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之小兵传奇
12457600000994

第994章 看透(5)

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

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曹操,在

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曹

操为了战胜强大的对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才。后

来他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

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曹操不但不曾

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

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曹

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

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曹操死后数月,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时,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而有

识鉴的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

吏部授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国齐王芳时,又增设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时

,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

改变了东汉未年名士臧否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但在士族阶层发展

和易代纷纭的岁月中,此制并不能长久地超然于士族势力和政局之外而坚持其既定准则,

西晋时已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别的户籍,男丁世代当兵或服特定的徭

役。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士逃亡,妻子没官为奴。冀州士家有十万户以上。曹操势力得以

不断壮大,经济上主要得力于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颍川黄巾,夺得大批劳动人手

和耕牛农具,在许昌附近开辟屯田区。接着,许多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

区一般都在易垦或冲要地点,自成系统,不属郡县。屯田民是国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

牛的)或对分(不用官牛的)向国家缴纳地租,但不负担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军士

屯垦,称为军屯。屯田者的生产有政府保障,其劳动生产率比郡县的自耕农民高,在短期

内屯田即能保证军粮的需要。齐王芳时,由寿春到洛阳一线,军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

见曹魏屯田)。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

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

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对豪强兼并行为的惩罚,但大族豪强兼并事实上难

以阻止。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

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

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

日趋繁华。魏国与日本境内的邪马台国保持着较频繁的交往。西域诸国也有使臣和商人往

来。

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诗人;

还有以王粲、陈琳为代表的所谓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形成“建安风骨

”,留下许多名篇。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蔡琰(文姬)有《悲愤诗》传世,著名的乐府叙事

诗《孔雀东南飞》也创作于建安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的产生,是哲学思想的突

出成就。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析为《伤寒论》及《金匾

要略》二书),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华佗则精于外科手术、首创用麻沸散作手术

麻醉剂。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计算上有重大贡献。马钧在机械上有多种发明,包括提水工

具翻车。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黄巾起义和张鲁保据的失败,略有沉寂,佛教则继续流传

。洛阳有佛寺,西域僧人前来传法译经。颍川人朱士行远赴于阗求经,是第一个西行求法

的汉僧。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

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谥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

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又

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

,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

王凌(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毋丘俭(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诸葛诞(甘露二年,

公元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

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

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出兵灭蜀。两

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继任

。刘焉、刘璋相继压平了益州豪强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暂驻荆州的刘备入蜀,使

击保据汉中的张鲁。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据益州;二十四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

,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后,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

出峡,与吴军进行了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其子刘禅继立。

刘备在新野时,邀约客居隆中的诸葛亮为辅佐。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荆州

不可持久的形势,从战略上促成刘备进入益州,以图自保。刘备死,诸葛亮辅刘禅。小国

弱民,处境困难。今川西和云、贵的一些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接连发生叛乱。益

州郡(今云南晋宁东)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响

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大军分为三路

,诸葛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他们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

已代雍闿据郡。诸葛亮败孟获,并按出军时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对孟获七纵七擒,

终于使孟获归心,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

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

从此有所改变。

南中战争结束,蜀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诸葛亮于建兴五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国展开

争夺关陇的激战。诸葛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自己“兴

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建兴六年,诸葛亮命赵

云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以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

)。前锋马谡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败阵,蜀军撤回。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出兵

,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建兴十二年再次北伐,进军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陕西

眉县西南),病死军中,蜀军撤回,北伐停顿。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公元

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景耀六年,魏军三路

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大军,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险道南下,

于这年冬灭蜀。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汉未黄中起义时,孙坚随会稽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

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孙坚死,子孙策

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开始向江东发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

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

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

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徒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

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

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三年

以后(公元222年)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孙权尚存的困

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

。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

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

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

见。

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

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

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

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

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

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

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

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

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

,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

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

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

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

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

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

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

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

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死(公元252年)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

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公元263年)、代魏(公元

265年)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羊祜命王濬

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晋军出兵自长江

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公元280

年)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公

元190年)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

又归于全国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