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许多年过去了,“差不多”心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依然普遍存在。以至于企业中“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市场调查,差不多就行了;产品检查,差不多就行了;八点半上班迟点到,差不多就行了;质量差点、工作慢点、时间晚、下班早,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认真负责,无过就行,差不多就可以。结果是工作不出成绩,产品送到客户手上,不是退货,就是索赔,使企业失去客户,丢掉市场。正是因为有这种“差不多”心态,才漏洞百出。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十五年前,全国小麦价格开始上涨,一家私营面粉厂的业务员来到小麦产区采购小麦。这时产区的一些粮库大都是待价而沽,不想卖粮食,经不起业务员的纠缠,粮库的负责人说:“粮食有的是,卖给你也行,一吨1000元,你要不要?”这位业务员拿不定注意,他不知道自己出来这半个多月全国的小麦涨到什么价钱了,于是给公司老板发电报问:“一万吨小麦,每吨1000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
老板看到电报后生气地对秘书说:“真是乱弹琴,哪有这么高的价格,现在最高的价格也不到900元,给他发电报,就说价格太高!”秘书赶紧跑到邮局发了个电报:“不太高”。
没几天,业务员带着签订的购销合同回来了,老板莫名其妙,追查原因才知道,秘书发电报时,“不”字的后面少了个句号。如果履行合同势必给公司带来100多万的经济损失,后来经过多次协商赔偿了对方15万元才算了事。当然这位秘书不久就被辞退了,而他在当地再也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远走他方。
“不太高”和“不。太高”就是差了一个小小的句号,意思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位“差不多先生”也只好背井离乡了。
在企业里,“差不多”的行为却是必须杜绝的,因为每个员工都是企业这台大机器的一个零件,如果每个人都是“差不多”,不仅会导致这台大机器运转不灵,甚至还会因粗心大意造成机器爆炸的事故。
有一家企业引进了德国设备,德国工程师在设备安装调试验收时,发现有一个螺丝歪了,但是它的紧固度没有问题。我们的工程师却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六角螺丝的紧固度不可能都一丝不差,差不多就行了。德国工程师却坚持说:“不,这完全可以做到。六角螺丝歪了,是因为在拧这个螺丝的时候,没有按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后来的调查发现了是我们安装工人的问题。按照技术操作标准要求,上这些大螺丝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人固定扳手,另一个人拧螺丝。可是我们的操作却是一个人上螺丝,另一个人休息。
不少普通员工面对工作总是将“差不多就可以”挂在嘴边,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工作自然会出一些漏子,而当问题出现后,又总是给自己找借口:“不就是网络线没接好吗,又影响不了大局!”“不就是今天上班以至了十五分钟么,下次注意点就行了。”“不就是写报告写错了几个数据么,下不为例就是了。”如此等等。
这种“差不多”心态要不得。每个普通员工都要努力改变这种不负责任的心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告诉自己:“决不能‘差不多’就可以,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害处?”只有如此,才能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工作失误,成为优秀的员工。
把心思放在工作上
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员工在工作的时候眼睛总是盯着“上面”,心思不是放在工作上,而是放在老板身上,当然他们不是想着为老板为公司做好工作,而是看老板在不在,老板在时一个样,老板不在时又一个样,只做表面文章。这种人往往心存歪念,当着老板的面就拼命干,老板不在时就不干;老板在场时总是规规矩矩,老板不在时就为所欲为。
老板到外地去了,一去就是两个多星期。于是,办公室发生了细微变化,老板走后所有的人似乎都松了一口气。似乎大多数人都为自己找到了“不用着急”的理由。第一天有人开始到处走动,有人开始不时地聊天,过了几天,迟到早退很自然,喝茶喝咖啡的时间比工作时间都多。又过了几天,办公室里开始出现一些混乱,因为工作毕竟需要集体合作,没有了老板的督促,没有了统一的进度,工作进度变得十分的缓慢。渐渐地,有人叹息要是老板在就好了……
如果大家都把心思一味放在老板身上,认为干活仅仅是为了混一天算一天,没有对工作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趁着老板不在的时候偷懒、混日子,这样的员工在公司就无一点价值,在竞争中很快就会被淘汰掉。
邓友方是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的员工,同事都说他聪明。只要老板在,邓友方工作总是非常卖力,干完自己的工作,还帮着别人做一些事情。看到邓友方表现得这么好,老板很高兴,并打算提拔他。可是,只要老板不在,邓友方就觉得应该松口气,放松放松。邓友方觉得只要让老板看到自己努力工作就行,老板不在时,上网聊聊天,看看与工作无关的报纸或杂志,或和同事乱侃一通都无所谓。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他的表现终于让老板知道了。有一天,老板刚出去就杀了个回马枪,当时邓友方正上网聊天,让老板逮了个正着。等待邓友方的将是什么?大家可想而知。
像邓友方这类的人对待工作大多是抱有这样的想法:公司属于老板,自己只是一个打工的,没必要拼死拼活,那么卖力苦干。他们用一种对付的心理去工作,当着老板的面,工作积极,忠心耿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员工;可是一旦老板不在,他们便会表现出懈怠、懒惰、自私甚至有些丑恶的一面。
老板不在的时候,有的人认为这是为所欲为的时候;有的人把它看做是考验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度、衡量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心的时候。应该讲,在以制度管人、以考核制约人的今天,老板不在并不意味着失去了对公司、对员工的管理和控制。
海尔集团为了发展整体卫浴设施的生产,派魏小娥前日本,学习掌握世界先进的整体卫生间生产技术。在学习期间,魏小娥注意到,日本人试模期废品率一般都在30%~60%,设备调试正常后,废品率为2%。“为什么不把合格率提高到100%?”魏小娥问日本的技术人员。“100%?你觉得可能吗?”日本人反问。
从对话中,魏小娥意识到,不是日本人能力不行,而是思想上的桎梏使他们停滞于2%。魏小娥拼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间,3周后,她带着先进的技术知识和赶超日本人的信念回到了海尔。
半年之后,日本模具专家宫川先生来华访问见到了“徒弟”魏小娥,她此时已是卫浴分厂的厂长。面对着一尘不染的生产现场、操作熟悉的员工和100%合格的产品,他惊呆了,反过来向徒弟请教问题。“有几个问题曾经使我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解决,但最终没有成功。日本卫浴产品的现场脏乱不堪,我们一直想做得更好一些,只是难度太大了。你们是怎么做到现场清洁的?100%的合格率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对我们来说,2%的废品率、5%的不良品率天经地义,你们又是怎样提高产品合格率的呢?”
“用心。”魏小娥简单的回答又让宫川先生大吃一惊。
原来,魏小娥从日本学习归国之后,便开始重点抓卫浴分厂的模具质量工作。魏小娥在实践中把2%放大成100%去认识。比如她发现,有的产品成型后有不易察觉的黑点,就马上召集员工商量对策。有的员工说:“这个黑点不仔细看根本看不见,再说,经过修补后完全可以修掉……”她说:“这些有黑点的产品万一流向市场,就会影响海尔的美誉度,用户能拿着放大镜、听诊器去买冰箱,也会拿着这些东西来买卫浴设施。所以,既是‘白璧’就不能有‘微瑕’,产生这个小黑点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现场不能做到一尘不染。”
不管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魏小娥紧绷的质量之弦从来没有放松过。有一次在试模的前一天,魏小娥在原料中发现了一根头发,这无疑是操作工在工作中无意间掉进去的。一根头发丝就是废品的定时炸弹,万一混进原料中就会出现废品。魏小娥马上给操作工统一制作了白衣和白帽,而且要求大家统一剪短发。
在魏小娥的努力下,2%的责任得到了100%的落实,2%的可能被一一杜绝。终于,100%这个被日本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产品合格率,魏小娥做到了。
在工作中,如果员工们都能够像魏小娥这样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而不是老板身上,也一定能成为第二个“魏小娥”。只要用心去做,你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要自觉做到老板在与不在一个样,关键要解决的还是工作态度问题,而良好的、积极的工作态度取决于对工作正确的认知。首先,公司是个人甚至家庭生活保障的来源,是人们衣食所需、精神所托的地方,是人们在社会单元里成长进步的细胞。其次,公司是人们每天工作、成长的地方,公司为人们提供了个人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是公司让我们得以成长,并因此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将来更美好的发展提供可能。所以,我们应意识到是在为自己而工作,并且,工作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不是薪水和升迁,而是通过工作的耳濡目染获得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这将是工作给予我们最有价值的报酬。
不管老板在不在场,作为一个合格的员工,都应该勤勤恳恳地把工作做好。要知道,工作不是做给领导或老板看的,而是给自己做的,不管老板在不在场,都必须做好。
一个优秀的员工会做到老板在与不在一个样,甚至会在老板不在的时候,工作更负责任,更加勤奋,更加努力,这样有高度自觉性的员工,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使自己的人生永远充满灿烂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