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慈禧全传全3册
12526200000076

第76章 伟大的统治者慈禧太后(11)

其中,大征礼举办得尤为隆重。光绪帝送给桂祥家的彩礼,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在这些彩礼被搬上龙亭送至桂祥家之前,光绪帝会对其再一次进行检阅,接着,传旨太监将会向光绪帝宣读慈禧太后的懿旨,除了光绪帝,在场的所有人都会跪下听旨。彩礼包括200两黄金,一万两白银,一个金茶筒,两个银茶筒,两个银盆,一千匹绸缎,二十匹文马等,相当奢

注释:① W·H·威尔金森先生在1889年的《亚洲季刊》中对光绪帝大婚有着生动形象的描述。华。这些礼物装在74座龙亭里,由光绪皇帝任命的正副使前往桂祥家举行大征礼,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十分壮观。

在大征礼的第二天,光绪帝一大早就要到慈禧太后的寝宫向她请安以示尊敬,并聆听慈禧太后准许其大婚的懿旨。在慈禧太后来到正殿落座之前,光绪帝要向其叩首九次以谢其养育之恩。只有当慈禧太后离开正殿时,光绪帝才可坐上皇位接见王公大臣。

叶赫那拉·静芬进宫的日子定在2月25日,这是礼部精心挑选的黄道吉日。在这一天的子夜时分,迎亲队伍从桂祥家浩浩荡荡地回宫。因为天子之妻是不容世俗污眼玷污的,所以,沿路居民是不能观看皇帝迎亲的。皇后的凤舆由十六名壮汉抬着,紧随其后的是由各亲王组成的马队,在到达紫禁城后,传旨太监会大声宣布:“皇后驾到!”接着,早已准备就绪的皇家乐队开始奏乐,乐曲为古代宫廷乐器“中和韶乐”,乐器有金编钟、编磬、铙钹、锣、鼓、箫和笛子等,婚礼就在这样一片喜庆声中开始了。到达正殿后,凤舆停下来,接着,随从撤走,太监继续为皇后领路。在皇后到达目的地后,传旨太监大声宣布:“吉时已到,送入洞房!”光绪帝在一个随从的陪同下,走入房中,换上龙袍。准皇后的盖头被掀起,这时,皇帝和皇后才算见面。他们进入洞房之后,是合卺礼,随从们会将酒从金壶中倒入宝石杯,新娘新郎各喝一杯,象征着婚姻美满,白头偕老。

成婚之后就意味着光绪帝已经真正成年,这表明他已经有能力独立管理朝中事务。1889年3月4日,朝廷再次为光绪帝举行亲政大典,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归政。

此时的慈禧54岁,归政后,她驻跸颐和园。颐和园是光绪帝亲政后,为了让慈禧太后颐养天年而修复的。为了让慈禧太后在此能够有舒适的生活,光绪帝精心策划了很长时间。由于之前西方列强的入侵,颐和园惨遭大火烧毁,因此在慈禧太后的要求下,停修了一段时间。慈禧认为这把火是老天对她的警告,为此,她将要为了大清戒掉奢侈淫逸的生活,以此来取得老天的谅解。

在光绪帝下旨要为慈禧太后修“颐养之所”后,慈禧太后对此巧妙地进行了回应,她说:“光绪帝业已成年,修颐和园是他给予我的最高的崇敬,这样孝顺的心性使得他能够热爱子民并且尽心于国事。”接着,慈禧太后便入住到以万寿山为基址而建起的颐和园之中。

万寿山距北京城有大约十二英里,是鞑靼人进入北京城的必经之地,万寿山与京城间铺设有一条皇家专用的青石板路面,这条路比大清其他公路要好得多,在路两旁,有漂亮的景致,在不同的季节里还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小麦和玉米。在万寿山周围还有很多建筑,其中包括1860年西方列强烧毁的圆明园。

颐和园(也就是后来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有着大规模起伏的丘陵,在这些丘陵上,零星地散布着一些寺庙和楼阁。在颐和园中,慈禧太后修生养性,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其中栽植花草是她最喜欢做的事情,虽然我们不知道在她的晚年生活中这些花花草草对她的吸引力有多大,但从她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猜测到栽植花草是她最喜欢做的事情。

在颐和园中,还有一个大湖——昆明湖,一座白色大理石做成的十七孔桥横跨昆明湖两岸,将东岸与南湖岛相连接,南湖岛环岛用巨石砌成泊岸,青白石雕栏来围护,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在昆明湖长堤上,还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玉带桥,俗称驼峰桥。慈禧太后喜欢站在玉带桥的最高处俯视昆明湖,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还喜欢在昆明湖的碧波中游船。

后来,慈禧太后还在湖中放置了一台机动游艇以供游玩,此前,慈禧太后在湖中游船都是使用皇家专用的驳船,它必须靠人力划桨才能前进,在驳船后面,还跟着一条由太监管理的载满货物的船,上面装满了沏茶工具以及慈禧太后游船时需要的各种物品。

在颐和园的生活中,园艺和游船是慈禧太后主要的两大娱乐活动。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还有其他活动消遣。慈禧太后对建筑颇感兴趣,这一爱好跟拿破仑之妻约瑟芬有着相似之处。在万寿山周围,她不仅热衷于建造新的建筑,还乐此不疲地对旧建筑进行修复。她甚至尝试着修复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时毁坏的建筑。但是外国评论家却说她对于建筑的鉴赏是非常没有品位的,在她指导下所修复的建筑毫无美感可言。大清民众对她劳民伤财的新建与修复活动也深感厌恶。

慈禧太后爱好广泛,除了文艺、园艺、戏曲,她还喜欢看木偶剧。据说慈禧太后经常光顾剧院,而且不管她去哪里,都会有一班剧团与她同行。慈禧太后的反对者认为,她如此沉迷于享乐,使得她在大清的名望大打折扣。

那些指责慈禧太后的人说她挥霍无度,纵容某些宦官。慈禧太后在与慈安太后联合摄政之初,严厉处理了一些宦官,但她在处理宦官时犯了一个错误,她让一些宦官手里拥有了过多的权力,因此招来了许多恶意诽谤。

美国画师凯瑟琳·卡尔小姐接触过许多手握大权的宦官,她对他们评价极高,甚至还在他们之间发现了一些“有才识的文人”。但太监总管李莲英(凯瑟琳·卡尔小姐把他描述为一个又高又瘦、举止优雅、文质彬彬、有着悦耳动听的嗓音且能力出众的人)的贪婪与权力的滥用却遭到中国人民极端憎恶,慈禧太后却无视那些反对的声音,继续对李莲英予以重用。有人认为,李莲英入宫可能只是一个幌子,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慈禧太后的情人。这一猜测并无根据。

慈禧太后给予“皮硝李”——李莲英如此厚爱并没有如此复杂的原因,从“皮硝李”这一称呼中我们可以得知,李莲英是鞋匠之子,他在入宫之前,不可能与慈禧太后有什么瓜葛。

在没有沙尘暴的日子里,从万寿山向下俯瞰,慈禧太后可以清楚地看到紫禁城中黄色的琉璃瓦。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女人,她还能清楚地看到琉璃瓦下人们的所思所想。在归政后的九年中,慈禧太后没有任何想要回归朝政的表现,对于她一手扶植的光绪帝发起的令人震惊的革命也表现得十分从容。没想到的是,她有一天会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然后在一场貌似无声无息的斗争后,她在紫禁城中又重新竖立起自己的权威。

在这里必须补充的是,在宣布归政,开始在颐和园颐养天年之后,大约有八年的时间,慈禧太后一直将玉玺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其实慈禧太后归政后并未闲着,她命人将朝中各种公文送至颐和园进行审阅,甚至还要监视光绪帝的行踪。

§§§第11章慈禧的六十大寿

1875年2月25日,光绪帝登基。这一天是西方人热切期盼的,因为同治帝去世后,在北京接见外国使臣的问题就被搁置了。如今这一问题又可以提上日程了。

慈禧太后和她的心腹们面对如此问题,总是一拖再拖。在光绪帝登基大典被延后之后,对于继续拖延对外国使臣进驻北京这一问题的商议便顺理成章了。光绪帝登基之后,总理衙门对这一问题仍然回避,并绞尽脑汁想要继续拖延下去。

在1890年年底,光绪帝发布了一道圣旨,圣旨中称,他将在农历新年接受各国使臣的觐见,从此以后,在每一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接受各国使臣的觐见。在看到这道圣旨之后,西方人满心欢喜,因为从这道圣旨的措辞之中,西方人可以感觉到光绪帝的友善。此次接受觐见的地点依然是紫光阁,而非紫禁城。1891年3月5日,光绪帝接受外国使臣觐见之后,总理衙门却收到外国使臣的不断抱怨,他们要求今后在紫禁城内觐见皇帝。当然,清政府采取了贯用的拖延战术。最后,清政府还是做出了让步。1894年11月,在马嘎尔尼觐见乾隆帝101年之后,光绪帝终于允许外国使臣在紫禁城的一个宫殿中接受觐见。

1891年1月1日,在光绪帝接受外国使臣觐见之前,光绪帝生父醇亲王逝世。虽然有大姨姐慈禧太后为靠山,但醇亲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时间并不长。在他的儿子光绪帝继承皇位之后,保守派的官员们曾希望他能够就此退出政坛。因为尽管光绪帝还年幼,但如果醇亲王仍在朝中任职,也是违背祖制的。

醇亲王从未想过要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退出政坛,他宁愿违背祖制,低自己儿子一等,为他效力,也不愿意孑然一身,过平淡的日子。在他不断的努力之下,他最终还是如愿以偿了。然而,在1889年之后,两宫太后默许他在朝中任职之前,醇亲王在朝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影响力仍有待商榷。关于醇亲王和光绪帝的关系,坊间有许多谣言。

在醇亲王去世之后,他的兄弟恭亲王再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而且似乎还倍受光绪帝器重。此时的光绪帝翅膀已经长硬,正准备张开翅膀到蓝天中自由翱翔。

1890年12月,光绪帝得以以自己的名义发布诏书。他6月份发布的一道诏书尤其受外国人欢迎。他在诏书中指出,现存中外条约中有关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地方官员保护传教士的条款,在后来已经被各种诏令禁止。他还说:“西方宗教信条教导的真善美是值得推崇的。对于大清子民而言,即使成为了西方宗教的信徒,也不能够抹煞他们大清子民的身份,他们仍有服从当地政府管理的义务。”

这道诏书是针对1883年遍布全国的一系列反洋人的攻击活动发布的反洋人活动在长江流域尤甚。1891年5月份和6月份在芜湖和武穴爆发的暴乱则意味反洋人活动达到高潮。武穴暴乱后来演变成一起恶性事件,英国的一名传教士和一名海关官员被残忍地杀害。

中国民众反洋人的缘由基本上有以下几种:绑架儿童,企图用他们的身体入药;违背中国传统礼教(反对祖先宗拜)等。其中一些暴乱是由地方政府撺掇起的,还有一些暴乱的起因仍有待商榷。地方政府反洋人是因为他们对满洲官员与外国人签订的《天津条约》极为不满。其中,允许外国人进入内地旅行和居住,极大的破坏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再加上外国人对港口的控制不断加强,以及现代陆军、海军的建设,都使中国传统习俗受到挑战。

此外,朝中的反对派还聚集力量反对支持西方的开明、进步的光绪帝,他们甚至还积极煽动原来一直对外国人有负面情绪的官员。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整个大清反洋人的氛围日益浓烈。中国古语“风行草偃”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情景。

从1883年开始的反洋人活动中,关于“朝廷是否煽动反洋人暴乱”一直是中外争论的焦点。如果这些暴乱都是朝廷煽动的,那么目的一定是为了树立朝廷或领导者的权威,这样的话讨论“朝廷是否煽动反洋人暴乱”便没有必要了。那些认为慈禧太后在她的政治生涯中对洋人一直持反对态度的人也许会联想到她在广东、山东、四川、长江流域支持打击外国传教士、商人以及旅行者的场景,与此同时为了掩盖其真实目的,她还委派一名自由、开明的人士为她说话。

但事实却与一个理论相悖。当慈禧太后开始进行反对外国人的暴力活动时,她实际上已经站到端王、董福祥、毓贤一边,使得朝中进步和保守两派势力原本平衡的状态被打破。除了这一段短暂的混乱时间,在二十世纪到来之时,慈禧太后仍是爱国人士愤恨的对象。但无论如何,她卓越的治国能力使中国在面对其他国家侵略时能够奋勇抵抗,但与此同时她也让国家过早地陷入困境中难以自拔。

如果一些反洋人的活动是在朝中那些开明、进步的大臣鼓励下积极进行的,那么那些狂妄自大的皇室成员、守旧的满族旗人、心胸狭隘的文人会更希望搅乱他们的计划,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相信,在光绪帝登基之初、慈禧太后独揽大权进行摄政之时,中国各地爆发的大多数暴乱活动是在朝廷的煽动下进行的了。

地方政府对外国人抱怨连连,他们不仅导致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还增加政府的工作量,因此,地方政府也十分想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些入侵者。同时,除清军以外,一些好事之徒也不断劝诱地方政府参与到反洋人活动中来。他们经常在外国传道会大楼、外国领事和其他外国人的住宅周边游荡,如果遇到外国人抵抗,他们会对其进行恐吓甚至将他们置于死地。破坏教堂、纵火、暴力袭击、谋杀等事也时有发生,接着清政府不得不赔款、道歉,然后将相关官员革职,大清人民对这些“洋鬼子”的恨意油然而生。

大致的情况便是如此。1891年6月,在光绪帝发布各地停止反洋人活动的诏书之后,反洋人活动迎来了最严重的危机。此份诏告中我们能够看到光绪帝的真诚,但不幸的是,人们却不一定百分之百去遵从。就如中国古语所言:“山高皇帝远” 。光绪帝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无可奈何。经过一段短暂的平静后,1895年偏远西部地区的四川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暴力冲突。同时,东南部地区的福建也爆发了一场更为严重的暴乱。这两场暴乱主要针对的是外国传教士。因为在1894年秋天的时候,日本军队入侵中国,举国上下对此行为表示愤怒,最后这些愤怒被发泄到所有外国传教士身上。

在1894年还发生了几件重要大事。首先是中日战争爆发,其次是在北京接见外国使臣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最后便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与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和在北京接见外国使臣相比,中日战争更引人注目,因为它对中国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1894年11月12日,光绪帝在文华殿接见各国驻京使臣,当时,外国公使们告知总理衙门他们有一些关于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贺信想要呈交给光绪帝。因此清政府不得不接受外国使臣的请求。光绪帝因此在紫禁城内接受了他们的觐见,觐见的地点定在文华殿。

文华殿意为“文学百花齐放之殿”,是皇上用来举行经筵典礼的地方。在经筵典礼举行之日,皇上会在此撰写御论,向文臣阐述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此前,文华殿从未用来接待过外国使臣。在紫禁城中,它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宫殿,其地位仅次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