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老子的智慧:大道无所不在
12397800000035

第35章 无欲自成

【原文】

大道泛[1]兮,其可左右[2]。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3],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4]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5];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6]。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

[1]泛:影响范围大,广泛地运行。

[2]左右:代指包罗万象。

[3]辞:施加影响,进行命令。

[4]衣养:有的写作“衣被”,指覆盖,承载。

[5]小:渺小。

[6]大:强大。

【译文】

道,博大精深,在天地间广泛地运行,世间万象,无所不包。

万物依靠着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却从不强行命令,创造了万物,却不以功业自居。

抚育润泽万物,而不以主人自居,总是无欲无求,可以用渺小来形容;

万物归附了,却不去主宰,控制它们,又可以用强大来形容。

因为它始终不抬高自己,显示自己的强大,反而使万物承认了它的伟大。

【阐述】

本章论述的是大道的本质特征及其功用。

大道有“衣养万物”之功用,却“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是“道”的高尚品德。它,大到没有边际,像江河泛滥一样,弥漫四方,左右流淌。王弼说:“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

道,真是让人感到惊异,按照老子的说法,它可以周而复始,有用之不尽的能量。万物持承大道而生,但“道”却并不以自己的威严使万物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跟没要求万物对它进行顶礼膜拜。它使万物得以生生不息,却不说自己是万物的主人。它没有占有欲,不把一切视为其私有之物。

本章中所说的“功成而不有”与第二章中的“功成而弗居”和第十章中的“长而不宰”,意思相同。从“道”的角度来说,是指“道”生成万物,助长万物,不是刻意的,不是让人有感觉的,而是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作用在成就以后就自然地不再发挥影响了,这就是“不有”。正因为这样,“道”才可以至大无边。“道”是这样,做人不应该也是这样吗?

一个臣僚应该具备像泥土一样的素养,默默无闻地奉献,不与他人争功,不抢他人尤其是领导的“风头”。其实,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心里很清楚功劳是真正属于谁的,不要担心领导会忽略你的存在,其实他已经离不开默默奉献的你了。

子路是蒲地的父母官,他廉政爱民,修缮水利,造福百姓。为防备水灾,在春天里他就帮助百姓修理沟渠;见百姓生活辛苦,就按人头分给每个人一竹篮饭和一壶水。

孔子听到有人在传诵学生的这种善举,就赶快派子贡去制止子路的这些做法。从子路的为官之举看,他确实是一个优秀的父母官,那么作为圣人的孔子,为什么要去阻止学生的“善举”呢?做个“大善人”难道会是个大错误吗?

子路心里也没有想明白。这些政策是我政绩中最值得自豪的,老师却要制止我,当然要去问个明白了。子路见到老师孔子,就直接问:暴雨将要来临、担心发生水灾,这才帮百姓修沟渠来预防;当地百姓中的大多数都没饭吃,官府这才出资给百姓每人分发一竹篮饭和一壶水。老师您派子贡去阻止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老师会去阻止学生做仁义之事吗?平时,夫子用仁义教导学生,却又阻止学生去做仁义之事,学生请求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孔子不愧为圣人,他讲出的道理一下子就完全说服了子路。因为这番话给子路明示大道:认为百姓饥饿了就应该上报国君,然后开放国家仓库,让朝廷发放粮食给百姓;把自己的粮食分给百姓,就是没有向百姓宣扬国君的恩惠,反而显扬一个臣子的“仁义”。这种仁义之举不但得不到奖赏,反而会引火烧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