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谈到,自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客观现实刺激之下有识之士们要求变法维新的呼声日趋高涨。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为变法维新奔走呼号的同时,清中央朝廷中一部分官僚士大夫拥戴光绪皇帝,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形成对峙的政治派别。他们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作为具有经世致用之学,对西方文化又有较多了解的曾广河自然也就拥护变法维新成为帝党集团中的一员。
就戊戌变法期间各省情形而言湖南是全国最活跃的一个省区。这是因为,湖湘实学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局势的刺激下迅速张扬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及维新志士梁启超、谭嗣同等齐聚湖南共同推动变法维新思潮在湖南的传播。湖南是曾广河的家乡他自然与湖南维新人士交往较多。在这期间,他与同是官宦子弟,同为湖南人的谭嗣同关系极为密切,成为促使他参与变法维新的重要因素之一。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其父谭继洵清咸丰年间进士,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迹,历任布政使、巡抚等职。谭嗣同尽管生长于官宦之家,但因少年失母,性格孤傲,独立性特强。因少年时期随父转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现实从而喜好经世致用之学。后曾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又周游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地,观察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之感。他是维新派最激进的分子,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尤以创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着称。可能是由于曾广河与谭嗣同同为官宦子弟、同为湖南人,同样具有经世致用思想、同样鄙弃科举考试等原因。当谭嗣同在家乡湖南全力开展变法维新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的期间,曾广河曾请假回湘,在长沙与谭会晤,共同交换变法维新的主张。当1898年夏谭嗣同被召入京担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时曾广河感到非常高兴,曾在北京湖广会馆设宴款待谭嗣同。此时,曾广河、曾广钧、曾广銮等均或是实际参与变法,或是同情变法维新。据曾宝荪在回忆录中记载:“我们曾家也是新党。我的祖母郭太夫人最有见识,当出事的那一天,便吩咐七叔去湖广会馆,把门簿拿去烧了,否则按图索骥,不知道会株连多少了”
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和维新力量的弱小,戊戌变法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正当谭嗣同等人依靠光绪帝大举推行新政之际,曾广河与谭等人频繁交往之时,慈禧太后已经在酝酿一场捕杀维新党人的流血政变。曾广河得知政变即将发生的消息后,立即向谭嗣同通风报信。本来,曾广河完全可以像曾广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那样先期出走外地或藏入外国使馆以求得保护,但他担心谭嗣同的安危,故未独自离京。一天,应谭嗣同之约,曾广河秘密到浏阳会馆会晤谭。他对谭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又考虑到他们逃走固然是好事,而光绪帝能够逃出吗?谭嗣同明确回答:“朝廷监视甚严”,光绪帝是很难逃出的。所以,谭决计留在京城,曾广河也未做逃出北京的打算。据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一书载:“又尝闻人言,嗣同先以行止谋之于其友曾某(官某部员外郎,其名失忆待考),曾曰,‘君逃固善,惟今上(笔者按:指光绪皇帝)能偕逃乎?,曰,‘不能也,曾又曰,‘老伯(指同父继洵)能偕逃乎?,曰,‘亦不能也。吾知所以自处也。留京之意遂决。”1898年9月25日,谭嗣同被清政府捕押。28日,谭与林旭等“戊戌六君子”就义于北京菜市口。这天,曾广河乔装前往行刑之地为谭嗣同送行。当他站在虎坊桥旁看到被押经过之谭嗣同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之情,差点冲出去。谭嗣同以目示意曾广河不要声张,并向这位好友注目以示永别。“六君子遇害之日,曾闻菜市口杀人,虑嗣同难免,亟往观。嗣同瞥见之,以目示意告别。”曾广河因谭嗣同等被害内心深处受到极大打击,“归而大恸,谓复生之死,实我杀之也。遂仰药而死”。曾广河之死,“既为谭嗣同等遇难而悲痛,又对清廷表示极大愤慨,故以死来唤醒民众”虞。
曾广河等曾家人能够参与或同情变法维新,实因曾国藩在世时形成的维护传统而又不守旧的与时倶进的处世精神起了作用,同时这也与曾广河本人对西方文化有着诸多了解,渴望民族兴旺富强的思想观念具有密切的联系。
曾广珊自小深受其母亲吟诗作词的影响亦有诗作传世;她的几个儿女或是有名的学者,或是政界要人。
曾广珊(1872-?年),晚年自号心杏老人,又号辉远老人。她是曾纪鸿的独生女儿。母亲郭筠出生于官宦世家,是有名的诗人。尽管曾广珊十一岁时父亲曾纪鸿就因病去世,但她在贤惠且多才多艺的母亲抚教下,从小读过许多传统典籍同时也对做诗填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据赵世荣所着《女杰之乡——荷叶纪事》一书叙述可知,曾广珊曾有诗词集《鬉华仙馆诗钞》“不见原稿本及刻本,惟俞大缜先生集一手抄本,收诗一百六十余首藏北京图书馆,其余诗作散见于其母亲《艺芳馆诗钞》刻本及台湾印影的手稿本中尚有二十余首”。尽管笔者对于这“尚有二十余首”诗作未曾亲见,手中无文献资料可查但据赵世荣引用的曾广珊与母亲郭筠、兄长曾广镕以及姻亲晚辈陈寅恪和唱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有才华的女诗人。如与母亲郭筠和唱诗分别为,郭筠作《祈晴》四句曰院“九十春光未觉知,熟梅时节雨如丝。成阴岂是莺催老,白日闲看雁影移。频添水潦生涯薄,无业饥民待哺悲。唯祝羲皇骖亦御,排云天上映参差。”曾广珊和诗曰:“天道悠悠未可知,兼旬无那雨丝丝。有田十亩不得种,临水几家均要移。打鼓前村尚祈福,扶节四望只增悲。茫茫中野哀鸿遍,欲向穹苍叩等差。”母女二人之诗,不仅对仗工整,格调清新,而且内容充实,对劳动人民的生活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之心。又与陈寅恪和唱分别为,陈作《海棠感怀》诗曰:“今年病榻更无春,独对繁枝一怆神。世上已枯流泪眼,天涯宁有惜花人。雨过锦里愁泥重,酒醒黄州讶雪新。梦里旧京何处所,青阳如海隔兵尘。”曾广珊作《和寅恪六甥咏海棠感怀原韵》曰:“闭户兼旬负好春,海棠犹是旧风神。东华已付沧桑梦,西蜀长饥志气人。病里转怜腰更痩,愁中偏觉句常新。追忆往此照摄于1965年1月北京大学东园寓所。前排右起第一人为曾昭抡、第三人为俞大绂左起第一人为俞大纲。此照采自《女杰之乡——荷叶纪事》。
事都惆怅,留得琴书劫后尘。”陈诗平实无华却寓意深远,借追忆海棠以抒发内心深处因病而引发的缕缕愁思。曾诗清新奋发,以其忘却以往,立足现实,向往未来的进取精神,安慰病者,激励病者切勿意志消沉。此处应顺便提及的是,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是曾国藩的幕僚,由曾保荐而从政做官,后官至湖南巡抚。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室名散原精舍,戊戌维新时期,与父亲陈宝箴在湖南并主维新,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所作之诗,好用僻词拗句,流于艰涩,为同光体主要作家。因陈三立的女儿嫁给曾广珊的儿子俞大维做妻子,从而陈三立与曾广珊是儿女亲家。陈寅恪是陈三立的儿子,故曾广珊称陈寅恪为甥侄辈。
俞明颐出生于官宦之家,曾在湖南做过管理教育方面的官曰因文献资料有限,故生平待考,但他的子孙后代很有名气。
俞明颐,生卒年不详,字寿臣,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其父俞文葆做官京城,故又认北京郊区宛平为第二故乡,称宛平人亦可。他的大哥俞明震,曾任职于湖南矿务总局。二哥俞明观,生平事迹不详。妹妹俞明诗则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的续妻。据张求会在《陈寅恪的家族史》记述:俞明诗的父亲曾在湖南当过知县官职,“有声绩,寻病痹废”。也就是说,俞明诗的父亲在湖南做县官时名声政绩不错,可惜的是因病而亡。在父亲生病期间,只有十多岁的俞明诗很懂事,帮助母亲梁氏照顾父亲,“懂得替母亲分担忧劳”。然而,由于父亲官做得不大,力持清廉之节,家中人口众多,“一家数口衣食无着,兄妹数人依依互怜爱,诉父病,踯躅相对泣”。1882年,陈三立从河南武陟赶赴江西原籍参加举人考试,路经长沙时,老朋友李有棻之妻见他仍未续娶,便托丈夫传话做媒。于是,俞明诗成为陈三立的继配夫人。是年,俞明诗十八岁,陈三立三十岁。俞明诗毕竟出身于官僚家庭,其素质较高。阿翁陈宝箴称许她‘‘解文字,习礼晓大谊”;阿婆黄氏则喜其端庄淑惠,野澹秦黜华饰”的品性。从而,陈家人对俞明诗十分敬重。正因为俞明诗在丈夫家具有重要地位,从而俞明颐等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陈家的关照。俞明颐在1904年前后担任主管湖南教育工作或学务管理工作的官职,可能也与陈家早年对他的支持照顾有一定关系。有关俞明颐究竟是否担任过湖南学政的问题,笔者在此须稍加叙述。以往,不少论着都提到俞在1904年前担任过湖南学政一职,笔者也持此说。5见在看来,此说证据尚欠充足。因为查阅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一书可知,1904年前后担任学政的是吴庆坻、支恒荣,而不是俞明颐,但俞担任过管理湖南教育或学务方面的官职则是有根据的。据谭延阊的儿子谭伯羽编的《茶陵谭公年谱》载:“甲辰,克强先生为明德学堂教习,密谋革命,所谓华兴票也。事觉,乃匿萸渓(笔者按:指龙绂瑞)家,扬扬若无事,卧读书不辍,每饭三碗。其所刻印章名籍,皆在长沙府中学堂。萸溪乘舆往,尽取纳舆中以归。”因为谭延阊既与黄兴友善,又与湖南督练处主管和提学使关系密切之故,从中着意周旋,缓其行动,才使黄兴得以幸免于难。“数日稍解,乃入圣公会。居久之,乔装东去。俞寿臣言是日故少缓之,使在事者得避去,若持之急,皆不得脱。”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谭伯羽在《茶陵谭公年谱》中引用谭延阊题黄克强手札之语。也就是说,这段史实并非他人回忆,而系谭延阊本人所书。据此可以肯定,俞明颐在湖南做过官。
俞明颐与曾广珊既然都系官宦子弟,从而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有一套切合实际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对独具特色的曾氏家训理解领会颇深,其实践效果也很明显。俞明颐和曾广珊有十个子女,不是功成名就,就是与官宦世家有姻亲关系。儿子俞大维曾任国民党当局国防部长,其夫人是陈三立的女儿;另一个儿子俞大绂是着名教授,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女儿俞大纲是北京大学着名教授,女婿曾昭抡为着名化学教授,曾任新中国高教部副部长;女儿俞大彩的丈夫是着名学者傅斯年。而孙子俞扬,则与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结为夫妻。此外,儿女辈中如俞大缜等或是着名学者,或是政界要人。
从胡卫平《京城访曾氏后裔》一文,可以对曾广珊生平事迹有所补充认识,并可了解到有关李秀成劝曾国藩当皇帝的一段史迹。
曾国藩故居管理所负责人胡卫平先生系曾国藩研究专家,2005年4月下旬陪同双峰县彭爱华县长赴京访察曾氏后裔,返湘后写了一篇《京城访曾氏后裔》,发于《曾国藩研究导报》。其中在《访万宜堂后裔》这一节中谈到,从美国回国的曾念先生是曾宪涤先生的儿子,祖父曾昭承与曾昭抡、曾昭燏是同胞兄妹。曾念的母亲彭鸿远,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她的生母是俞大缜,即北京大学西语系英国文学教授。俞大缜的母亲是曾广珊,父亲是俞明颐。该文说,俞大缜教授生前为曾家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她曾传述一条曾家悬挂于曾氏旧居之“八本堂”匾口碑即李秀成在狱中曾经劝说曾国藩做皇帝,曾国藩不敢。曾家口碑资料全文如下:
“我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我的外曾祖父名曾纪鸿,是他的次子,精通数学,死得早。我的母亲于同治十一年壬申二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当时的两江总督衙门内。听说她出生前不久曾国藩已死去。抗战期间,我一直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外语系教英文。胜利后,于一九四六年秋,离开重庆,到北大西语系任教。路过南京,便去探望母亲。有一天,她在卧室内和家中少数几个人聊天有人提起母亲出生的地方说是两江总督衙门就是现在的民国政府(伪),过去是天王府。大概是因提到天王府,就提到了李秀成。大家随便闲谈,我没有注意具体内容,我已记不起了。事后母亲亲口对我说,‘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当时我没有认识到这句话的重要性。所以没有追差别,现在万分后悔。几年后,我读了罗尔纲老先生所着的《李秀成笺证》,才知道曾国藩把一部分李秀成所写的材料毁掉,再把母亲对我讲的那句话联系起来就(顿)然大悟李秀成的确是想学三国中的姜维。
我因中过风手不灵活,眼内白内障很严重,费尽了力,才把这一点材料写完。俞大缜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六。”
应当说,这是一条重要的口碑资料,对于李秀成是否变节投降、曾国藩是否愿意当皇帝这桩争论不休的历史公案的进一步厘清是有帮助的。俞大缜作为着名学者,是在读过罗尔纲先生所着《李秀成笺证》之后受到启发而追忆这段口碑线索的。从而,罗尔纲先生很重视这一线索。经过进一步研究,即在1981年3月2日撰文并以《文正公不敢做皇帝——一条关于李秀成学姜维的曾国藩后人的口碑》为题刊发于《广西日报》。罗尔纲先生认为,俞大缜教授的态度“是十分负责的”,是“十分严肃的”,“说明了她对人民的负责”。这种“负责”,这种“严肃”还表现在俞大缜教授把这条口碑材料的内容于先期写信告诉过周恩来总理。
俞大缜教授为曾家做的另一件大事是,她曾将曾广珊的诗词整理成一手稿,赠送给北京图书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俞大缜的女儿彭鸿远将曾广珊诗词手抄本寄给在台北的舅舅俞大维。俞大维对之予以了高度重视,亲自为母亲的这部《鬉华仙馆诗钞》作题记:“先母曾太夫人讳广珊,晚署心杏老人。曾文正公孙女。遗诗散佚,经六妹大缜整理,兹景印二百本分贻亲友,以志哀思。丁卯冬,男俞大维谨记。”
八“孝於家,义於乡”的曾广江
他出生不到两岁父亲曾纪官就去世了曰但在继母刘鉴的精心抚教下成为曾国荃孙辈中的第一位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