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全传:3
12381300000017

第17章 国情(1877年-1881年)(1)

毫无疑问,得益于李鸿章多年的外交经验,在《烟台条约》签订后相对稳定的时期,我们发现李鸿章想积极促进建立一个学习外国事务的机构。有人建议最好举行特别的考试,但是亲王们并没有把这些建议放在心上,相反却致力于往日本和西方各国派遣常驻代表,礼亲王认为这是权宜之计,他认为派遣使者和建立学习外国事务的机构是两个独立的问题。

“但是我们希望能采取一项措施,这项举措不需要寻找什么特别的途径便可以直接去执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示。

根据汉、宋两朝的选举制度,李鸿章和其他人想到建立十个地区的等级考试制度。建立学习外国事务机构和独立的考试系统的创举,这两者是可以共同存在且互不干扰的举措,因为并不是要把外国的制度引进中国的考试制度中;同时因为中国此时很有必要培养一批外交人才,而上面提到的此类学院或是机构通过考试筛选这些人才,会塑造他们的个性,这些都是需要采取些不同的措施。“我们现在急需这种拥有外交天赋的人才,应该挑选和聚合这种人才。同时外交人才急缺这个问题也不是短期才出现的难题,需要采取的措施也要仔细研究”。由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认为恳求西方帝国指派南、北方外交公使很有必要,或向政府引荐他们认为拥有外交才能并适合这个职位的人才,其中包括沈葆桢和其他人士,同时也向各省官员和总督发布了相似的命令。

显然在这里李鸿章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在中国的一些重要事件上看起来他做的选择都比较正确。作为中国皇家的首席大学士,李鸿章给出的建议符合整个封建时代大系统的规则,他曾支持皇陵的扩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不久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档案馆中用来封门的纸条掉了下来,同时用来锁门的大锁和小锁也打不开了。有关部门调查此事后发现,五间档案馆被打开,但是除了218本封皮书外其他没发现任何丢失现象。1878年大饥荒降临到中国,这场罕见的大饥荒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李鸿章认为是由于他的无能,他管辖的地区才遭受饥荒,所以他请求朝廷责罚他。

皇帝的诏书中是这样写的:希望李鸿章用最热忱和最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对抗山西和河南的饥荒灾难中。作为恩典,我特赦李鸿章以前所有的罪责。

在河北、山西、河南和甘肃省等地,由于连续两年没有降雨,大旱使农作物绝收,人民靠树叶和树皮充饥,他们吃草,甚至吃人,最终约有九千万人死于这场劫难中。政府竭尽所能,中国也不缺乏善良仁慈的人,但是因为没有便捷的运输工具和设施致使救援不便。同时,一篇着名的号召慈善的劝勉文章在全国各地广泛地流传开来:

北方各省缺乏粮食,悲惨的事就发生在我们眼前;在山西和河南,干旱很严重并正在扩展;在陕西、河北庄稼颗粒无收;一年一年又一年,干旱一直在持续,没有粮食可收获;方圆三百里都是贫瘠的红土地,就连草也不能生长;那里已经没有东西可充饥了,树根、树皮和草地都已经被吃光了;人们饥饿难耐;人吃人的事情不断发生,举目四望,满目疮痍;男人被卖,女人待售,但是这里已经没人需要买这些人了;妻离子散,女人投河自尽,那些没有力气的老人吊死在屋梁上……那些仁慈的人被各种原因劝诫或是恳求应该乐善好施,看到捐助箱就好像看到了那些受苦受难的人,逐渐减少你的开支,节省的越多在大饥荒中你就能救活的人就越多;如果养大孤儿,那么下辈子你将会投胎转世;用你所有的力量捐助,你的功德将超过七级浮屠;救活别人的儿子,你也将会得到自己的儿子;救活老人,你的寿命将会被延长。

不要出入色情场所,那里是座销金窟,那些钱可以用来做慈善,这样上天将会给你一个好的声誉。不要赌博,否则你会失去你所拥有的一切,这些钱可以用来捐助需要帮助的人;如果穷困潦倒还要赌博那更不应该了。日常饮食不要奢侈,粗茶淡饭也是十足的美味,上天会对你的德行做出奖赏。

穿衣忌奢华,织物和棉布就可以了,把用来购买绫罗绸缎的钱做慈善,上天会回报你的善行。不要吸食鸦片,不要参加庆祝大型的活动如结婚典礼或是朋友生日聚会,你可以用这些节省下来的钱做慈善了来展现自己的美德。现在到了端午节,各家各户都在庆祝,到处都是肉类食物和水果,如果这些食物减少点,你也不会面临窘境,这样就可以把钱省下来捐助,上天和大地都能看到你的善行,众位神灵也会保护你。你将会得到上天的眷顾和垂青。所以不要让这积攒你幸福的机会溜走,牢牢地抓住这些机会。

中国的报纸上开始刊登那些感人的事迹,让我们感同身受。以下内容摘自《申报》:

《一位女帮佣的微小力量》——为了援助河南饥荒,政府准备了捐助箱,一些人热心地捐助了十个或几百个铜钱;同时一些人在痛苦地挣扎,因为他们被强迫必须捐助一或两美元。6月28日下午,一位年迈的女帮佣突然出现,在捐了1000个铜钱后哭着匆匆离去。一旁围观捐款的人纷纷猜测她哭的原因,一些人猜想她在捐钱后,肯定是后悔了,所以才哭。但是,人群中认识这位老妇人的人说,她是一位帮佣,这1000个铜钱是她两个月的工资,是她从老板那预支的工资,原本准备用来买夏衣的。看到了街上的捐助箱,她第一时间从路人那里得知这是为了援助河南饥荒中受苦的人民,她怨恨自己的能力微薄,不能像地主那样扩建房屋接纳灾民,也不能像富人一样捐助大把的银两来拯救这些苦难中的人民,所以她才难过地哭了。听到这些,那些围观的人都纷纷为这位善良的老妇人鼓掌。现在,如果清朝的那些富人们的心像这位老妇人一样无私、仁慈,那么为饥荒而成立的捐助行动和慈善基金也就不会这么困难重重、进展缓慢了。

另一篇新闻更令人吃惊,故事是这样的:

《母亲和儿子》——河南的饥荒致使很多人把他们年轻的妻子和女儿卖到了南方。这样的风俗是不能长久存在的,但是犯罪的源头是卖者而不是买者。

接下来的这件事例很典型,南京的贾先生的婚姻故事是我们很少能听到的。贾先生来自一个古老的家族,他的家族是从事贸易的。他刚刚接管家族事业,已经二十多岁,却还没有结婚。他听说来了很多待售的女人,就让他的朋友帮他选择一个女人。他的朋友帮他选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贾先生认为虽然这个女人的年龄不小了,但是他对价格比较满意,所以就同意了这桩买卖,与这位女人订立了婚约。虽然贾先生继承了一些家族财产,但是叛乱几乎把他的家族破坏殆尽。他家的房屋幸运地没有没完全毁掉,他的婚期确定后,他就把这些房屋重新整修了一下,并选择了一个吉利的日子举行了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