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黄褐斑 (1)
黃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常见的慢性难治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特征为面颊二侧发生获得性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往往对称分布,而呈蝴蝶状,故又名“蝴蝶斑”。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病因未明,主观虽无不适,但有碍美观。
黃褐斑的病因还不十分明确,主要与内分泌(月经失调及妇科慢性病、甲状腺、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肥厚等)、阳光照射(黃褐斑颜色加深)、慢性疾病(慢性肝病、肺结核、恶性肿瘤等)、药物(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螺内酯、己烯雌酚等)、遗传、化妆品(含砷、铅、金、银、汞、铋等)、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维生素缺乏等)等因素有关。并多由妊娠、更年期、口服避孕药引起。过度疲劳,精神创伤,心理压力过大等都可以引起色素加深。
第一节 西医疗法
一、诊断
1.症状皮损常对称地发于面颊部、前额、口鼻四周等处,呈黄褐色,但深浅不定,如淡黄灰色,或如咖啡色,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圆形或条状,或融合成片,一般多呈蝴蝶形,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在面颊两侧。其境界明显,压之不退,若颜色较浅,则边境模糊不清,表面与皮肤相平,无渗水及脱屑,无痛痒感,病程较久,经过缓慢,日晒后加剧。若因妊娠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引起的褐色斑块,一般在分娩后或停药后逐渐消失,但也有不退者,颜色稍淡。慢性肝病、结核病、肿瘤、妇女月经不调、附件炎等均可出现黄褐斑,可随病情的加重而色素加深,当疾病痊愈,黄褐斑可自行消失。多发于孕妇或经血不调的妇女,男子或未婚女性亦可罹患。
2.诊断要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1999年拟定的黃褐斑的诊断标准如下(以前5条为主):
(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块,通常对称性分布。
(2)无明显自觉症状。
(3)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后,女性多发。
(4)病情有一定季节性,夏重冬轻。
(5)排除其他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引起的色素沉着。
(6)色素沉着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值大于自身面部平均光密度值的20%以上。
二、治疗
1.一般治疗
(1)应尽量避免日光直射,外出时应用太阳伞或太阳帽,从事野外工作或外出旅游,应涂防晒霜、防晒油膏。
(2)合理选用化妆品,勿使用易过敏、有毒副作用的产品,亦勿盲目应用一些虚假广告宣传的脱色剂。
(3)可多食含有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因为维生素C减少色素的生成,维生素E减少色素沉着。如多食含维生素C的白菜、雪里蕻、柠檬、苹果、西红柿、冬瓜、白萝卜、芒果等。多食含维生素E的花生米、莴苣、瘦肉、黄芽菜、蛋糕等。应尽量少吃酱油、酱菜、虾、蟹、烟、酒、咖啡等。
2.药物治疗
(1)维生素C,200mg,每日3次,也可同时加服维生素E,100mg,每日2~3次。有助于减少色素的形成与沉着。
(2)外用3%过氧化氢或其他脱色剂,如1%~3%氢醌霜。
(3)外用类固醇激素也有一定的效果,可采用氢化可的松丁酸脂。
第二节 中医辨证治法
黄褐斑中医称黧黑斑、蝴蝶斑、妊娠斑、肝斑。是一种面部皮肤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着皮肤病。中医对本病记述较早,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称“皯”;隋·《诸病源候论》称“面黑皯”,并对病因、病机有所论述。清·《外科证治全书·面尘》说:“面尘,又名黧黑斑,黧黑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面肤相平。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化。外用玉容散,每早晚蘸以洗面。内宜疏肝气兼清肺,加味归脾汤送六味地黄丸主之。”《外科大成》说:“黧黑多生女子之面,由血弱不华,火燥结成,凝事不决所致。宜服胃气丸以滋化源,洗玉容散,兼戒忧思方可。”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较复杂,凡七情内伤、肝气郁滞、饮食劳倦、妇女经血不调等均可致病。
1.肝气郁结凡忧思抑郁,肝失条达,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则渐生褐斑。
2.脾虚湿阻凡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偏嗜五味,脾上乃伤,健运失常,水饮内停,水气不泛,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故色如尘垢,萎暗不华。
3.肾气亏损凡房劳过度,伤及阴精,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以致肤失所养,或肾阳不足,阴气弥散,肾之本色泛于颜面,乃生褐斑。
二、辨证论治
本病是一种面部皮肤出现局限性淡褐色的色素沉着皮肤病。发病与七情内伤,肝气郁滞,饮食劳倦,妇人经血不凋等有关,故治疗多从肝、睥、肾三脏及血瘀的方面进行辨证治疗,尤以“疏肝理气”及“活血化瘀”为目前治疗黄褐斑的两大法。治疗本病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往往可加疏肝理气及活血化瘀之药,如白芍、川楝子、枳壳、郁金、丹参、牡丹皮、凌霄花、红花、益母草等药。本病的治疗时间长,若汤剂使用不便,可长期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逍遥丸、健脾丸、二至丸及肾气丸等内服。
1.肝气郁结型
主证:皮损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大小不定,轮廓清楚,边缘不整,呈地图状或蝴蝶状,对称分布于眼周、面颊,伴胁胀胸痞、烦躁易怒,食欲缺乏,女子月经不调,经前斑色加深,两乳作胀。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则:疏肝解郁、活血退斑。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白芍15g,柴胡、枳壳、川芎、香附、郁金、凌霄花、益母草、栀子各10g,龙胆、甘草各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脾虚湿阻型
主证:皮损为灰黑色斑片,状如蝴蝶,对称分布于鼻翼、前额、口周、境界模糊,自边缘向中央逐渐加深,伴短气乏力、腹胀、纳差,或宿有痰饮内停,或带下清稀。舌淡苔腻,脉弦缓。
治则:健脾化湿、活血悦色。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香附、砂仁、白术、当归、陈皮各10g,冬瓜仁、凌霄花、薏苡仁、党参、茯苓、泽泻、鸡血藤各15g,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肝脾不和型
主证:皮损多为栗皮色,地图状斑片,边缘不整,轮廓较清,对称分布于两颧、目下、颜面、鼻周、口周、伴胸脘痞闷、两胁胀痛、腹胀便溏、妇人经血不调。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疏肝健脾、活血消斑。
方药:逍遥散加减。当归、川芎、白芍、柴胡、白术、青皮、桃仁、益母草、凌霄花各10g,党参、茯苓、薏苡仁各15g,红花、甘草各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肾阴亏虚型
主证:皮损为黑褐色斑片,大小不定,形状不规则,境界清楚,多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于颜面,伴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不孕。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养肾阴。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凌霄花、益母草、黄柏、知母各10g,山药、薏苡仁、茯苓、泽泻、百合各15g,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5.肾阳不足型
主证:面部黄褐色斑,伴形寒肢冷,腰膝软弱无力,夜尿频清。舌淡红苔少,脉沉缓。
治则:温阳益肾、化瘀退斑。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巴戟天、凌霄花、熟地黄、山药、制附子、白僵蚕各10g,肉桂3g,淫羊藿、菟丝子、山茱萸、茯苓、泽泻、赤小豆各15g,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第三节 中医外治疗法
方1
取穴:脸部颧颊区取颧颊、四白、颊车穴;前额区取上星、阳白穴;鼻梁区取印堂、迎香穴;上唇取素髎、人中穴;下颈取承浆穴;并于色素深处取阿氏穴针刺。配穴:肝郁气滞配内关、太冲;脾虚血弱补足三里、三阴交、公孙、中腕;肾虚选肾俞、三阴交、太溪。
治法:用平补平泻法,中度刺激,留针20min。
适应证:黄褐斑。
方2
取穴:耳穴取肾、肝、脾、内分泌;前额区配上星、阳白;颧颊区配颊车、四白;鼻梁配印堂、迎香;上唇配地仓。
治法:取5分毫针轻巧刺入耳穴,不透过耳软骨为宜;然后再按色素沉着部位,分别取上述配穴针刺。予以小幅度捻转轻刺激,留针30min,其间行针3~5次,2~3d1次,15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黄褐斑。
方3
取穴:取耳穴心、肺(上、下)、交感、皮质下、内分泌,月经不调、痛经,配子宫、附件;重症失眠配神经衰弱点、神门。
治法:用王不留行子贴压,每天自行按压2~3次,每次约10min。5~6d换贴1次,两耳交替,5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黄褐斑。
方4
取穴:膀胱经两侧线。
治法:皮肤针循经从颈部至腰两侧膀胱经弹叩,以潮红为度,并重叩大椎、肺俞,致出血,可加拔罐放血,每周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