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12377200000008

第8章 脂溢性皮炎

第3章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亦称脂溢性湿疹,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2%~5%,以青壮年和新生儿多见。

第一节 西医疗法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尚未清楚,可能与皮脂溢出继发感染、遗传、免疫、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脂溢性皮炎有家族倾向,但遗传方式不明;也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本病是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常见的皮肤损害之一。内分泌紊乱如乳癌术后雌激素拮抗剂的治疗可诱发或加重本病。精神、饮食、B族维生素缺乏、嗜酒等因素可不同程度影响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诊断

1.症状病变往往局限或开始于头皮部,逐渐发展可向面部、耳部、腋部、胸部等处蔓延,以多皮脂、多汗部位易发病。

特征性皮损为初期毛囊性丘疹,扩大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被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可见糜烂渗液呈湿疹样改变。皮损泛发者,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显著脱屑呈剥脱性皮炎(脂溢性红皮症),伴不同程度的瘙痒,病程缓慢,反复发作。

头皮部皮损有干性型(鳞屑型)和湿性型(结痂型)之分。干性型皮损呈片状灰白色糠秕状脱屑,伴红色毛囊丘疹,头发干燥、稀疏或脱发,轻度瘙痒。湿性型皮损呈油腻性黄色痂皮,伴渗液、臭味。

颜面部病变常与痤疮伴发,眶上部、眉间红斑上有薄层鳞屑,伴瘙痒;耳后部糜烂、黄厚痂皮、皲裂;鼻唇沟、鼻翼处可见暗红色油腻性斑片。在男性唇部易发生毛囊炎。

躯干部皮损呈淡红色圆形或椭圆性斑片,边界清楚,在皱褶部位,皮损似体癣,易继发念珠菌感染。

2.诊断要点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典型损害为带油腻性鳞屑的黄红色斑片,有不同程度瘙痒、慢性经过等可以诊断。

二、治疗

患者应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消化道功能正常,有神经衰弱时给予及时治疗,限制脂肪、糖类,避免饮酒和食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常用温热水和肥皂洗脸,去除油脂,勿用油包水型化妆品,应用水剂、粉剂和酊剂化妆品。

1.局部治疗主要减少皮脂、消炎、止痒。根据病变部位和皮损特点,选用硫黄制剂如2%硫黄冷霜;煤焦油制剂如1%煤焦油洗剂;硫化硒洗剂;皮质激素霜或软膏如0.1%地塞米松霜、去炎松霜;抗真菌药如酮康唑洗剂或用含糖皮质激素的混合剂如复方咪康唑霜、复方益康唑霜等。对婴儿头皮痂较厚者可选用矿物油或植物油浸敷,去痂,防感染。

2.全身治疗可口服B族维生素和锌制剂如维生素B2、维生素B6、硫酸锌,对控制病情有一定的帮助。瘙痒剧烈可选用抗组胺药;继发细菌感染可选用四环素或红霉素;真菌感染选用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伊曲康唑等;炎症明显、皮损广泛时,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

第二节 中医辨证治法

脂溢性皮炎是在皮脂溢出部位,皮脂分泌过多,由于内外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红斑鳞屑炎症性皮肤病。继发湿疹样变化称为脂溢性湿疹。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其次为婴幼儿。常发生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如头皮、颜面(尤以眉弓及鼻两旁多见)、外耳道、腋窝、上胸、背部、阴囊等处。常自头部开始,下行蔓延。皮损主要表现为大片弥漫性损害,为略带黄色的红斑或粉红斑,上覆油脂性鳞屑或少量痂皮,逐渐扩大,境界明显,大小不一,数目多少不定,有干性和湿性两种。

干性即鳞屑型,皮疹呈斑片状,基底微红,上有弥漫而均匀粉状的干燥性脱屑,在头皮可堆叠很厚,梳头或搔抓时有大量鳞屑脱落,往往毛发干枯,伴有脱发。

湿性即痂皮型,为红斑、糜烂、流滋,表面有油腻性鳞屑厚积,结成痂皮,搔抓破后发生糜烂渗液,常有臭味,严重者可并发脂溢性湿疹、红皮症等。

病程缓慢,易反复发作,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1.血热风燥型

主证:皮损色红、干燥起白屑,瘙痒较剧,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或弦滑。

治则:清热凉血,疏风润燥。

方药:凉血消风散加减。荆芥、知母、牛蒡子、麦冬、防风各10g,生石膏、生地黄、玄参、白芍、金银花各15g,蝉蜕6g,白茅根30g,甘草3g。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湿热内盛型

主证:皮损潮红微肿,头面流滋,脂垢厚积,甚则渗液结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山楂、苦参、茵陈、栀子、黄芩、白花蛇舌草、黄柏各10g,龙胆草6g,车前草15g,薏苡仁30g,甘草3g。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血虚风燥型

主证:皮损色淡,肌肤干燥脱屑,瘙痒,头皮有糠秕状鳞屑,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治则: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当归子饮加减。蒺藜、黄花、生地黄各15g,当归、赤芍、川芎、荆芥、防风、何首乌、火麻仁、麦冬各10g,甘草3g。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第三节 验方疗法

方1防风艾叶洗剂

配方:艾叶、雄黄各50g,防风、花椒各30g。

用法:将防风、艾叶、雄黄、花椒同入锅加水1000ml,煎熬20min,弃渣取汤。温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适应证:解毒杀虫、祛风止痒。用于脂溢性皮炎。

方2苍耳洗剂

配方:苍耳子、王不留行30g,苦参15g,白矾9g。

用法:将苍耳子、王不留行、苦参、白矾同入锅加水1500ml,煎熬20min,弃渣取汤。温洗头皮,每次洗15min,每日早、晚各1次。

适应证:祛风止痒。用于头皮脂溢性皮炎。

方3蔓荆防风洗剂

配方:蔓荆子60g,防风、桑寄生各90g,花椒、火麻仁、白芷各30g。

用法:将以上6味加工碾碎,放入锅内加水2000ml,煎熬15min,弃渣取汤。温洗头部,每次洗10min,每日晚1次,7d为1个疗程。

适应证:祛风止痒。用于脂溢性皮炎(头皮屑多者)。

方4透骨草洗剂

配方:透骨草、侧柏叶各120g,皂角60g,白矾9g。

用法:将透骨草、侧柏叶、皂角、白矾同入锅加水2000ml,煎熬10min,弃渣取汤。温洗头部,每次洗15min,每周洗浴2次。

适应证:燥湿、除脂、止痒。用于脂溢性脱发,脂溢性皮炎。

方5三石洗剂

配方:炉甘石、滑石、赤石脂各90g,冰片9g,甘油250g。

用法:将炉甘石、滑石、赤石脂及冰片各研细末后,再调匀加入蒸馏水10000ml,最后加入甘油,制成洗剂。外涂患处,每日2~3次,10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收湿止痒。用于脂溢性皮炎。

方6苦参酒

配方:苦参310g,百部、野菊花、铁苋各90g,樟脑125g,75%乙醇5000ml。

用法:将苦参、百部、野菊花、铁苋放入盛乙醇的大口瓶内,浸泡7d后,弃渣取酒液,加樟脑溶化后外涂患处,每日2~3次,7d为1个疗程。

适应证:燥湿解毒,杀虫止痒。用于脂溢性皮炎。

方7龙骨散

配方:龙骨、牡蛎、海螵蛸、雄黄各30g,黄柏150g,滑石粉10g。

用法:将龙骨、牡蛎、海螵蛸、雄黄、黄柏、滑石粉共研细粉末,用麻油适量调成膏状。或用粉直接扑在患处。外涂患处,每日3次,10d为1个疗程。

适应证:解毒收敛。用于脂溢性皮炎。

方8清肺汤

配方:党参、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生何首乌各30g,黄柏、菊花、生山楂各10g,黄连3g,桑白皮、枇杷叶(包)、丹参各15g,炙甘草5g。湿热内蕴,热重于湿者,加炒栀子、泽泻、生地黄等;湿热于热者,加猪苓、茯苓、白术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方9全蝎苡仁汤

配方:全蝎10g,薏苡仁30g,黄芩、黄柏、黄连、栀子各9g,茵陈、地肤子、白鲜皮、徐长卿、乌梅各15g,蜈蚣2条。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0剂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并用皮炎灵(黄芩、黄柏、苦参各30g,花椒,白矾、百部各15g,加75%乙醇500ml,浸泡7d,滤渣)外搽患处,糜烂处忌用,每日2~3次。忌食辛辣、血腥、酒类之品。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方10白鲜皮洗剂

配方:白鲜皮50g,苦参、皂荚、透骨草各30g。加减:以上四药用2000ml水浸泡1h后,煮沸持续30min,过滤得药液1500ml,待药液温度降至45℃左右时,加入食醋150ml,混匀。

用法:洗涤或湿敷患部,时间不少于30min,洗后晾干,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若病变位于头皮者应剃发。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方11海艾汤外洗

配方:海艾、菊花、藁本、蔓荆子、荆芥、防风、薄荷、藿香、甘松各6g。

用法:先用水1000ml把上药浸泡30min,然后以小火煎数沸,取药液500ml,二煎加水500ml,取汁200ml,两煎混合过滤,待药液至常温,用小毛巾浸洗、揉搓头部,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5~20min,不用清水冲洗,自然晾干。

适应证:祛风清热、解毒止痒。用于脂溢性皮炎。

方12止溢洗剂

配方:苦参、蛇床子、白鲜皮、白花蛇舌草各30g,王不留行、石榴皮各25g,黄连、黄柏、大黄各15g,白矾10g。

用法:将中药放入沙锅内用2000ml凉水浸泡2h,大火煎开后改用小火煎煮30min,过滤后复煎1次,2次煎液混合倒入盆内,先熏头部,待药液转温后,将头浸入,每次10~20min,后以毛巾浸透药液包裹头部,外罩浴帽,待毛巾凉后取下,重复2~3次,然后用清水冲洗,每日1次,1剂药连用2d。嘱患者用药期间忌食辛辣发物和脂肪类食物,并经常用硫黄香皂洗头。

适应证: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用于脂溢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