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特大都市圈与世界制造业中
12589600000023

第23章 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等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967年,英国经济学家米夏普(E。J。Mishap)指出,社会继续追求经济增长,在社会福利方面将得不偿失,技术发明固然给人们提供较多的物质财富,但也会因颓废风险加大而增加他们的焦虑。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D。H。Meadows)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指出,由于粮食缺少、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且相互反馈的结果,人口和工业生产的增长将于2100年到来之前完全停止,最后将出现“世界的末日”。为了避免这种灾难性情况的发生,从1975年起,要停止人口的增长,到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均衡。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迫使人们开始考虑资源与环境问题。198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开始研究“没有极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着重指出了应当按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循环使用自然资源,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宏观层面的国家到微观层面的制造业企业,都在为实现生态平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工业生态园区”便是这一理想的重要实践。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及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家都制定了多部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并建设工业生态园区;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通过污染防治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取得成本领先优势,或者通过绿色产品取得差异化优势从而获得高额的市场回报等[格拉德温(Gladwin,1993);哈特(Hart,1995);什里瓦斯塔瓦(Shrivastava,1995);莱茵哈特(Reinhardt,1998);卡拉森(Klassen)和麦克罗格林(Mclauhglin,1996)],并进一步认为,企业环境绩效(例如,企业受到的环境奖励或惩罚)会影响投资人对企业未来经济绩效的预计,于是在有效市场中,股票价格将反映环境绩效的经济收益,他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Porter和Van der Linde(1995)认为,适当的环境管制有利于促进企业积极创新并提高资源生产力,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蒂埃里(Thierry,1995)、弗莱施曼(Fleischmann,1997,2000)、基德(Guide,2003)以及克里克(Krikke,2001)等人通过闭环供应链系统来说明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国内有的学者(冯昭奎,2002;马月才,2003;魏后凯,2002;郑海涛、任若恩,2004)从比较中外制造业入手,在分析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及劣势后,为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的学者(顾卫东,2003;王能民、陈菊红,2002;等等)结合某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当地制造业发展献策;有的学者(张米尔、江诗松,2004;陈向东,2004;张宏性,2005;穆荣平、蔡长塔,2001;王新玲,2003;等等)针对某类(或某些)具体的行业展开分析;有的学者(周叔莲,2003;陈宪、黄建锋,2004;顾永红,2004;张华胜、薛澜,2003;等等)结合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化趋势等对制造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李京文、朱高峰、黄鲁成(2003)认为,制造业创新战略是中国制造业迎接压力与挑战的客观选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振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迫在眉睫。

近年来,还有些学者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曲如晓(2001)认为,环境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率先在环境保护方面实行革新的企业必然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傅京燕(2002)认为,环保产业有利于为中国出口贸易创造新的增长点。彭海珍、任荣明(2003)提出,应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以获得与发达国家企业在同一舞台上较量的环境竞争力。李廉水、杜占元(2004)结合中国的资源、能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型制造业”概念,从经济、科技、环境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制造业“新型化”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制造业与都市圈互动发展的趋势。

世界各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表明,制造业集群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都市圈竞争力的基础。20世纪,制造业给美国、日本和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其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40%,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将近一半流入了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增长迅猛,创造了接近中国3/4的外汇收入,拉动了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快速成长。

世界各国制造业发展经验表明,都市圈是制造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无论是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其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无不集中于各大都市圈之中。如美国的芝加哥都市圈、日本的东京都市圈、英国的伦敦都市圈、法国的巴黎都市圈等,以及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内的制造业无不在整个区域乃至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1.1 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概念

历史经验表明:都市圈与制造业是一种共生共荣、互动发展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既包含了都市圈对于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也包含了制造业对于都市圈的正向反作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有其特殊的内涵、机制、效能和路径。

从词源上看,“互动”是指配合得当、相互推动的意思。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要素之间的互动是有机体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系统中正反馈与负反馈等规律的具体体现。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过程是由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经济要素在互动中实现的。可以说,没有互动,便没有发展。

“发展”,《辞海》中的定义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变化过程”。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除旧布新;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发展不仅是运动,而且也是一个过程,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都市圈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保持制造业自身发展和推进都市圈建设的基础上,使制造业的发展与都市圈的进化过程二者之间在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速度上有机配合,形成良性互动的合力关系,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发展绩效的过程。

4.1.2 制造业与都市圈互动发展的关系

都市圈与制造业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演进次序与动力机制看,二者是互为因果互为动力的关系。制造业发展初期,制造业是因,都市圈是果;制造业的启动是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都市圈发展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制造业发展是都市圈的内容和动力,都市圈是制造业的空间载体。反过来,都市圈发展水平的提高,又成为牵动制造业发展不断深化的成因与动力。从发展进程看,二者可以分为同步、超前、滞后三种类型。虽然二者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理论上应该是同步发展的,但实际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市圈与制造业在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所以会出现阶段性的超前或者滞后的情况;此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国家政策倾向,可能会引起都市圈与制造业的脱节。实际上,尽管都市圈与制造业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最核心的是都市圈与制造业之间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关系。

都市圈为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集聚地。产业革命以来,都市圈一直发挥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都市圈具有集聚功能,都市圈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地,都市圈是交通枢纽,国际性海港和航空港是其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都市圈一般都有在本国居首位的港口,如纽约、伦敦、神户和横滨,都市圈通常还拥有该国或该地区主要的国际航空港,如芝加哥机场、伦敦的希思罗机场、东京的成田机场。这些便利的经济社会条件,直接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都市圈是先进制造业生产力的主要载体,都市圈是制造业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全球看,目前世界上著名的都市圈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美国东北部都市圈和五大湖地区都市圈、日本关西地区都市圈、英国中部都市圈和德国中部都市圈等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都市圈对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世界各大都市圈的发展趋势表明,制造业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动力。无论是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初期的美国,或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日本,无一不是依靠制造业的崛起而促进都市圈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繁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更是由于制造业的大发展才带来了经济的大繁荣、都市圈的快速拓展。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持续不断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农业的比重将逐年下降,农村就业人口会逐年降低,服务业的比重会逐步提高,但制造业将始终占据相当稳定的份额和重要地位,将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之一,都市圈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还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提升而实现。

4.1.3 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模型

都市圈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制造业内部的良性互动,即制造业自身能够按照工业化发展规律和产业自身特点,在产业间相互协调、健康有序地实现互动发展;其次,都市圈内部的良性互动,即要求都市圈内部各主体间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资源禀赋、人力状况等特点,可持续的互动发展;最后,都市圈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要求制造业的发展与都市圈的进化过程二者之间在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速度上保持协调、互相促进。

都市圈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既包括都市圈与制造业各自在其系统内部,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也包括了都市圈与制造业各自作为主体,相互的影响和发展,形成两者在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速度上的协调与和谐,不相互冲突和相互抵触。这种协调并非在某个具体时点上的同步发展,甚至在某一具体时段上,可能是一种彼此间滞后发展的关系;但落实到各个发展阶段,从一个长时间的整体状态上看,制造业和都市圈的发展总是能够处于相近的发展水平,并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模型制造业和都市圈在发展阶段上协调,简单地说,就是制造业的发展不能超越都市圈的发展阶段而孤军深入,反过来,都市圈的发展阶段同样不能超越制造业的发展阶段,而要与制造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具体而言,如果把制造业发展和都市圈的形成分别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的话,在所有可能的9种组合关系中,只有都市圈与制造业发展分别依次进入相同阶段的组合才表明它们在发展阶段上是协调的。

都市圈与制造业在发展目标、发展方式上的协调,就是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式不能与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生冲突,而要保持二者在发展目标、发展方式上的一致性。都市圈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协调,就是二者之间在发展速度上要保持一定的均衡。这种均衡不一定要求制造业上升一个百分点,都市圈也必须上升一个百分点,而是要求都市圈与制造业的发展上升速度二者之间的比值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