的完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张昕、臧志彭等为第1章提供了初稿;陈迪、曹鹏等为第2章提供了初稿;陈抗、张芊芊等为第3章提供了初稿;郑伟、刘俊、周彩红等为第4章提供了初稿;在几番修改过程中,已经毕业的周彩红博士花费了大量时间,对已经略显陈旧的许多资料数据进行了更新,对书稿结构进行了补充完善,并增加了有关长三角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研究的新内容;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近六十位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本课题学术研讨及《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系列和《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的研究与写作工作。在此,向所有参与研究和写作以及提供支持服务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研究团队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研究都市圈和制造业的国内外同行们、朋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向经济科学出版社安远责任编辑等人的严谨工作和热情帮助表示崇高敬意和由衷感谢!

李廉水2008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