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
这时,关内侯鄂君说:“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
鄂君的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顺水推舟,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萧何在政府中的地位仅次于刘邦,可谓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这样打一个比方,如果刘邦集团是一家公司的话,刘邦是董事长,萧何就是总经理。即使刘邦给予萧何极大的信任,但是也在暗中控制、监视着萧何。不过刘邦控制、监视不像项羽,他总是不动声色的,也不把“怀疑”两字写在脸上。
汉十二年秋,黥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萧何留守京城。在这个战争的过程中,刘邦不断派使者回来,每回来一次就必定去见萧何,而且传话说皇上问萧相国最近在干什么,非常关心体恤,所以萧何很感动,尽心尽力地为刘邦的作战作好后勤保障。
这时,一个门客跟萧何说:“丞相觉得陛下对你怎么样?”
萧何说:“皇上对我很信任,频频派使者来,关怀我,问我最近好不好,在干什么。”
门客冷笑一声:“丞相,您离灭九族的大祸不远了。”
萧何不解,门客说:“你以为皇上是关心你吗?他是不放心,所以不断地派人回来看你在干什么。你自入关十几年来一直深得民心,民众都愿意归附于你,皇上屡次派人回来询问近况,就是怕你在关中挑起民众造反。你是大汉第一功臣,已经没有可以加封的余地了,他怎么能够放心你?”
萧何说:“所言极是,那怎么办?”
门客说:“只有一个办法,你自己把自己的形象搞坏,贪污腐败是最好的办法,让他知道你贪图小利、胸无大志。”
刘邦平定了黥布以后,回到了京城,发现有很多人状告萧何,说利用职权,低价强行购买土地。刘邦得知,果然嘲笑萧何“小农意识”,就此放下心来。
可后来,有人向他打小报告,说萧何有经济问题。刘邦立刻翻脸无情,将他关进监狱,准备对其实施肉体消灭。还好萧何平日人缘儿不错,又早已和吕后系统打成一片,最终借助这些关系网的保护被无罪释放,这才落了善终,免于灭族之灾。
所以,刘邦的用人之术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用人不疑,另外一方面害怕功臣势力大,功高盖势,抢夺帝位,总要想方设法杀掉那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有功之臣。但这也非刘邦一个帝王而已。
总而言之,刘邦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所以才战胜项羽,走向胜利。刘邦认为,这是他成功之道的根本所在,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帝王”痞相
如果按照中国人传统的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观念,刘邦坐上了帝王龙椅,创立了汉家天下,贵为九五之尊,所以他应该是英雄人选。反之,项羽就只能被列入陪衬英雄的跳梁小丑角色,因为他是一个输家,最后落了个兵败被杀的下场。都是英雄,相差很远。
但是,虽然刘邦打败了项羽,成就了帝王的霸业,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却并不是很高,不客气一点儿的说法就是骂名,背信弃义、玩弄权术、残害忠良,等等。
可以说,刘邦是一个在人格上彻彻底底的失败者,是一个让人不足道的人,相反,项羽虽然失败了,后世人无论高矮,却都是一律仰着脑袋看他。
宋时李清照就曾著诗《夏日绝句》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不能随便断言说刘邦就是痞子,而项羽就是英雄,而要以历史事实来说话。
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刘邦的发迹记载多赋神话传说,什么刘邦是他的母亲与蛟龙交配所生,什么刘邦长了一个奇大无比的鼻子,等等。但尽管如此,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的形象却并不高大。
刘邦少年时飞鹰走马,偷鸡摸狗,以一副浪人形象闻名乡里,年轻时担任过泗水亭长之职,此公终日不思进取,游手好闲,但心比天高,一心想着飞黄腾达。
“多大言,少成事”,这就是知道他底细的同乡萧何对他的评价。
刘邦的成功除了他工于心计,善于利用民心之外,很大程度上有一种偶然和巧合。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一生所经历的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小仗,他西入咸阳,之所以一路凯歌高奏,原因就在于那些地方武装实在太次了,不是举手投降就是仓皇而逃,如果不是项羽在巨鹿牵制住了秦军的主力,他的兵马可能出不了安徽边界,就会被灰溜溜地赶回他的沛县老巢。如果说这是一种偶遇,那他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却能毫发无损,全身而退就很令人费解了。
想来想去,唯一的可行解释就是刘邦生具“帝王”痞相。
项羽,这个很讲信用、重感情、有血气的帅哥,输给了一向给人印象极差的刘邦,不得不使后来人为其叹息。当然,刘邦的获胜除了他的虚伪狡诈之外,确实与民心的归顺有关,刘邦这个人很会利用民心,也很会做秀,在这一点上项羽是无法跟其相提并论的。
比方说刘邦打下沛县之后,本来沛令一职非他莫属,但他却要装出一副让贤的样子;在打败项羽之后,他本来也是想当然的皇帝,但在登基时他偏要出出洋相,闹闹笑话,让人们觉得这天下少了他刘邦还真不行。刘邦是一个善于伪装的政治野心家,他的狐狸尾巴藏得丝毫不露破绽,以至于聪明的韩信、彭越等人都看走了眼,上了他的大当,最后落得个卖力不讨好的下场,结果刘邦登基后借口他们谋反,杀了他们。
刘邦虽然用贤,但他是用过便扔,当上皇帝之后就根本没有将这一帮曾经的难兄难弟放在眼里,甚至欲杀之而后快。在对待老百姓上,刘邦为了得天下,竟然可以置自己的亲生骨肉于不顾。为了逃命,竟让两千多名无辜的弱小女子代他作牺牲品,这样的人,他是怎样得到的民心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必要拉关系套近乎拼命抬举一人,或是费尽心思搞臭一人,而应该客观公正以事实说话来阐述。
不错,刘邦是很小人,他当上皇帝是用了让人齿冷的手段,但项羽不见得不小人。司马迁就对项羽作了毫不客气的批评,说项羽这个人,气量很小,轻狂傲物,加之性子刚烈,勇猛好战,动不动就杀人,甚至屠城,曾一次就坑杀了降卒二十万人。在北海时“烧夷城郭、宫室,虏其老弱妇女”。
由此看出,项羽也不是什么好主,至少他的举动让人很不欣赏,简单罗列他的一些罪行就足可以把他打入地狱。
刘邦之所以遭到人们痛斥,首先是因为他少年时浪荡成性,人们对他的这段辉煌历史不怀好感;其次他不以人为本,为了实现“大丈夫当如此”的梦想,不惜以亲人的生命为交换,登基后又忘恩负义,杀害忠良,这可能是后人最不能容忍的一条;最后,刘邦登基后得意忘形,结果被人们判了个不及格。
客观地说,刘邦创立的大汉王朝,就政治、经济、文化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即使排不了第一,也至少可以排前三。他本人在大汉建立之初也是尽心尽力,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边疆稳定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废除了秦朝的苛法,与民休息,总结列代兴亡,推动国家治理。所有这些,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就算他有过不甚光彩的历史,这些功劳也完全可以替他遮羞盖丑,并且还有剩余,也足够他有资格坐下来和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一较高下。
刘邦,身处乱世的风云人物,到底是英雄还是痞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也有理由不相信历史。相信历史,是因为历史是我们对过去唯一的可考资料,不相信它,是因为历史学家往往会臣服于政治权力的高压和诱惑,于是免不了歪理胡诌一顿。但不管怎么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他们是历史改朝换代的真实见证者,虽然有时候也难免失真,但它的主流倾向却是基本无误的。
刘邦,这个很不一般的人在后人眼中之所以进入不了英雄之列,关键就在于他碰上了一个同样很不一般的项羽(后来同样白手起家的朱元璋虽然在登基后也遭到骂名,人们虽然痛斥他的暴行,还是承认他的英雄地位的,因为当时没有人可以与其争锋匹敌)。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从政治方面对刘邦作评价,刘邦不仅是很了不起的,他甚至是伟大的;但如要从道义和德行上对刘邦作评价,对不起,只好把他列入末流角色,他连三流都排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