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待邻里要宽容)
每一天,我们都会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儿,但是,细想下,人生在世能有几何?何必让自己太累呢?只要凡事尽心尽力就好了。对于他人,我们若能宽容些,那就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对于自己的事儿,只要做到心中有数,你就会把一切处理得从容自如。那么,你该慨叹生活是如此美妙了吧?
用一颗宽容、诚恳的心面对邻里矛盾,握手一笑泯恩怨,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在家的时间除了与家人在一起外,接触比较多的就应该数邻里了,邻居与我们的关系可谓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常言“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与邻居关系的密切。当我们有什么大事小情时,邻居的帮助往往犹如雪中送炭,能及时地给予我们慰藉。
邻居们同在一方宝地生活,彼此间难免有摩擦:你的音响吵得我无法休息,我倒脏水溅湿了你的鞋子,孩子划了人家的爱车,老人被邻居丢的苹果皮滑倒……其实,这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面对这些小事是形同陌路、反目成仇,还是宽宏大量,化干戈为玉帛?相信每个理智的人都懂得该如何处理。
用一颗宽容、诚恳的心面对邻里矛盾,握手一笑泯恩怨,何乐而不为呢?
小赵参加工作后,在一个居民小区租了一套房子。刚住进来时,因为不熟悉周围的环境,小赵经常把从家里提出的垃圾袋随手丢在楼道口。直到有一次,他被住在一楼的邻居看到,批评他不讲卫生,他不服气,跟人家大吵了一架。
住的时间长了,小赵发现在小区附近有个垃圾点,邻居们都往那里扔垃圾。小赵意识到跟邻居吵架错在自己,但也没打算向邻居赔礼道歉。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一天,小赵家厨房自来管水龙头坏了,要换坏了的水龙头,先要关闭楼里自来水阀门。
小赵跑到楼道门口,找到自来水井,揭开井盖,一眼看到五六个阀门。“哪个才是自来水阀门?”小赵犯了嘀咕。正当小赵一筹莫展时,身后一个人说话了:“最里面的那个阀门是自来水阀门。”小赵回头一看,原来是住在一楼的邻居。关了阀门之后,邻居从家里拿来工具帮他换了阀门。邻居不计前嫌的行为,感动了小赵。当天晚上,小赵第一次到邻居家,为自己以前的过错道歉,两人握手言和。现在,小赵跟邻居常来常往,还成了好朋友。
邻里发生矛盾,即便自己有理,也不能得理不让人。如果邻居家的有些做法确实影响到了自家利益,也不应该怒火中烧、指桑骂槐、没完没了。而要心平气和地给邻居讲清自己的意见,听听对方的想法,给邻居考虑和改正的时间。切不可自持有理,就逼人太甚,以致矛盾激化,有理变成了无理。
比如下面这几个年轻人的做法,就是非常不可取的。
几个人年轻人合租了一套房子。他们都养成了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的习惯,每天过了午夜12点,流行音乐还在轰轰直响。楼下的邻居患有神经衰弱,每天被这些音乐搞得头痛欲裂。提了几次意见,音乐倒是小了,可是那几个人穿着硬底鞋一趟趟在屋里走动直到凌晨才消停下来,邻居每天都为此苦恼不已。
像这几位年轻人,如果确实不愿意早睡,可以在家里穿上软底拖鞋,甚至铺上地板,尽量减少走动时发出的声音。
清代有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家人打算扩大府宅,便让邻居叶侍郎家让出三尺地面。叶家也不是好惹的,不买张家的账,张英的夫人就写信到京让张英出面干涉。张英对家人倚官欺人的做法很不满意,写了一首诗回答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夫人看信后,羞愧不已,忙命仆人后退了三尺筑墙。叶家受到了感动,也将院墙后退三尺。结果在张、叶两家之间让出一条方便乡邻的六尺小巷。于是就有市井歌谣云:“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六尺巷”能成为口碑,正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对邻里之间礼让行为的重视。
邻里之间要相互理解,懂得宽容已日益提上进程。对于今天的我们,大多生活于钢筋水泥之间,与邻里关系越来越淡薄,那么,能够以“六尺巷”为范相处邻里,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锦囊幸福
为了避免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伤害邻里感情,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考虑邻里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收音机、电视机、音响在太早太晚的时候都不能开得太响,楼下楼上的动作都要轻一点儿。
(第二节 帮助他人不求回报)
所以,不求回报地帮人才是真正地帮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要你抱着一颗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心态,终有一天你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支持。
佛说:如果真心帮助别人,不夹杂任何杂念,不怕将来没有回报,不对受施人存在任何轻视之心,这就是真的布施。
人一生当中做一次好事容易,但一辈子做好事就不容易了,而帮助他人不祈求回报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应该知道活着要对他人有些用处,才能够活得开心。同样,鲜花只有摆在合适的位置才能散发出最芬芳的香味,任何事物都只有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地方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
一位老太太患了绝症,她来到墓地,看望她英年早逝的儿子,为他献一束鲜花。
一位守墓人走过来对她说道:“鲜花放在那儿,没几天就干了,也没人闻,没人看,实在太可惜了!而孤儿院里的那些孩子,他们也很爱看花,爱闻花,那都是些活着的人啊。”
老太太听完,没有做声。过了几个月,老太太又来到墓地,面容焕发着光彩,她对守墓人说:“我把花都送到孤儿院去了,你说得很对,那些孩子见到花,非常高兴,我的病也因此好转了一些。医生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看来我帮助他人还有活着的意义。”
老太太帮助他人从而感受到了生活的愉悦,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为他人做好事、行方便的时候,总会顺便告诉对方自己对别人也很好,心里悄悄地盼望着对方对自己有所肯定。
我们要求自己完善和健全人格,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的人,因此我们也应经常做些好事,对别人施以仁爱。这样做能够体现善良的品质,并有利于肯定自我价值。
我们热心帮助他人的本质是好的,但要记住:我们只是为了通过自己善良的行为来为生活创造一些美好的风景,而不是为了让他人记住“我有恩于你”。事实上,你做好事的同时,也满足了你内心被需要之感,你仁爱的意义即在于此,因此做了好事,不要苛求回报。因为有时候我们悄悄地做了一些好事,会在心里感到自豪和愉快。其实这就够了。有什么比快乐来得重要呢?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总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点儿什么,特别是当我们为别人做了点儿什么的时候。比如:邻居之间“我上周帮他们家照顾了一上午孩子,这次总该他们帮我了吧”;或是住在同一间寝室的人常说“既然我打扫了洗手间,那么她就应该把厨房清理一下”。而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通常认为我们所付出的已经远远超过所得到的回报,心里会感觉不平衡。
如果你因帮助别人却得不到任何好处,而心理不平衡,根本原因是隐藏在你内心的互惠主义,它干扰了你内心的平静,它使你总是在想: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什么,我应当去索取什么。若行善事而有所图,也许好事会变成坏事。
有一位美国青年,曾经从深井中救出一个小女孩。这一英雄事迹,得到了女孩父母的深深感激与众人的钦佩。但不幸的是,从此以后,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希望人们知道他做过这样一件好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情,而他却耿耿于怀,他不能忍受人们将他忘记,最后因为实在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不得不选择了自杀。
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阿凡提》里面,阿凡提曾经说:人家对你做的好事,你要永远记住;你对人家做的好事,你要立即忘记。这位美国青年如果能领会到阿凡提的名言,这个悲剧应该就能避免了。
所以,不求回报地帮人才是真正地帮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要你抱着一颗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心态,终有一天你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支持。
锦囊幸福
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的人,才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硕果;刻意寻求机会,以帮助他人而牟利的人,定会大失所望。
(第三节 与人为善,凡事莫计较)
“世事让三分,天高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收。”宽厚待人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宽容大度、宽宏大量体现的是大家风范。
古往今来,与人为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备受推崇和褒奖。“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充分说明与人为善是君子之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与人为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做人的一种积极和有意义的行为。
首先,它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修养。一个人如果不能与人为善,则说明他连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都无法做到,这样还何谈其他呢?
其次,它显示着人们的心态。一个人的心态,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心态可以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种,健康的心态可以使人幸福、快乐、积极、进取,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可以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可以化解各种烦恼、不幸和困难,反之则只能与痛苦为伍。
再次,它展示了一个人的人格。健全的人格代表着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具有正常社会行为,而不健全或有障碍的人格则会导致一个人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不能有正常的心理生活,甚至会导致过激行为乃至犯罪。
最后,与人为善,可以消除隔阂,争取朋友,改善个人处境。与人为善可以避免受到伤害,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从而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就能形成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人和事业兴。事实也证明,如果在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一个社会中,与人为善蔚然成风,那么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就会融洽而和谐;反之,如果人们不是与人为善,而是损人利己、以邻为壑,那必然会纷争不断、内耗严重、离心离德,进而导致工作难有起色、事业难以发展。
从这个意义说,是否与人为善,事关大局,事关稳定,事关发展;坚持与人为善,利人、利己、利社会。与人为善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人为善,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与人为善,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尊重和信任,少一点轻蔑与猜忌;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少一点挑剔与苛求;多一点坦诚和关心,少一点掩饰与冷漠;多一份支持和帮助,少一点排斥与拆台。
与人为善,虽然有着种种不同的解释,但是“待人以宽”则是其最主要的含义。一个人能够尊重别人、谦虚谨慎固然重要,但是具有宽厚、包容之心的人,更得人缘。有些人待人尖酸刻薄,斤斤计较,如此想要获得人缘和别人的认同,实在难矣!
有一则故事说明了与人为善的作用:
甲走在路上,有人指着他脚上的鞋子,说:“你怎么把我的鞋子穿在了你的脚上,请你还我!”甲否认,二人争执,大吵不已。
乙走在路上,遇到有人指着他脚上的鞋子,说:“你怎么可以穿我的鞋子?请你还给我!”乙一听,便将鞋子脱下来给他。此人后来找到了自己的鞋子,知道错了,便将鞋子还给了乙。乙非常不以为然地说:“既然给了你,我就不要了。”
丙走在路上,有人指着他脚上的鞋子,说:“你穿错了我的鞋子!”丙微笑着将鞋子脱下来了给他。此人后来找到了自己的鞋子,便将错认的鞋子还给了丙,丙还是满脸微笑地把鞋子收了回来。
从甲、乙、丙三人的处事态度,就可以看出所谓待人以宽、待人不同的艺术了。
宽和地待人,自己也会心平气和、轻松愉快;反之,如果常常为了一点儿小事就耿耿于怀,甚至严厉地指责别人的不是,如此不但让人望而生畏,自己也会因为不得人缘而愁闷苦恼,真是伤人又伤己。
待人宽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待人要诚恳、友善,一时分歧不争论,无伤大体不计较,不要得理不饶人;待人要与人为善,善解人意,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这样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无论何时何事,再大的风浪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以自己原谅他人为处理问题的办法,以自己宽厚地对待事情为开阔心胸的良药,不为小事而气急败坏,不为小人而折损信心,不为小利而丧失良知,才能在生活中坦荡地做人。
一天,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突然开悟。他喜悦地走回住处,见到自己的茅屋正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了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着。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啊!夜凉了,你穿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他把衣服披在了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只好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行在明亮的月光下,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偷窃的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宽容的心胸原谅了他,禅师的宽容和原谅也终于换得了小偷的醒悟。
宽厚待人,实际上也就是宽厚待己。任何人都有缺点与不足,都需要他人对自己宽容。要想得到他人的宽容,就必须首先去宽容别人。宽厚待人不仅能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赢得他人的信任与爱戴,而且宽厚待人本身也是一种很深厚的涵养,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与升华。“世事让三分,天高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收。”宽厚待人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宽容大度、宽宏大量体现的是大家风范。“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显露的是小人之心。宽厚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境界与人格,对社会来说是文明与进步。
锦囊幸福
在生活中提倡“与人为善”,家庭和,事事顺;在单位提倡“与人为善”,人心和,事业兴。从现在开始,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你身边的每个人吧。与人为善,宽厚待人,你的生活才能处处和谐。
(第四节 凡事不强求,应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