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这年头一定要会点博弈学
12481100000039

第39章 谈判博弈争利益(1)

谈判是一种像跳舞一样的艺术,参与谈判的谈判者应该尽量缩短谈判的过程,尽快达成一项协议,以便减少耗费的成本,从而避免损失,维护各自的最大利益。

保护自己讨价还价的能力,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在生活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你是买家,你的优势策略就是等验完商品再付款;如果你是卖家,就应该争取对方先支付部分货款再交货。

讨价还价蕴藏大智慧

上面我们说道,在谈判中为了维护博弈双方各自的利益,必然会出现讨价还价的局面。例如,我们到菜市场买菜,就是最简单的谈判博弈,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讨价还价的作用。大家请看这段熟悉的对话:

“苹果怎么卖?”

“10块一斤。”

“10块钱一斤太贵了,您再便宜点吧。5块吧!”

“抢钱啊。现在的水果都在涨价,您给9块吧。”

“还是太贵了。6块吧。”

“最低8块5,您总不能让我赔钱吧。”

“7块钱,最多了。要不我就走了。”

“8块!成本价给您,当我不赚钱。”

“那行吧,你给来一斤。反正你肯定有赚头。”

价格就像钟摆一样,在双方的讨价还价中摆来摆去,最后定格在8块上。或许你会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卖8块,大家都省事。”事实上,8块是博弈的最终结果,而之前谁知道最佳成交价是多少呢。或许换个卖家和买家,同样的苹果,最终成交价是7元、9元、10元,等等。其实,无论最终的成交价是多少,形成成交,就说明这次博弈达到了双方满意的目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一方觉得不满意,就不会形成交易。你看到,促成博弈双方达成共识的,就是讨价还价的作用。

在商业谈判中,这种讨价还价的过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唇枪舌刽,都在等待最佳成交价格的出现。对于大的贸易来说,一次谈判更可能耗时几天甚至是几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博弈的双方所处的位置不同,讨价还价并不一定是公平进行的。在某些时候,你还可能碰到这样的局面,就是当你准备和对手进行讨价还价时,却发现对方根本不懂得或不愿意和你进行谈判,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位置决定了你是否有能力和对方博弈。对于这一点,两个经济学家的遭遇恰好提醒了我们。

一天深夜,有两个经济学家打车从机场到酒店。司机认出了名人,热情地说不用打表,会给他们最优惠的价格和正规发票。

两个经济学家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博弈问题:在不知道价格和这位司机的可疑动机的情况下什么是最佳的对策呢?经过复杂的心算,两个人得到了一致的答案,只要到了酒店,他们的还价地位就非常的高,而且深夜了出租车很难叫。于是,出租车拉着他们到了酒店。

司机依然热情,说:“只收你们100元,零头去了”。于是两个经济学家试图还价到90,谁知道司机气坏了,把车门反锁,直接拉着他们回到了机场,生气地嚷嚷“90块只能到半路,不信我就算了”,就把他们扔在了原来的地方。

两人瞠目结舌,又等了将近半个小时,才打到一辆车,两个人没等司机说话就坚持要打表,一路到了酒店,出租车的价目表正好停在了90上。

之后,两个著名经济学家得到的结论是:“应该先下车再还价。”

经济学家固然聪明,但是他们找错了博弈的对象。出租车司机不愿意和他们进行讨价还价,又把这两个人拉回了原处。造成了双输的局面,这个结果在博弈上又被称为“负和博弈”。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两个经济学家到达酒店,下了车之后,再和出租车司机进行讨价还价的博弈,那样的结果恐怕就不是故事中这样。出租车司机恐怕不会活生生地把这两个人拉进车里,再拉回机场,很有可能被迫同意90元的条件。

所以说,你在博弈中的位置决定了你在讨价还价中是占优还是占劣,由此决定了博弈的结果是否让你的利益达到最大。

仔细想想,为什么很多时候,谈判会进行得非常漫长呢?主要是因为双方都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并且没有一方在博弈中占据极为有利的位置,陷入了僵持。如果其中有一方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能力,这种僵持局面将会被打破。如上面的出租车司机和经济学家,如果出租车司机锁住车门,开始和经济学家讨价还价,那么很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双方你来我往,谈了很长时间也不分胜负。但是如果经济学家下车,司机就会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因为一旦经济学家逃跑,而自己随便把车丢在路边去追是有风险且不划算的,所以博弈的天平就倾向于经济学家,谈判会很快结束。

对谈判博弈的讨论,还提醒我们注意一点,就是如果担心博弈结果在未来会对自己不利的话,应该在博弈进行中充分利用讨价还价的能力,避免自己将来陷入困境。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我不是教你诈》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乡下的老房,搬进台北的高楼,小李真是兴奋级了。楼高18层,小李住17楼,站在阳台上,正好远眺市中心的十里红尘。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小李那十几盆花。阳台朝北,不适合种。适合种的是东侧,却只有窗,没阳台。

“何不钉个花架呢?什么都解决了!”有朋友建议,并介绍了专门制作花架的张老板给小李。

只是自从钉了花架,虽然还没有钉上去,小李却一直做噩梦。梦见花架钉得不牢,花盆又重,突然垮了下去,直落17层楼,正好落到路人的头上,当场脑浆四溅……

小李满身冷汗地惊醒,走到窗前,把头伸出去往下看。深夜两点了,居然还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想想,这时候花絮掉下去,都得砸死人。要是大白天出了事,还不得死一堆?

想到这儿,小李打了个寒战。可是花架已经钉上去了,花盆又没处放,看样子,是非钉不可了。

钉花架的那天,小李特别请假,在家监工。

张老板果然是老手,17层的高楼,他一脚就伸出窗外,四平八稳的骑在窗口。再叫徒弟把花架伸出去,从嘴里吐出钢钉往墙上钉。

张老板活像变魔术似的,不知道嘴里事先含了多少钉子,只见他一伸手就是一只,也不晓得钉了多少。突然跳进窗内:

“成了,你可以放花盆了。”

“这么快!够结实吗?花盆很重的!”小李不放心地问。

“笑话!我们3个人站上去跳,都撑得住,保证20年不是问题,出了问题找我。”张老板豪爽地拍拍胸口。

“这可是你说的。”小李马上找了张纸,又递了纸笔给张老板,“麻烦你写下来,签个名。”

“什么?你要……”张老板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看小李一脸严肃的样子,又不好不写,正犹豫,小李说话了:

“如果你不敢写,就表示不结实。这样掉下去,可是人命关天,不结实的东西,我是不敢收的。”

“好!我写,我写。”张老板勉强地写了保证书,搁下笔,对徒弟一瞪眼,“把家伙拿出来,出去!再多钉几根长钉子,出了事,咱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说完,师徒二人又足足忙活了半个多钟头,检查再检查,才气喘吁吁地离去。

故事中的小李考虑到了一点,就是未来很可能出现花架不结识的问题,于是他抓住了张老板的一句话,在自己还能和他讨价还价的时候,达成了协议,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利益,避免未来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

保护自己讨价还价的能力,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在生活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你是买家,你的优势策略就是等验完商品再付款;如果你是卖家,就应该争取对方先支付部分货款再交货。

有备无患

在我们讨价还价之前,一定要做足准备,先搞清楚行情,再进入博弈中,否则将会陷入对方设定的骗局。比方说,你想寄一份快递,之前没有类似的经验,于是你给某家快递公司打电话,通过简单几句,对方摸出你是一个新手,于是骗你说要20元钱。你想了想,开始讨价还价,最后15元成交。当你为自己的谈判水平感到扬扬得意时,其实市场的行情也就8~10元而已,甚至更低,只不过,你没有摸清楚行情。这就是为什么“货比三家”这条策略如此重要的原因了。

在任何的谈判博弈展开之前,准备得越充分,对自己越有利,胜算的把握也越大。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访问日本时,基辛格作为美国国务卿同行。尼克松总统在参观日本京都的二条城时,曾询问日本的导游小姐大政奉是哪一年?那导游小姐一时答不上来,基辛格立即从旁插嘴:“1867年。”这点小事说明基辛格在访问日本前已深深了解和研究过日本的情况,阅读了大量有关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美国人十分注重商业谈判技巧,在行动前总要把目标方向了解清楚,不主张贸然行动。所以,他们的生意成功率较高。美国商人在任何商业谈判前都先做好周密的准备,广泛收集各种可能派上用场的资料,甚至对方的身世、嗜好和性格特点,使自己无论处在何种局面,均能从容不迫地应付。

一家美国公司与日本公司洽谈购买国内急需的电子机器设备。日本人素有“圆桌武士”之称,富有谈判经验,手法多变,谋略高超。美国人在强大对手面前不敢掉以轻心,组织精干的谈判班子,对国际行情做了充分了解和细致分析,制定了谈判方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作了预测性估计。

美国人尽管做了各种可能性预测,但在具体方法步骤上还是缺少主导方法,对谈判取胜没有十分把握。谈判开始,按国际惯例,由卖方首先报价。报价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有很深的学问,甚至是一门艺术:报价过高会吓跑对方,报价过低又会使对方占了便宜而自身无利可图。

日本人对报价极为精通,首次报价1000万日元,比国际行情高出许多。日本人这样报价,如果美国人不了解国际行情,就会以此高价作为谈判基础。但日本人过去曾卖过如此高价,有历史依据,如果美国了解国际行情,不接受此价,他们也有词可辩,有台阶可下。

事实上美国人已经知道了国际行情,知道日本人在放试探性的气球,果断地拒绝了对方的报价。日本人采取迂回策略,不再谈报价,转而介绍产品性能的优越性,用这种手法支持自己的报价。美国人不动声色,旁敲侧击地提出问题:“贵国生产此种产品的公司有几家?贵国产品优于德国和法国的依据是什么?”

用提问来点破对方,说明美国人已了解产品的生产情况,日本国内有几家公司生产,其他国家的厂商也有同类产品,美国人有充分的选择权。日方主谈人充分领会了美国人提问的含意,故意问他的助手:“我们公司的报价是什么时候定的?”这位助手也是谈判的老手,极善于配合,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以前定的。”主谈人笑着说:“时间太久了,不知道价格有没有变动,只好回去请示总经理了。”

美国人也知道此轮谈判不会有结果,宣布休会,给对方以让步的余地。最后,日本人认为美国人是有备无患,在这种情势下,为了早日做成生意,不得不作出退让。

“准备充分再做交易。”这是美国人的经商法则。在经商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美国人会问到自己彻底弄清楚以后才善罢甘休。美国人这种问则问个水落石出的性格,在商业谈判中可以彻底地表现出来。

美国汽车业“三驾马车”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拥有近70亿美元的资金,是美国第十大制造企业,但自进入70年代以来该公司却屡遭厄运,从1970年至1978年的9年内,竟有4年亏损,其中1978年亏损额达2.04亿美元。在此危难之际,亚科卡出任总经理。为了维持公司最低限度的生产活动,亚科卡请求政府给予紧急经济援助,提供贷款担保。

但这一请求引起了美国社会的轩然大波,社会舆论几乎众口一词:“克莱斯勒赶快倒闭吧。”按照企业自由竞争原则,政府决不应该给予经济援助。最让亚科卡感到头痛的是国会为此而举行了听证会,那简直就是在接受审判。委员会成员坐在半圆形高出地面8尺的会议桌上俯视着证人,而证人必须仰着头去看询问者。参议员、银行业务委员会主席威廉·普洛斯迈质问他:“如果保证贷款案获得通过的话,那么政府对克莱斯勒将介入更深,这对你长久以来鼓吹得十分动听的主张(指自由企业的竞争)来说,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说的一点也不错,”亚科卡回答说,“我这一辈子一直都是自由企业的拥护者,我是极不情愿来到这里的,但我们目前的处境进退维谷,除非我们能取得联邦政府的某种保证贷款,否则我根本没办法去拯救克莱斯勒。”

他接着说:“我这不是在说谎,其实在座的参议员们都比我还清楚,克莱斯勒的请求贷款案并非首开先例。事实上,你们的账册上目前已有了4090亿元的保证贷款,因此务请你们通融一下,不要到此为止,请你们也全力为克莱斯勒争取4100万美元的贷款吧,因为克莱斯勒乃是美国的第十大公司,它关系到60万人的工作机会。”

亚科卡随后指出日本汽车正乘虚而入,如果克莱斯勒倒闭了,它的几十万职员就得成为日本的佣工,根据财政部的调查材料,如果克莱斯勒倒闭的话,国家在第一年里就得为所有失业人口花费27亿美元的保险金和福利金。所以他向国会议员们说:“各位眼前有个选择,你们愿意现在就付出27亿呢还是将它一半作为保证贷款,日后并可全数收回?”持反对意见的国会议员无言以对,贷款终获通过。

亚科卡在这次关键的谈判博弈中胜出,可以想象,他之前做了多么巨大的准备工作,他调查了政府所发放的保证贷款,搜集了财政部的调查资料,找到了为赢得贷款所需要的一切论证。当他拿出这些有利证据时,政府委员已经失去了讨价还价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