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12377200000020

第20章 疣 (1)

第7章 疣 (1)

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皮肤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人类乳头瘤病毒呈球形,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HPV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第一节 西医疗法

一、诊断

1.症状一般潜伏期6周~2年,常见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寻常疣:初起为针头大小的角质隆起,逐渐增大至绿豆或黄豆大小或更大,成为圆形或椭圆形坚实的乳头状突起,表面为粗糙不平角质性皮损,呈灰白色或灰褐色,蓬松枯槁,状如花蕊,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有压痛,遇摩擦和撞击时易出血,可单发也可多发,数目不定,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多发于手指、手背,病程缓慢,部分在2年左右可以自行脱落。

(2)扁平疣:多发于面部及手背,皮疹往往突然发生,为米粒至绿豆大小扁平丘疹,表面光滑,稍高于皮肤,呈淡褐灰或正常肤色,数目较多,可散发,也可聚集成群,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瘙痒,有时皮疹可没抓痕或擦伤痕迹自身接种而出现串珠状排列,病程长短不一,有时可自然消失,不留痕迹。

(3)传染性软疣:初起为针头大小的丘疹,逐渐扩大成米粒至豌豆大半球形,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凹陷,呈脐窝状,初起质硬逐渐变软呈白色,可从中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或少数散在,或数个簇集,互不融合,陆续出现,逐渐增多。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多见于躯干、四肢,一般无自觉症状。

2.诊断要点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即可诊断,必要时可做组织病理检查。

二、治疗

本病主要采用物理和外用药物治疗。

1.物理治疗包括电灼、冷冻、激光和刮除等,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

2.药物治疗适用于皮损较大或不宜用物理治疗者,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药物及使用方法。

(1)5氟尿嘧啶软膏,每日1~2次外用,但由于可遗留色素沉着,故面部慎用。

(2)0.05%~0.1%维A酸软膏或阿达帕林霜,每日1~2次外用。

(3)平阳霉素10mg用1%普鲁卡因20ml稀释,于疣体根部注射,每个疣注射0.2~0.5ml,每周1次,适用于难治性寻常疣和跖疣。

(4)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基亚砜外用。

第二节 中医辨证治法

一、病因病机

本病常为风热之邪外搏,或肝虚血燥,不能荣养而致。

1.风热相搏外感风热之毒,客于肌肤,致气血凝滞,筋脉失养而成。

2.肝虚血燥肝血不足,血虚风燥,血不养筋,筋气失荣而成,或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郁阻肌肤而生。

二、辨证论治

1.风热相搏型

主证:多见于寻常疣、扁平疣早期,或见于传染性软疣,皮疹散在分布,为针头至豆大丘疹,表面粗糙或扁平或有脐凹,有痒感,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散热、解毒祛疣。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牛蒡子、生薏苡仁、紫草。痒感甚加蝉蜕、白鲜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肝虚血燥型

主证:多见于寻常疣及扁平疣,皮疹日久未消,数目较多或较密集,分布广泛,表面粗糙,蓬松枯槁,形如花蕊或色深褐,伴消瘦、乏力、午后低热、口渴、夜间盗汗等,舌苔薄,脉细。

治则:养血润肝、活血润燥。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熟地黄、生地黄、何首乌、川芎、白蒺藜、钩藤、香附、红花、珍珠母。消瘦、乏力、午后低热加山茱萸、墨旱莲;口干加玄参、天花粉;盗汗加牡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第三节 中医外治疗法

方1

取穴:肾上腺穴、内分泌穴、肺穴(上下)、大肠穴,皮质下穴,神门穴及病变部位相对应穴位(如疣体部位在面颊者,取面颊穴)。

治法:先将创可贴胶布剪成0.5cm×0.5cm方块,选大小均匀、色黑、粒充实、未经过加工的王不留行子数枚备用。用探棒在耳郭选好的穴位区域内探查,最痛点为阳性反应点。用无齿镊子将粘有王不留行子的创可贴小胶布对准反应点贴紧,以示指和拇指指腹相对按压,方向与耳局部皮肤垂直,以有酸、胀、痛能忍受并有发热感为标准,每秒按压3~4次,每穴按压15~20秒,嘱患者每日按压4~6遍,每遍15min,单侧贴压、双耳交替,5~7d更换1次。

适应证:扁平疣。

方2

取穴:体穴取支正;耳穴取发生部位对应穴、肺、肝、脾、内分泌、肾上腺、小肠,大便干燥配大肠,夜梦较多配心、神门等。两耳穴位交替使用,均取最敏感点。

治法:患者端坐,皮肤常规消毒。用耳穴探测仪选取最敏感点,用0.6cm×0.6cm橡皮膏将王不留行子贴压于所选的耳穴上,嘱患者回家后自行按揉耳穴,每天3~5次,每穴按揉1min。然后以棉棒按揉支正穴或周围最酸胀点,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顺时针按揉5min,每日3~5次。每次治疗只取一侧耳穴及支正穴,每隔3日更换另一侧,左右交替。交替治疗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d再行下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不配合其他疗法。

适应证:扁平疣。

方3

取穴:患处局部。

治法:先将施术部位的皮肤进行无菌消毒,然后局部皮下注射2%利多卡因,使药液浸润周围组织,达到麻醉效果,再将特制火针置于燃烧的乙醇灯上,使其针尖处白炽发亮,而快速将针尖刺入皮疹,要求速进速出,如果皮疹较大者可反复针刺数针,深度以不要刺伤真皮为准,避免留下瘢痕。施术完毕后用碘酒消毒针孔,嘱患者3~4d内不沾水,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待其结痂脱落后,在根据情况进行第2次治疗,观察时间为半个月。

适应证:扁平疣。

方4

取穴:患处局部。

治法:患部常规消毒后,选用28~32号毫针,与皮肤呈15°~30°夹角,沿病变基底部一侧刺入至病变中心,然后,调整针刺角度并按压对侧皮肤,使针尖从对侧基底刺出(约沿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呈U形刺向对侧),留针片刻(约1min)。出针时摇动毫针,扩大针孔,使针孔出血为宜。再在病变基底部的另一侧,以同样方法针刺。第二针与第一针在病变中心点呈“十”字样交叉。寻常疣、扁平疣单发者,在病变局部单个治疗即可;病处较多泛发者,在其首发部位选择1~2个相对较大者,然后在其他相对较密集处选择1~2个较大者进行治疗,2周后可再次选择1~2处相对较大、萎缩不明显者治疗。

适应证:寻常疣、扁平疣。

方5

取穴:患处局部。

治法:针具和施术部位常规消毒,从患者的皮损中找出母疣或疣体较大者,用右手握针柄,以环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针柄末端露出手掌后2~3cm,以拇指、中指持针柄,示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用腕力均匀叩刺母疣5~10次,使疣体明显充血,并渗出少量血液,再外贴创可贴预防感染。如2周后疣体尚未完全脱落,可再选其他较大的疣体进行第2次治疗。1个月后再复诊检查。

适应证:扁平疣。

方6

取穴:以阿是穴、足三里、血海、中渚、合谷、曲池为主穴。根据辨证和病变部位,循经取穴或疣周围取穴相结合,风热者加风池、商阳;肝热者加行间、侠溪;血虚者加肝俞、膈俞;脾虚湿盛者加脾俞、中脘。

治法:针刺阿是穴(选择1~2个最先出现或发育充分的疣体)时,在疣体皮肤局部直刺一定深度,不时捻转;其他穴位进针得气后缓慢捻转(不得气者采用循法、刮法及雀啄术催气),轻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15~20min,留针期间间歇行针3次,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10d,连续治疗2个疗程。

适应证:扁平疣。

方7

取穴:患处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