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慈禧全传全3册
12526200000033

第33章 太后治下的中国(33)

尽管太后责备李鸿章称其要为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最后的惨局负责,但当皇帝草率行事,要革去李鸿章直隶总督一职时,又不赞同。《辛丑条约》签订后,她特别赞赏了李鸿章的忠心耿耿,说道:“李鸿章乃最先劝谏剿灭拳匪第一人,彼除在军机处供职建功外,又为保护各国使馆最得力之人。”

在开封,太后欣赏了几场为其祝寿的戏后,动身继续向京城进发。临走前夜,满族官员文悌?劝谏太后不要回京,称洋人奸险,太后若回京,洋人必会将太后圣体捉捕,以哗众取宠。太后很生气,狠狠地将其斥责了一番。

过黄河时,天气晴朗,太后以忏悔和感恩之心在此祭拜河神。当地官员建造了一个豪华宏伟的龙舟,太后和诸位女眷乘舟过河。从这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沿途朝廷队伍经过时,恰好观看者行列中有外国人,太后总会给与他们特别的关照,以礼相待。在回到京城之前,她下发了一道圣谕,要求若是有洋人观看其回京仪仗,不要阻拦。尽管如此,按照往注释:① 文悌1898年曾经担任御史大臣,但是在维新变法时期,由于守旧顽固,被光绪皇帝革职。戊戌变法后,慈禧对他官复原职。常惯例,使馆区还是下了通知,禁止去街上参观皇族仪仗经过的盛况。所有这一切均表明,太后现在急于通过各种手段与西方国家重新修好,我们需要记住的是,这种故意与洋人修好的政策只是慈禧太后想要重新掌权实行其未来政策的一个部分。

在进入直隶省时,太后下发一谕旨,措辞热情洋溢,甚是友好,称待回到紫禁城,即立刻接见各国使臣,而且要在神圣庄严的正殿接见他们。那些读了这道谕旨的中国人,不知道《辛丑条约》要求太后必须接见这些蛮夷之人,太后如此只是中国政府在条约中的让步屈从,便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皇族自然流露的怀柔与好意。还是在这道圣谕中,太后提出想亲自接见外国公使的夫人们,称之前曾经与她们相处甚是亲密,很珍惜之前的美好回忆。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一个计谋的形成和实现,根据经典模式,精心构思,并逐渐形成,“用以与强大的蛮夷之人打交道”。

1902年1月6日中午,皇族队伍乘坐火车专列,到达北京南边城墙附近的临时火车站,与马家堡的终点站相邻。这里,为了迎接皇帝和太后驾临,特意建造了凉棚,内部装饰极为华丽,中间有金漆的宝座,景泰蓝特制祭祀器皿,还有许多价值连城的珍贵瓷器。京城中数百位高官在此等候,还特别留了一块地方给外国人。老佛爷乘坐的专列渐行渐近,即将进站时,人们便看到了老佛爷热情洋溢的脸庞,她正透过那节车厢的窗户向外张望。

和她一起的有年轻的皇后和大格格,李莲英也在其身旁侍奉。官员们看到太后到了,全部跪下,内务府大臣继禄,对着洋人大呼“请脱帽”(其实,他们已经脱下了帽子)。

第一个从火车上下来的是总管太监李莲英,下来后径直前去清点此行所带的贡银和贡品,这些贡品一路上从西安带来,全程受到慈禧太后的亲自看管。紧随李莲英下来的是皇帝,看起来极为紧张,看到太后对自己示意,赶忙钻进轿子中,匆忙离去,没有和那些等候的大臣说上一句话或是给他们任何的致意。皇帝离开后,太后从车中出来,站在车厢尾部的月台上,说道:“看来,不少洋人也来了啊。”她按照中国女子的礼节向这些洋人致意,微微垂首,交叉的双手微微上抬。

庆亲王接着上前请安,和他一起的还有王文韶(此人接替已逝李鸿章担任全权议和大臣)。他们二人请太后上轿,太后说道:“不急。”她站在那里,人人皆目所能及。太后站了大概五分钟,还不时与旁人兴奋地交谈,看起来精神矍铄,较其真实年纪年轻不少。接着太监总管李莲英走上前来,递给她了一份行李与财物清单,太后拿着那份清单认真查看后又面露满意,将清单递了回去。

之后,应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请求,洋人铁路总管和工程师获准上前觐见。太后对沿途的安排甚是满意,大加赞赏。之后,太后上了一乘较皇帝那乘更大也更华丽的轿子,回到皇宫。她的轿旁,有心腹太监随行。看到沿途有趣的东西,这位心腹太监定唤太后观看。无论何时看到洋人,他都会禀告太后。有人声称清楚地听到他当时如是说:“ 老佛爷,看看那个洋鬼子。”太后每每此时总会友好地微笑点头。

穿过正阳门,她的轿子直入太庙,那里供奉着满族大清的守护神。一大批洋人站在城墙上等待,从城墙上俯视院内。他们看到太后下了轿子,在神像前跪下上香,旁边有几位僧道咏诵着经文。起身后,太后望向那些洋人,微笑颔首,之后上轿,入了紫禁城。下午两点回到宁寿宫后,太后立即命令太监将逃亡前埋藏在宫中地下的珍宝挖出。看到这些珍宝原封未动,太后欣喜之情无以言表。

接下来,一方面为了与洋人搞好关系,一方面为了获得举国百姓的舆论支持,她下谕赐予珍妃殊荣。之前我们已经说过,珍妃在两宫逃离京城那日凌晨,在太后的命令下,被推入井中而死。

这份诏书中,太后称赞其德行忠烈,勇气可嘉,称其不能随扈而行,又不愿看到圣祖宗庙受到外国人凌辱毁掉,乃自尽而死。她的行为忠义可嘉,遂太后赐予其封号,并将其升位一级。这份谕旨可以说完成了抚慰逝者之灵的要求。中国人认为,人虽然死了,但是她的魂灵依然活于阴司之中,仍然存在,且依然有阶级之分。

很多洋人看完了太后的迎接仪式后,依然留在火车站,观看行李卸载的过程,场面极为有趣。首先取下来的是几乘黄色的轿子,供皇后和大格格乘坐,还有四乘绿色黄边的轿子供嫔妃乘坐,其余女眷则乘坐后面随着的官车,两人一辆。总共有九十人,安排官轿时,嘈杂声震天,场面混乱不堪。她们这一行人离开后,太监与诸位官员开始整理太后此次随行携带的行李,堆积如山,其中有烹饪用的器皿,有日常所用物件。这些东西统一,由军机处监管转移,每一箱贡品上都标记着进贡省份的名字。荣禄日夜操劳,身体看上去非常虚弱,在两位健硕的仕从的挽扶下坐进轿子。

从正定府到保定府,后到达北京,这是朝廷的一次乘坐火车出行,下面这篇文章描写了此次行程,原刊登在1902年三月份的《泰晤士报》上,现经其编辑允许,在此再次印出。这篇报道向我们展示了太后性格中有趣的一面,她对使用自己的财物非常节俭。上至国家要事朝廷庆典礼仪,下到交通、国内经济细节,她都事必躬亲,这展示了她不同寻常的旺盛精力,她的这种特点与拿破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份报道内容如下:

十二月三十一号一早,两宫到达正定府,由一个大型马队护送,随从官员及太监数量极多。行李由车载着,据目击者称,车约有三千辆之多。太监数目在三百至四百之间,还有很多厨夫随从,数量相当。为这么多人提供住宿,几乎不可能。再加上,城内外上乘的客店,都被那些带着随从,从北方来迎接太后的官员所占。两宫在正定府休整三日,三日内,情形及其杂乱,非笔墨所能详述。每个屋内,各个角落都堆满了箱子行李,太监仆人坐而围之,忍受着亚洲北方特有的寒冷天气。到了一月一号,气温达到冰点华氏度两度以下,天气极冷,这些人苦不堪言,竟至垂泪。中下级官员无法找到栖身之处,不得已只能在车站附近的临时休息处凑合了数日,那里还窝着一批未经训练的兵队。次夜,皇族居住处的马厩起火,虽然立即扑灭,没有造成什么损失,情形本已经混乱不堪,这时无疑又是让人虚惊一场。当时缺乏管理和控制,没有出大事,实在是幸事。一月三日,有确切消息称两宫意欲启程前往保定府,这些饥寒交迫,各色混杂的人等,代表者亚洲天朝上国高贵和自豪的人们,听到如此消息,无不如释重负。

从黄河岸边到正定府的火车终点站,约有二百五十英里之远。队伍越来越大,此前一直是乘轿,乘骡,乘马,乘车舆而行,甚是壮观,据斯科特所记,其中很多的场景都能够让人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盛况。每一位满族亲王随从马夫从三十人到一百人不等,行走在北方冻裂的不平之路上,装载行李的货车,如川流不息, 呻吟轧轧于冬季短日之中。日落之后,军队执炬在前引路,在寒夜中前行,直到指定的休息之所。但是,太后、皇帝还有随从的总管太监以及宫中嫔妃所行之路,与之前所说不同,其路更为平缓,上面甚至还铺有闪亮的泥土。走在上面柔软且没有声响。每一块石头都被清掉,不仅如此,皇族队伍快到的时候,还有一群人拿着羽毛掸子清扫地面。且每隔十英里,都有一处设备齐全的休息地,那里准备了各式各样的饭菜。这条皇帝专用道路对以后的交通来说,毫无用途,然而,据一位当地承包商称,修建这道路每八码大概花费五十墨西哥元,相当于一英里需花费一千英镑。这路面上的泥土是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的。中国当时民不聊生,贫困肆虐,而皇族大臣却为这无用之路,奢侈浪费,这可以说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慈禧太后定于一月三日上午九点半钟从正定府出发。此时的太后已经六十七岁了,但是事无巨细,她都会躬身而行,绝不会听之任之,或者是让他人代行。她的权威就如同一条长臂,上到皇权下到仆从起居,皆能触及。尽管她的行为显示出了鲜明的女性特点,然而她的所为并不让人觉得琐碎混乱。

太后将专列出发的时间定在上午九点半钟,比利时的铁路官方和盛宣怀很早就做好了接待的准备。然而,慈禧太后这位飞扬跋扈的专制掌权人,七点钟现身车站。伴随她前来的还有皇后、诸位妃嫔和几位宫女。皇帝比太后先来一步,看到太后前来,众目睽睽之下,在月台上跪地相迎,极为恭顺。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慈禧太后在月台上,一面与文武官员会谈,一面监督行李的发送安排,丝毫不露疲惫之色。除了这些人,太后还特召见了比利时铁路官方代表杰多先生,与他交谈,甚是友好。太后对他提供的安排很是满意,称乐意换掉轿子,改乘装备豪华的火车。她向其阐明宫廷行李极为紧要,嘱咐他一定要悉心照料。

四辆货车开走以后,太后才放下心来。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太后并非是完全放下心来,行李到了保定府后,还须她亲自检查,并且行李不能先于太后到达北京。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妇女的一种普遍天性,不管是太后还是其他国家的女子皆相同。当然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内外诸臣的忠实诚恳度。

月台上的景致甚是有趣,众所周知,中国宫廷生活向来隐秘,百姓看不到宫中的一举一动。然而这次回京过程却大为不同。沿途以及车站都没有设置防护,往来人等可以随意行动,任人参观。

袁世凯手下兵士,大约有一千人,担当太后此次回京的护卫队,他们伴随在皇族队伍左右。太后召见大臣时,随从皆退下,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示尊卑有别,让人产生敬畏之感。到过总督府拜见总督大人或是曾经前往抚州府拜访的洋人,皆认为中国缺乏民主,然而,如今这样的场面让洋人看到了中国民主的一面,这样的景象对他们来说尤为新奇。

观者中那些本地人看到这些宫廷妃嫔、太监,就像看到了那些洋人铁路官员一样觉得新奇无比。瑾妃,长相俏丽,活泼神气,吸引了众多观者的注意。她装束华丽,脸上胭脂甚浓,她对有关列车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对中国未来铁路事业的发展兴趣浓厚。她在火车间往来复去,与宫眷们谈着天,声音清脆。宫中所有嫔妃皆佩戴许多首饰珠宝,皇后所佩戴尤为名贵华丽。她们皆吸雪茄,代替了之前的旱烟。这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吉兆。太后召见大臣时,有时持续一刻余钟,皇帝紧立于太后身旁,默不作声,无精打采。偶尔发言,所言皆极为睿智。皇后相貌姣好,然而,在欧洲人看来,其胭脂装扮过浓,反而遮住了自然之美。皇后也是一副忧郁、无精打采的样子,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皇帝、皇后和太后三人所穿丝绸面料颜色极为素雅。

这趟专列,载着中国统治者,于上午九点半钟出发,开向京城。这趟专列包括一个车头,二十一节车厢。这些车厢包括:九节货运车厢,所有的仆从,还有皇轿,马车、骡子;一节警卫车厢,为铁路办事人员所用;两节上等车厢,坐着王公贵族;一节皇帝御用车厢;一节上等车厢,供随同高官如:荣禄、袁世凯、宋庆、鹿传霖、山西督抚岑春煊等乘坐;一节为太后专用车厢;皇后与诸位妃嫔专用车厢几节;两节二等车厢,由随从太监乘坐;一节上等车厢,由总管太监李莲英所享;最后一节是杰多先生的服务车厢。

在铁路局总理盛宣怀的指示下,置办这趟列车的花费开支可谓巨大。太后、皇帝和皇后的车厢内装扮华丽,里面摆放着贵重的古玩,车内部由黄缎装饰,各有宝座、睡榻和单独的会客室。各妃嫔的车厢窗户上都装有厚重的窗帘,然而她们在沿途中更愿意透过窗户眺望周围景色,这些窗帘也便无多大用处。途中,太后的车厢成为女眷聚会之地,大部分时间,太后都在与皇帝、大太监李莲英交谈。

太后的性情仪表,堪称人主必备之德行。然而,她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便是极为迷信。在这个时候,京中的钦天监大臣不得一刻清闲。他们上奏太后称正月七日下午两点钟为太后回京之吉时。因此,太后嘱咐杰多先生做足准备,定要在这个时间到达永定门,并称此事极为紧要,又特嘱咐多次。杰多先生提出,若想要准时赶到京城,就必须于早上七点从保定府出发,然而,太后心意已决,遂决定七点动身。早上六点,慈禧太后便到达了车站。此时,天寒地冻,风沙飞扬,东方还未发白,只好由士兵手执火炬、灯笼为轿夫引路。阅读此细节描绘,闭目思之,仿佛历历在目。

慈禧太后再一次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行李的问题上,最后那一辆货车,装满了南方各省的贡品贡银,在专列开车前二十分钟才离开。太后对自己财物的亲自监管,令车务人员们行事不得不小心谨慎。

在保定府发生了一件小事,可以让我们了解太后的一些性格。上面提到的高官所乘坐的上等车厢位于皇帝和太后的御用车厢之间,他们觉得空间过于拥挤,很不舒适,遂与铁路办事人员商议,加挂了一节上等车厢。太后发现后,质问未经自己的允许,为何要加挂车厢,诸人回答未得太后允许,加挂的车厢立即被撤下。袁世凯和他的同僚无奈,极不情愿地返回了之前拥挤的车厢。离开车站,列车开动之前。太后又亲自到车厢中询问他们是否安适,并称自己对所有的安排都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