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决胜斯大林格勒
12418300000004

第4章 厉兵秣马(4)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首次空战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他缺乏经验,再加上塔台指挥失误,他干掉了一架苏军轰炸机。由于情况复杂,他的过失被从轻发落。第二天,波克雷什金击落了一架德军Me-109战斗机。

波克雷什金所在的飞行团到战争结束时,只剩3位飞行员。波克雷什金曾经两次被击落,但都大难不死,似乎总能绝处逢生。

每次空战后,他都会总结经验,想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空战战术。他提出将3机编队改为8机编队,以每两架一组背向阳光梯次配置的想法在空军部引起了轰动,长官们认为他太狂妄了。1943年4月17日至6月10日的库班空战中,波克雷什金指挥编队以少胜多,封住了批评者的嘴。从此,8机编队战术得到推广。飞行员们称8机编队为“库班架子”。

在空战中,他独创很多空战特技动作和战术。他最喜欢的胜利公式是“高度-速度-机动-火力”。他所指挥的飞行员们,巧妙地利用这些特技动作和战术,击落了大量的敌军轰炸机和战斗机。

战后,同盟国纷纷表彰波克雷什金的功绩。美国授予他一枚特别功勋的金质奖章;法国授予他功勋飞行员称号。波克雷什金还荣获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的很多荣誉称号。1985年11月3日,72岁的波克雷什金去世了。

4.希特勒的战争密令

希特勒发动1942年夏季攻势的目的是占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这两个进攻目标非常有吸引力。如果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通过伏尔加河,就能够切断苏联的南北联系。希特勒甚至想派机动部队通过高加索地区,征服印度。

从战略观点来看,希特勒的战略太失败了,这是犯了兵家大忌的两线作战方案,必将导致德军有史以来的最大的惨败。因为斯大林格勒距离高加索地区560公里以上,而夺取两个地区的作战需要同时进行。希特勒的高级参谋们提出一个问题,德国没有充足的兵力同时展开两线作战。希特勒却说轴心国提供了若干个师,其总兵力能够完成这一战略任务。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向德军下达了新的战争密令:只要天气条件有利,德军将进攻高加索,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说:“不管怎样必须全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地区,或者至少使斯大林格勒处于德军大炮射程以内。”希特勒要求全歼苏军现有的有生力量,尽量占领斯大林格勒。

为了实现东线作战的目的,德军的战略是:中路放慢攻势,北路进攻列宁格勒,南路进攻高加索地区。希特勒要求装甲兵团分两路从沃罗涅日、塔甘罗格向斯大林格勒发动钳形攻势,彻底歼灭顿河的苏军,然后再向高加索推进。但是,后来并未按照这个顺序执行,南路的装甲部队改为中央突破。

希特勒还指出:在北方,德军必须占领列宁格勒,建立与盟友芬兰的陆地联系。然而,这个企图与芬兰取得联系的“北极光”行动计划只是第二位的考虑,大目标仍是占领高加索地区。

希特勒为了实施战略意图,对南线兵力进行了整编。他撤消了南方集团军群番号,组建A、B两个集团军群。

李斯特指挥A集团军群,统辖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奥夫的第17集团军,由空军第4航空队配合。A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占领高加索。

博克指挥B集团军群,统辖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由空军顿河地区航空队配合。B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占领斯大林格勒,掩护A集团军群的北翼。

在两大集团军群的后面,希特勒部署了战略预备队,由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构成。另外在克里米亚地区,配置了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

南线总兵力共60个德国师,其中10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师,另外还有43个师的轴心国部队。

德军最高统帅部制定的南方作战计划代号为“蓝色行动”:李斯特的A集团军群的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进攻哈尔科夫南部,鲁奥夫的第17集团军进攻塔甘罗格北面,A集团军群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南攻占高加索地区的油田;B集团军群的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从库尔斯克南面突击,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为右翼从哈尔科夫北面突击。B集团军群攻占顿河的沃罗涅日,最后攻占斯大林格勒。

德军的“蓝色行动”分四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是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攻占顿河上的沃罗涅日,第6集团军到达哈尔科夫以西,并与第4装甲集团军配合,歼灭顿河以西的苏军;第二阶段是第4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配合A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合围斯大林格勒;第三阶段是B集团军群向东南推进,A集团军群越过下顿涅茨河向东北方向推进;第四阶段是两个集团军群南进高加索地区。

希特勒作为德国领袖,德军将领们当时还没有鄙薄他,单纯地认为他只是一战中的“小班长”。不可否认,希特勒具有一定素质。他对战争十分敏感,像他参与A集团军群在西欧战场上的计划可以证明这一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不同了,事实上,很多业余的军事爱好者都具有这种敏感,否则历史上很多王公贵族都能变成名将了。

希特勒的记忆力和想像力十分惊人,他了解许多技术和军备问题。他对苏军最新武器的性能也非常了解,并且能把敌我双方的许多事情完整地背下来。当他遇到他所不愿意听的反对意见时,就会背诵一些数据以说服对方。尽管德军在军备方面的很多成就离不开希特勒的远见和过人的记忆力,但他对自己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过份自信,结果经常引起德军的灾难。他的干涉影响了空军的发展,而火箭推进和原子弹的发展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希特勒能迅速抓住战机,但他缺少的是军事经验,他一直在后方遥控德军,军事经验是他的想象力和记忆力所无法代替的。希特勒不懂得作战计划的先决条件和实际可能性,他不了解作战目标的最大限度必须与时间和兵力相符。

由于1941年冬季德军顶住了苏军的反攻,希特勒深信他禁止后退的命令拯救了德军,使德军没有遭到拿破仑大军在1812年的悲惨命运。在应对后来的危机中,希特勒认为只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就能保证成功。从此,没有人能使他放弃坚守阵地的观念。

这时的希特勒不仅行使元首的职权,而且直接指挥德军。与希特勒这个业余“军事家”不同的是,他的前任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是职业军人。

1881年10月4日,布劳希奇在柏林出生。他的父亲当过骑兵上将。布劳希奇小时候进入皇宫,长大后加入了皇宫侍卫队。由于他相貌堂堂、军事素质较好,成为维多利亚皇后的私人侍卫。

18岁时,他晋升为第3禁卫步兵团少尉,第二年调到第3禁卫野战炮兵团。布劳希奇与炮兵产生了不解之缘,他对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的88毫米口径火炮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布劳希奇非常聪明,反应很快,头脑冷静。凡是认识他的人,都钦佩他的军事才能。1906年,布劳希奇成为炮兵营副官。1910年12月,在军事学院深造的布劳希奇与贵族姑娘冯·卡斯特德结婚了。1912年,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布劳希奇到德军总参谋部工作。1913年,升为上尉,成为德军总参谋部的参谋军官。1918年德国战败后,布劳希奇升为少校。

魏玛共和国时期,布劳希奇在第1军区担任参谋,后来到第2炮兵司令部工作。1921-1922年,他担任第2野战炮兵团连长。1925-1927年,他担任第6炮兵团营长,后来担任明斯特第6军区参谋长。1930-1932年,他成为德国陆军训练局局长。1932年,他成为炮兵总监。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布劳希奇升任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晋升中将。1935年,布劳希奇升任第1军军长。1936年,他晋升炮兵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