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群众工作力
12463900000008

第8章 自觉贯彻群众路线(1)

自觉贯彻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生动体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党的群众路线系统地表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论述,将“群众路线”概括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方法、作风问题两个方面,概括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好群众路线,对中国共产党意义重大。

一、群众路线的内涵和实质及其形成

(一)群众路线的内涵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包含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

1.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如何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是根本的立场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是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一个政党若想长期执政,关键在于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在于是否真心实意为民着想、替民办事,是否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说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执政党的表现有着清晰的判断,脱离人民群众的政党必定不会长期存在下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与其他政党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造福于民,而一切为了群众也是党的工作正确与否的根本判断标准。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必须认真对待三对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对人民群众负责和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关系;党员个人利益和广大群众利益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以上三对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摆正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位置,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一切依靠群众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作用。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有识之士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然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认清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没有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渐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并依靠广大群众取得了最后胜利,建立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国家。毛泽东反复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革命的主体”,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共产党也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带领广大群众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但要注意的是,依靠也要讲求方式,既要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又要强化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领导人民群众的方法

在群众路线的方法论问题上,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逐渐在群众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出一套“群众路线”的方法。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说过:“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正确依靠群众和领导群众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毛泽东对党在革命斗争中密切联系群众经验的科学总结。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要求做到:

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党的事业是群众的事业,伟大的实践归根到底是群众的实践活动。因此,作为民众利益的代表者的共产党,必须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之中,向群众学习,将存在于群众中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要做到这一点,毛泽东认为就必须去调查研究,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且调查者只有带着满腔热情,具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拥有求知的渴望,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才能做到,并且做好。因为在毛泽东眼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对于这一问题,邓小平也多次强调我们的发明是从群众那里得来的,我们只是“把它们概括出来,提出了方针政策”。在晚年他还反复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另一方面,到群众中去。这即是,我党要把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群众既是“原料”的提供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我党也只有把从群众中获得的“意见”,复归到群众之中,才能够实现变革现实的目的,并在这一过程中检验我们的政策。在革命之初,毛泽东为了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就要求“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此后更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让广大的群众懂得、掌握。面对十年动乱后的局面,邓小平重新强调我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他说:“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正是坚持到群众中去的方法,邓小平开启了我国建设的新局面,实行了一系列符合群众意愿的政策,并在群众的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

(二)群众路线的实质

中国共产党独创的群众路线,究其实质是党的根本的政治、组织路线,是党的根本的认识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组织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是指党根据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或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提出的党在不同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或总政策。党的政治路线要反映群众的要求,符合群众的内在诉求和意愿,必须走群众路线。要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正确提出主要矛盾并提供解决矛盾的方案,就必须深入实际之中,深入群众之中,听取群众的呼声和意见,总结存在于群众伟大实践活动之中的新鲜经验,以此来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与此同时,党的政治路线的实现同样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为之奋斗。离开了群众的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再好的蓝图也始终是蓝图而已,对于变革社会来说是不起一点作用的。伟大的群众实践,不仅能够把理论层面的政治路线化为实践层面的行动,而且也是检验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的标尺和准绳。党的路线正确与否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也要在群众的实践中得到验证才成,这也同样存在着一个走群众路线的问题。

党的政治路线需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障完成。党的组织路线,就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政治路线的需要而制定的关于组织工作总的原则和方针。正确的组织路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党的组织路线中最重要的就是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如何才能把优秀的人从群众中选出来,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在选拔、任用干部时,组织部门要多倾听群众的意见,从群众中挑选出那些公认的优秀人才,并且把干部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发扬民主,这样就有利于避免任人唯亲的情况的出现,也有利于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减少官僚主义,遏制腐败,这样就能保障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而且更能保障我们的事业长盛不衰。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历史周期率”的疑问时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解;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种回答,应当视为这种保障的最好注解。

2.群众路线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

群众路线是获得正确认识的路线。毛泽东明确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其实在早年时期,毛泽东就奉行这样的思想,他响亮地提出过“踏着人生的社会实际说话”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做调查研究,从群众的实践中获得真知。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面对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认识和歪曲,毛泽东毅然走访群众,用群众的真实实践事例驳斥了这些观点,同时为正确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后,毛泽东号召广大的干部要深入群众之中做调查研究,进而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重要观点。伴随着对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党又把它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自觉地联系在一起。

群众路线也是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错误思想的有力武器。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它们造成了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践相割裂,从而达不到也不可能达到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有鉴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与这种错误方法作了最坚决的斗争,并抛弃这种错误,而确立了群众路线的新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尖锐地指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而党性纯洁的表现和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深入到群众之中,做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工作,这样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群众路线,并不是简单地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之中这样的单程线路,而是循环往复的、没有终点的过程。毛泽东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限循环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统一、相融合。毛泽东认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地循环下去,我们的认识就会“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而且强调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也就是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所说的:“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要取得预期效果,真正达到更新思想、破除旧观念的目的,我们党就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听取群众的呼声,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等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群众之中,真诚反映群众的情绪,了解群众的新期待,以此形成正确的认识。之后,再向群众做宣传、做解释,使党的路线、方针等为群众所理解、所接受。

3.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方法问题主要解决的是主观如何实现改造客观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党和群众的关系之中存在着领导和被领导的问题。任何的群众团体都需组织和领导。同时,党的领导也要和群众的力量相结合。

首先,党要实现正确的领导必须从群众中来。“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因为,广大群众的实践是最生动的社会实际,所以作为领导干部应当经常地深入实际,认真地调查研究,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心反映民众的意愿。同时,群众的意见有些是零碎的、无系统的,因此需要领导干部认真研究,采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步骤,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作为决策的参考。这样才能保障党的路线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党才能把群众聚集在自己的旗帜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其次,党要实现正确的领导还必须深入群众之中,将系统的意见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这一过程中,领导骨干要善于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善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然后去提高中间分子,并尽力争取落后分子。在领导骨干和群众相结合的问题上要防止出现过和不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情况。即一方面采取命令主义的方式,“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越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另一方面采取尾巴主义,“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

(三)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

群众路线是党的独特创造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群众路线有两个活水源头: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观。

1.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民本思想是其重要方面。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最早见于《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春秋》中的“民者,君之本也”。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萌芽于夏商周之际,形成在春秋战国之时,发展于秦汉,成熟于隋唐时期,随后各个朝代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补充和发挥。

夏商周之际,当时的统治者都把自己的统治建立在天的上面,是代天来统治人民的。后来经过了伐桀灭纣,人们开始发觉存在苍穹之下民的力量,“民”的地位开始上升。周公提出了“敬天保命”、“怀包小民”的思想,要求统治者注意民事,要保民、爱民。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成形。孔子在继承以往“仁”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重民”、“爱民”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对待民众要“仁”、“宽”。孟子以“善”为本体,以“仁政”中心,提出了一系列的民本思想。他明确了君民关系,认为“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提出了人心向背的规律,阐明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问题。

到了汉代,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汉朝在总结秦亡的教训过程中,格外注意与民休息。比如,贾谊就要求统治者坚持“民为邦本”的原则。

隋唐时期,民本思想趋向成熟。亲身经历灭隋战争的唐太宗深知“国以民为本”的重要性,“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吠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并时常以“舟水之论”来告诫子孙,让他们注重民生,关心百姓生活。

宋元时期,战乱频仍,矛盾不断,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还在不断继承中发展。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要求注重百姓生活。朱熹则明确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