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12445500000036

第36章 色彩纷呈的世界古文化(7)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曾被人遗忘,直至19世纪的考古发掘才为世人所重知。19世纪德国哥丁根大学希腊文教授格劳特芬德(1775-1853),花费许多年读懂了波斯石刻上的40个楔形文字中的8个字,并运用这8个字读出了石刻上3个国王的姓名。1835年英国人亨利·罗林生(1810-1895)以同样的方法,释读了那8个字,此后,又释读了贝希斯敦石崖上的碑文(为古波斯文、古巴比伦文和新埃兰文)。1848年至1879年,欧洲人在原亚述首都尼尼微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发掘,挖掘出了2万多片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和各种文物5万多件。这些重大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奠定了基础,根据考古资料推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体系源于苏美尔。约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苏美尔人创造了图画式文字。但是,这种文字有它的局限性,只能表达某种具体事物,无法表示抽象的概念。公元前3000年代,这种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因为苏美尔人通常用平头的芦竿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印刻出字迹,所以它的笔道非常自然地都呈楔形。最初,苏美尔人把楔形文字刻成直行,自左上方下行。后来为书写得更清晰和避免已写出的文字受损,书写的方式改为每行由左至右,各行自上而下。

楔形文字是由一个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组成的集合体,总计约350个。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表意符号。例如,用某种图形来表示“星”,或表示“天”、“神”等。表意符号还可以复合起来表示另一个意思,例如星的符号和水的符号复合起来,就表示“雨”.(2)表音符号。表意符号通常只能表示具体事物,不能表示文法构造的变化以及介词、助词之类本身无形的事物,因此必须有表音的符号。如“星”,苏美尔人读an,它就又可以表示an这个音节。

(3)部首符号。因为一个符号既然可以表示不同的音节,就需要一种符号放在这个音节符号的前面或后面来确定它读什么音,表示什么意思。楔形文字的结构相当复杂,在阿卡德时代应用的领域日渐拓宽。巴比伦和亚述帝国兴起后,楔形文字不仅是实体事物的记录,也发展成为供宗教、历史、文学、法律等方面使用的文字。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很大,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坦尼人先后采用楔形文字表达自己的语言。

2.最早的诺亚方舟故事

两河流域很早就有了文学作品,在苏美尔时期,文学作品以诗作为多。作品的主题大多是礼赞神祗、英雄和君王,具有宗教和神话的性质。例如,苏美尔人有一则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尽管仅是从小半块泥板残片拼凑而成,但若辅以阿卡德的传说,就形成了较完整的故事。传说神为了惩罚世人的罪恶,用洪水淹没世界,只有敬神的赛苏陀罗事先得到神示,造了一只方舟,得以逃生。苏美尔曾遭受洪水,故事具有现实基础。犹太人并无洪水之灾,可是犹太人吸收了这个故事,编造了洪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再现在《圣经·旧约全书》的《创世纪》中,后经基督教的宣传,诺亚方舟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巴比伦时代,大部分文学作品采用阿卡德语,但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主题与情节和风格仍是苏美尔时代的,无非已经过加工雕琢,增加了新的风采。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是《吉尔伽美什史诗》,长约3500行,这是迄今所知的世界最早的史诗。史诗描写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最初施行暴政,激怒了天神安努,于是天神下令创造了一个野人恩吉都来与他抗衡,但是在激烈的搏斗后,两人竟然成了好友。他们两人一起杀死了口喷烈火的松林妖物洪巴巴,杀死了女神伊什塔尔派来寻衅的神牛。结果他们的行动激怒了诸神,诸神决定让恩吉都患一种病,痛苦地慢慢死去。吉尔伽美什为朋友的死而十分悲伤。后来他历尽艰险去寻求不死之方,结果也是徒劳。

史诗表述了“人为何不能永生”这样一个悲壮的主题。

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反映阶级矛盾、寓意深刻的佳作,如《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主人与奴隶的对话》等。《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的主人公诚实人,在审视自己痛苦一生的言行时,深感并无愧于神明、君主之后,发出了对神、对宗教是否正直、公道的呼喊。《主人与奴隶的对话》则描写了主人和奴隶就12个问题进行的简短对话,揭示了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无法生存的哲理。

3.最早的天文、历法和数学

自然科学在古代两河流域已有发展,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天文学已产生了。苏美尔人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每月包括29天或30天。又根据月的圆缺和季节变化,分一年为12个月,6个月为29天,6个月为30天,每年354天。它比太阳年(365日5时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时间,为此设置闰月加以调整。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已能将肉眼看到的星体绘成星图,能够把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别开来,还观测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轨道--黄道。以后,巴比伦人又区分出黄道上的12个星座,绘出黄道12宫的图形。新巴比伦时代,人们能够预测日蚀、月蚀和行星的会冲现象。

同时,人们又以7天为一周,分别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的名字作为星期日至星期六的名称。置闰的方法也在进步,至公元前6世纪后期,巴比伦人已先后有了8年3闰和27年10闰的规定。然而,两河流域的天文知识是与占星术紧密相连的,带有许多迷信的成分。

在苏美尔时代,人们对1至5的数字已有了专门的名称,对“10”这个数也有了特别的符号。

在巴比伦时代已兼用10进位和60进位,并把60进位法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如周天的度数为360,1小时为60分,1分为60秒等。古巴比伦人已经掌握四则运算、平方、立方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则,还会解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他们得出的圆周率常数为3与今天使用的圆周率非常接近。总之,两河流域在天文、历法和数学方面的成就不仅对当时各国产生了影响,而且也对希腊、罗马发生了影响。以7天为一周,分圆周为360度等,直到现在仍在沿用。

4.寿命不长的建筑

在建筑艺术方面,约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苏美尔地区就存在多级寺塔的建筑。由于两河流域石材匮乏,这种寺塔都用生砖(土坯)筑成,下面的几级都没有内室,实际上是一层层台基,只有最上一层才有一个小神庙。这时已经存在砖砌的拱门和圆柱。苏美尔·阿卡德国家形成以后,又有了王宫建筑。苏美尔人发明的拱门、拱顶和穹窿结构经常用于陵墓和房舍建筑,这极大地影响了两河流域地区的建筑。

亚述帝国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王宫建筑,王宫建筑在高大的台基上,有许多宫室和附属建筑。王宫大门两边墙上有一些人面兽身的浮雕,门口还有一对3米或4米高的人头、狮身、鹫翼、牛脚的雕像。王宫墙壁上装饰着许多浮雕,一般都表现国王出征、狩猎和宫廷生活的题材。亚述人喜欢塑造临危不惧、冷静果敢的猎手、陷入绝境而凶相毕露的狮子、身受重伤犹垂死挣扎的野兽。这些浮雕中的人物一般表现得比较呆板,而动物则刻画得生动逼真。新巴比伦时期,城廓和王宫修筑得更加壮丽。主要城门两边和王宫墙壁上都用彩色琉璃砖镶出种种动物的图案。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建筑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土台,最高处达25米。由于两河流域的建筑系用砖、土为材料,所以不能像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那样坚固耐久,长久遗存。

5.人类第一部法典

在古代两河流域,法律具有突出的地位,宗教则并不明显。苏美尔人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法律体系。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以后,由地方惯例逐渐汇集成一部全面的法典。这个法典只有个别片断以其原样留传下来,但着名的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大体上是《苏美尔法典》的修订本。苏美尔法律的主要特征:第一是以牙还牙的惩罚法;第二是执法带有私人性,受害者本人或其家庭有权控告罪犯,法庭主要是原告与被告之间争端的公断者,而不是法律的维护机构;第三是法律面前不平等,法典把居民分为三等--贵族、自由民(或平民)和奴隶,惩罚是按等级量罪罚刑。

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伊朗苏萨发现《汉谟拉比法典》,它刻在一个玄武岩石柱上。《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典》共分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共282条。《法典》主要是各种判例汇编,它详细地记载了各种过失罪行,以及如何惩处这些过失罪行。内容涉及到当时的奴隶制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和财产继承关系等。《法典》内容之全,法治之明,实为古代世界立法所罕见。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发明了文字,建立了文学,创造了天文学,制定了人类第一部伟大的法典。它对埃及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