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群众工作力
12463900000037

第37章 积极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4)

党的十八大强调:“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作为一个渐进的、增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找改革均衡点,实现帕累托改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不断求得改革共识以推动改革持续进行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越来越重视代表和表达民意的制度建设,对于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逐步健全了协商和协调机制,对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逐步健全了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对于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逐步健全了公示、听证制度,民意在政策决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逐步融合,经由人民强烈的利益诉求与表达意愿的发酵,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舆论公共领域”。我们看到,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舆论公共领域的民意。因此,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借鉴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力争在这个方向上有更大的突破。政治是众人之事,政府的天职就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民生问题至关重要,它关系社会和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能有效地解决好民生问题,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民生问题还关系社会的共同期待,随着人民群众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参与性、选择性普遍增强和维权意识、维权途径的日渐增加,民生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容不得各级政府对此问题有任何轻慢和忽视,否则社会就要出问题,而且一出,就可能是大问题。“以人民为本”的政治取向就成了不二之选。唯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顺民意,得民心,从而走出一条越来越宽广的成功之大道。

(二)在提升党的理论创造能力上有大进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并不死板、教条地时时处处唯马克思主义是从,而能够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转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具体实际“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融入中国因素,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再以此指导各项工作,从而取得了世界上其他政党难以望其项背的胜利和成就。当然,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是经历了多次经验教训之后总结出来的,但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强大,这种理论创造模式已经趋于定型化,成为一种占主导的理论创新方式。可以说,经过立党90多年、建国60多年、改革30多年的实践,不拘泥于教条的执政思维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了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脑海之中,成为不可磨灭的精神基因。中国共产党始终对理论僵化、思维停顿保持足够的警惕,始终以高度的理论敏感和理论自觉对待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始终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包容多方面的理论元素,永远立于时代的理论制高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然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也必然会为提升我们党的理论创造能力提供重大契机。

(三)在提升党的社会整合能力上有大进展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必也不能够搞“运动”,不能一哄而上而又一哄而散,必须注重建立健全制度,注重建设长效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阶层分化导致社会利益的摩擦和社会观念的冲突,使得国家控制社会的难度加大,而阶层化所衍生的各个阶层对政治的需求却空前高涨,这将导致国家权力或国家能力的相对下降。但是阶层分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政治问题却都必须由国家来解决,具备一个强权力、高能力的政治系统是个必要条件。因此,组织的整合力量对于构建和谐阶层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最重要的组织整合力量当然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利用党组织的力量创新性地整合社会各阶层,就成为构建和谐阶层关系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途径。必须以社区为着力点、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对社会各阶层进行组织整合。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增强党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党的软权威,以利益关怀、精神关怀、政治关怀、生活关怀来加强党组织在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凝聚力,从而在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

务实

为民

心系群众鱼得水

王冬生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革,经济如何发展,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不能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能变。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做到,走务实之路,修清廉之形。

怀为民之心

执政为民是对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坚强不坚强的重要标准。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以民为重,切实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造福一方。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重心”向下。与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的扩张,润州成为镇江老年人口、弱势群众、失地农民、回迁安置最多的区域。为此,润州区坚持把“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办得成事”作为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一个机关部门是否有群众基础,是否有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党的十八大确定“两个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后,润州重点开展了“我为倍增献一计”等活动,规定“两代表一委员”即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每人每年至少要开一次群众见面会,联系一百个家庭,记录一本民情日志,形成一篇调研报告,带上十条“倍增建议”。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民意“直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围绕党的十八大新目标、新任务,润州主动设置经济、民生、创业、社会管理等事关润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议题,请群众为党委、政府的工作献计出招。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征集民意、反映民情中“快、准、狠”的优点,建立民意“直通车”。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纳谏“从流”。人民创造历史,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在工作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人民为师,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润州区始终坚持通过“变上访为下访”,“变做事为做实”,群众集中反映强烈的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马路市场整治、新老小区物业全覆盖、农民转市民教育、就业保障等均作为“急件”列入了区委、政府的工作报告,分阶段、分节点,限时完成。

走务实之路

古人云:“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群众路线,重在“走”。基层干部要当好党的路线“宣传员”,更要当好服务群众的“勤务员”。走好群众路线没有捷径、没有技巧,唯有求真务实,摆正“显绩”与“潜绩”的位置,摒弃说话看“天气”、做事看“风向”的不良作风,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尺,检验“走”的方向正不正,步子稳不稳,实效强不强。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决心”。在江苏省委要求苏南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润州问计于民,在多次“由下而上”的征求意见中,将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润州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主要路径。推进全面城市化就必须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遗留的难题,为此润州决定用3年时间,投资近200亿元,彻底改造润州现存12个城中村,解决3万多居民生活环境。群众的期盼与党委、政府主动作为,让城中村改造这项民生工程赢得了实实在在的民心。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诚心”。做好群众工作关键取决于党员干部对群众有没有诚心。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中就有多重。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换位思考、尊重群众、深入群众、赢得群众。近年来,润州不断深化党务、政务、村(社区)务、工程建设领域、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阳光型”、“透明化”建设,通过政府网站、听证会、发布会等方式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恒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绝大部分群众认定的“好事、实事”就要坚持走下去,确保不走调、不变形、不走样。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投入。润州区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不断加大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投入近7亿元对所有中小学实施教育现代化改造,投入4亿元新建、改造22个菜市场,投入5亿元进行老小区改造和老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修清廉之形

形象是旗帜、是力量。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甚至影响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正己,方能正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把廉洁从政作为第一生命来维护,始终保持“身心干净”。

修清廉之形,要有理想信念。润州区始终坚持把宗旨教育作为党员干部的“第一课”,采取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必上,每年必学,教育、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

修清廉之形,要“慎独慎微”。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尊重制度,敬畏法律,管好“八小时”内外,始终让自己在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触“底线”,不越“红线”,牢记“一事苟,则无不苟矣”的古训。润州在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完善惩防体系上下功夫、做文章,实施重要权力节点监控,规范经济责任联席会议制度,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用文化的渗透力筑牢反腐墙基。

修清廉之形,要有“平常心”。“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无欲则刚,心无欲则人清廉。保持“平常心”是要求党员干部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坚守。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格支撑“官”德,以人品提升“官”品。

(参见《光明日报》2013年1月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