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和发布应急管理信息是政府科学决策和早期预警的前提。现代国家都把利用最新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反应灵敏的应急信息系统作为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有些发达国家的应急信息系统还得到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感系统和视频系统的支持。我国广西南宁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国内外信息技术公司的合作下,2002年建立了现代化的城市应急信息系统。该系统由计算机骨干网络、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调度通信系统、无线联动数据传输系统及应用软件、监控及大屏幕显示系统、卫星现场图像实时传送系统、无人值守机房集中监控系统等14个子系统组成,并在对上述系统进行高度集成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信息接收和处理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和通信手段的共享,形成了应急联动的“南宁模式”。
5.有广泛的应急支持保障系统
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必须有技术、物资、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保障。通过物资储备、财政预算、与工商交通运输企业签订协议等方式,为应对危机提供物力财力的保障;通过组织人员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应急处置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借助新闻媒体的渠道和影响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防护能力;通过专业技术机构和人员的参与合作为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智力支持等,都是许多国家的流行做法,并为政府应急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
6.有健全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应急管理虽然需要政府采取特殊的应对措施,但也必须有法律依据,依法实施应急措施。在应急管理方面,发达国家一般都制定有紧急状态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的法律法规,政府制定的应急管理计划也具有法律效力。这些法律法规对紧急状态下政府管理权限、应急处置措施和程序、政府责任、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为政府实施应急处置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同时可以起到限制滥用行政权力的作用。
(第三节 政府应急管理过程
现代危机管理理论主张对突发事件实施综合性应急管理,并在许多国家的政府应急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潜伏期、形成期、爆发相持期和消退期。与此相适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现代应急管理以综合性应急管理为特征。具体而言,一是将政府应急管理作为由预防、准备、回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组成的完整过程;二是政府在各个不同阶段应当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1.预防
预防又称缓解、减少,是指在危机发生之前,政府为了消除突发事件出现的机会或者为了减轻危机的损害所做的各种预防性工作。突发事件多种多样,有些是可以预防的,有些是无法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各种预防性措施减轻其危害。通常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有:加强土地、建筑规划标准管理,使建筑物能够达到防震、防火、防飓风等灾害的要求;组织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以便防洪泄洪;检查排除事故、灾难、疫情隐患等项工作。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尤其要注重风险评估工作,尽可能预测和事先考虑到在哪些地方会出现哪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风险,防患于未然,避免盲目自信、麻痹大意。
2.准备
准备是指政府针对特定的或者潜在的突发事件所做的各种应对准备工作。有备才能无患,充分准备是应急管理的一项主要原则。主要措施有:利用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收集网络,加强信息分析整理,依靠专家、技术和知识提高风险信息分析能力,以争取早期预警和正确决策;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对预案加以修改完善;就应急预案组织模拟演习和人员培训;建立设立风险类别和等级,预警系统;与各个政府部门、社会救援组织和工商企业等部门订立应急合作计划,以落实应急处置时的场地设施使用、技术支持、物资设备供应、救援人员等事项,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准备得越充分,应对危机就会越有成效。
3.回应
回应是指政府在危机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及时应对是应急管理的又一项主要原则。主要措施包括:进行预警提示,启动应急计划,提供紧急救援,实施控制隔离,紧急疏散居民,评估灾难程度,向公众报告危机状况以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工作。这是应对危机的关键阶段、实战阶段,考验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尤其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反应速度越快,意味着越能减少损害。经验表明,建立统一的指挥中心将有助于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如澳大利亚在举办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借鉴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应急处置的成功经验.建立了单点指挥(统一指挥)的机制,要求遇到危机事件向单一指挥中心报告,应急处置由单一指挥中心发布命令,以确保尽快反应,这个经验同样也适用于各种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方面的应急管理。二是应对危机,特别是重大危机,需要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调能力,使各方面的力量都参与进来,相互协作,共同应对危机。三是要依法进行紧急处置,避免滥用职权。四是要为一线反应人员配备必要的装备设施,以提高危险状态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并保护好一线应急人员。五是要采取有效方法管理非理性行为,因为人们在灾难和危机情况下通常会不听从指挥,不服从管理,不遵守法律,如发生火灾时人们总是不顾一切地挤向一二个出口,最终可能都无法脱离风险。
4.恢复
恢复是指在危机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政府为了恢复正常的状态和秩序所进行的各种善后工作。主要措施包括:启动恢复计划,提供灾后救济救助,重建被毁设施,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进行灾害和管理评估等善后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一是要强化市政、民政、医疗、保险、财政等部门的介入,尽快做好灾后重建恢复;二是要进行客观的灾后评估,分析总结应急管理的经验教训,这不仅可以为今后应对类似危机奠定新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制度和管理革新,化危机为转机。
(第四节 提高政府全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多年来一直平均保持在8%的速度,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发生灾害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聚集和流动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体制转轨、利益分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等方面因素的变化,突发事件日趋常态化、多样化、复合化,突发事件的形式规模、传播速率和影响程度也有所升级扩大,近两年发生的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态势。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事件主要有5种类型。
(1)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70%以上人口,80%以上工农业和城市受到各种灾害严重威胁,2/3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位于地震高危险区,在台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中丧生的人数每年都有上万人,其中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上千人死亡,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已有4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较为严重的地面塌陷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几十亿元。
(2)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近十多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屡屡发生。安全事故总量平均年增长6. 28%,最高时增长达22%,2002年发生的107万余起各类事故,导致14万人丧生,其中因瓦斯爆炸、矿井坍塌等恶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近7 000人。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天发生72起一次死亡3 -9人的重大事故,每周发生2.5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每月发生1.2起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平均每年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经济损失约2 500亿元。
(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从广义上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外延可包括各类突发事件,因为多数突发事件都会直接间接涉及到公共安全问题。从狭义上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常用来指人为的、直接威胁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重大治安事件、刑事案件、恐怖事件。从后一种理解出发,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年平均上升幅度为24%,刑事案件总量每年达300万起以上。各种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每年约1 500亿元,其中除了一般性治安管理事件外,相当部分是具有组织化、职业化、乃至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公共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和挑战。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国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重大成就,许多长期危害生命健康的常见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近些年来,有些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有所抬头,一些新的传染病开始发现,污染中毒事件、食品中毒事件、有毒化学品造成的职业中毒事件、各种灾害带来的疫情风险、生物侵害事件等有所增加、防不胜防,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有的甚至引起一定的恐慌,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仍然艰巨。
(5)突发群体性事件。突发群体性事件通常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引起的,有部分公众参与并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群体上访、静坐请愿、聚众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等事件。在社会转型阶段,由于体制转轨、利益关系、社会变革、社会矛盾等因素的变动变化,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机率、规模和形式有所扩大,成为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一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并在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一套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和程序,成功应对了许多的危机和挑战,在应急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框架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以下缺陷和不足:
在战略上缺乏对应急管理的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综合性的应急管理过程仍不到位,传统式的应急方式占有较大比重,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突发事件趋向常态化、多样化、复合化的背景下,以上缺陷和不足日益凸现,难以适应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需要。
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政府全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当树立现代应急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即时反应、被动应对转向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从类别管理、部门管理转向全面整合的应急管理,从随机性的、就事论事的应急管理转向依靠健全的应急体系和规范进行应急管理。一句话,就是加强应急管理框架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全面应对能力。我们认为,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统筹规划政府应急管理
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组织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提供政策、体制、法律方面的支持,需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应当对政府应急管理进行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将应急管理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整合到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制定之中。在政府管理上,应当将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常态与应急的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处理好常态体制与应急体制的相互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平急结合,以适应常态与应急的双重需要,全面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在支持保障上,应当全面考虑应急管理的组织动员、财政资金、基础设施、技术支持、物资装备、人员培训等资源要素,加强综合协调、统一规划,理顺关系,建立起能够覆盖各类危机管理、具有全面应对功能的支持保障体系,避免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等问题。
2.实施综合性应急管理
在应急工作流程和措施方面,我国应急职能部门和协调机构已经初步形成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规范,但综合性应急管理并不到位,如危机前的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早期预警、预案制定和演练培训,危机中的统一指挥和快速反应,危机后的责任追究、评估反思都有所不足,或有所缺失,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规范。因此,有必要借鉴现代应急管理理论和经验,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实施更具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从我国实际出发,实施综合性应急管理应当着眼于以下工作:
在预防阶段,要有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尤其是应当建立公共安全责任制,强化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主动地、深入地检查突发事件易发多发的部位和环节,消除隐患,预防在先,尽可能地预防或减少各种灾害的发生及损害。
在准备阶段,要着眼于有备无患,为应对危机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重点是加强应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信息共享;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不断加以完善,或者组织有针对性的实际演练,以测试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设定危机和风险的预警种类、等级和发布渠道,以便及时准确地预警,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加强救灾抢险的装备器材建设和专业技术培训,着眼于提高危险情况下救援处置的能力,有效保护一线应急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应急人员和公众了解危机和正确应对危机等。
在回应阶段,要强化时间第一的观念,重点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及时反应、协同运作,但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分割、各自为政,对各国政府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可供选择措施包括:通过建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做到早期预警;预警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关应急处置人员和应急措施应当按时到位;建立强有力的指挥协调中心,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调度;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进行组织动员、信息沟通和协同运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