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下)
12377000000024

第24章 年终考核与公开考录地厅(局)级领导干部情况研究(4)

(三)打破地区封闭状态,推进人才合理流动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人才学也告诉我们,人才只有通过经常有序合理的流动,实现不同类型人才的合理配置,才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才能提高人才个体和群体的使用效率,否则,就会导致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公开选拔打开了面向社会选人用人的大门,冲破了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束缚,为广大干部创造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从这次公开选拔的实际情况看,涉及的地区及部门多,干部的来源广泛。在报名的590名考生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83人,占总数47.8%,分布在31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日本等。从被选拔上来的8位领导干部看,既有安徽、湖南等省3人,又有本省2人,本市的3人;既有党政机关,又有企事业单位。另外,我们还从参加面试的80名考生中,特别是面试前3名的考生中引进一批基本素质较高的急需人才,促进了地区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干部的相互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确立价值行为导向,激励干部自我提高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显著特点,是通过公开、平等的竟争,采用较科学的测试手段,在更大范围内对干部进行纵向、横向比较,择优而用。这种方法透明度高,具有群众参与度广的开放性,条件公开平等的竞争性,考核方式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科学性以及选人用人的高成功率等特点。它对广大干部既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动力。大家同登一个“舞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能否在竞争中领先,关键是靠自身的德才素质和能力水平。这就在干部队伍中确立了一种正确、健康的选人用人导向,使大家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政治素质要强,才干要突出,没有真才实学不行,有了真才实学不能在实践中很好运用,多创业绩也不行。通过组织考核和广大群众的评议,也使干部认识到,在任何时候都要有群众观点,没有广大群众的认可、拥护更不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促使广大干部由单一被动的接受组织挑选,向通过自身努力与组织选拔相结合的双向选择转变,从而增强竞争意识。这对于激励广大年轻干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造,自觉奉献”,靠自身的德才素质、工作能力及工作业绩走上领导岗位,而不是靠拉关系、走后门,跑官要官,搞不正之风走上领导岗位,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对公开选拔参加者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检验和锻炼的机会,可以使他们增强紧迫感,明确努力方向,弥补自身不足,树立信心和勇气,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二、周密组织规范操作,严格纪律确保质量

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程序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透明度高,社会影响大,工作之重之难是可想而知的。从厦门的实践看,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着力抓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实施周密改革需要有魄力和勇气,也需要周密的组织实施。领导重视,形成共识,组织健全,程序科学,操作规范是做好公开选拔工作的基本保证。

一是领导落实。厦门市委对这次公开选拔工作始终予以高度重视。首先是从深化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战略高度,作出了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决定,并且从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和厦门二次创业对人才的需要,慎重地确定了公开选拔的职位和高标准的任职资格条件。其次是对整个公开选拔过程实施不间断的检查和指导。面试之前,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公开选拔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提出指导性工作要求。面试人员集中后,市委书记石兆彬亲自作动员,并亲临面试现场视察指导;市长、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分别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法制局副局长两个职位三场面试的主考官。整个面试过程共有11名市领导分别担任各个职位的主考官。

二是组织严密。这次公开选拔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维钦任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人大、市政协、市人事局有关领导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并抽调9名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组成一支精干的办公室工作队伍具体负责公开选拔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组织严密,还严在科学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简章》、《实施计划》、《宣传安排》、《公告》;严在从推荐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口试、体格检查、组织考核等各阶段都做到了科学安排,规范操作。

三是发动有力。公开选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发动符合条件者参与报名竞争。厦门市专门召开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动员大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公开选拔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昆源作动员讲话,提出了发动报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召开了民主党派负责人会议,向他们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并希望各民主党派中符合条件的人才报名;各区、市直各部门也分别召开动员大会,克服与己无关思想,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青年干部报名;另一方面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四川日报》、《福建日报》等11种报纸上刊登公开选拔的《公告》、《通告》,大力宣传公开选拔的目的意义、有关政策、优惠条件、程序规定、考试范围以及实际步骤,引导青年干部分清公开选拔与伸手要官的本质区别,消除怕背上“要官”的坏名声、怕考不上丢面子、怕组织知道了对自己不信任等顾虑,确立勇于拼搏、敢于竞争的意识,大胆站出来让组织挑选。一系列强有力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报考氛围,形成踊跃报名应考,积极参与竞争的局面。本次厦门公开选拔共有590人报考,与招考职位之比为54:1,其中外地报考283人,占47.8%,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本科以上512人,占86.9%(其中博士、硕士占30%);高级职称273人,占46%;中共党员481人,占81.4%;自荐的420人,占71%。从总体上看,报名者地域分布广,人数多,综合素质高,这就为公开选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严密的组织非常重要。周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就能确保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考生吴小强说,这次厦门公开选拔工作,可以用20字来概括,即:组织严密、操作规范、命题科学、服务周到、真诚感人。

(二)严格工作纪律,确保公平、公正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本质是通过严格的、充分的公平竞争,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就要求在选拔的全过程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执行工作纪律,严格按照法定的章程操作,这是公开选拔工作成功的关键,也是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

为此,要求各级党委一定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和我市选拔工作的各项具体规定,积极慎重地组织实施,对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及时请示报告,不能擅作主张,各行其是。根据公开选拔工作的原则和程序,我们坚持了4条原则:一是保密原则。对自我推荐者,帮其保密,所有来往函件、考试成绩均通知其本人,进入前10名后再与考生所在的上级组织部门取得联系,调查其“文革”和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中的政治表现;对命题、试卷绝对保密,采取封闭式命题,参加命题的专家和领导,临时通知,立即集中。命题期间不外出,不打电话,不通信;试卷的启、封采用了全国高考统一的标准方式,绝对保密。二是统一原则。为了保证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对参加面试的考生统一管理,统一住宿,统一吃饭,统一开展调研活动,不允许单独行动,单独打电话,单独调研。三是公开原则。所有笔试、面试成绩、面试人选和考察人选都通知考生或在《厦门日报》上向社会张榜公布,做到公开透明。四是监督原则。纪检、监察部门要参与公开选拔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命题,试卷保管、密封启封、考场检查、考试顺序、评分登分等等,以保证公开选拔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参加厦门公开选拔的应考人员普遍反映:“通过亲身参加公开选拔,感到各项工作非常严密,厦门市委、市政府确实没有内定人选,真正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我们对本地128个干部的问卷调查中,98%对本次公开选拔的公开、公平、公正持肯定态度。

(三)注重综合素质,严把选人质量关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能否把真正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为此,在公开选拔的整个过程中,要坚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四化”的方针,严格把好综合素质关,特别要注意把好“四个关”:一是把好任职资格关。厦门市着眼于知识经济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高标准、高起点的任职资格条件。对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方志办主任等重要职位的任职资格条件,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修改把关。总的看,这次公开选拔职位的任职资格条件突出体现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实践经验的要求。市公开选拔办严格按各职位的任职资格条件对590名报考者进行审查,经过初审、复审、再审等三个程序,基本符合条件的338人,合格率57%。整个资格审查做到既让符合条件的报考者一个不漏地参加考试,又不降格以求,确保考生质量。

二是把好考试质量关。把好考试质量关的重点是把好命题关。命题质量的高低对于能否选出真正优秀人才至关重要。厦门市这次招考的笔试和面试全部委托省委组织部在全省范围内挑选高水准的专家学者负责命题。市长洪永世还专门与命题组的同志座谈,提出许多具体要求。旨在测试报考者的知识面和综合分析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依法行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经过领导与专家的共同努力,本次命题质量普遍较高,区分度较好。其特点是:(1)没有偏题怪题,没有死记硬背的东西,符合领导干部和成人考试的要求;(2)命题覆盖面广,体现了对领导干部必备知识的要求;(3)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了对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深学识的要求;(4)进行了情景模拟和实例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基本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结合。同时,针对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加试。对市政府副秘书长等4个职位加试一门外语,市政府副秘书长同时加试计算机应用,市文化局副局长加试一篇文艺评论,市委党校副校长进行现场授课1小时,为选拔高素质的专业化的领导干部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三是把好身体素质关。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适应领导工作的快节奏、高负荷。身体素质应该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厦门市参照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同时考虑到接近中年年龄段身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比较确实可行的体验项目及体能测验标准。经过体检,淘汰了3名身体不合格者,占受检对象的12.5%,尔后以本职位面试的第4名递补,最后确定进入考核的人选。

四是把好组织考查关。组织考查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公开选拔的关键环节。厦门市严格按照德才兼备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选拔对象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廉洁自律、工作实绩和群众拥护程度作为考察重点,通过民主评议、民意测验、座谈了解、查阅档案以及找本人谈话等方法,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并依据考察材料和结论,认真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既不降格以求,也不求全责备,坚持标准,好中选优,真正把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

经过考核组和公开选拔办公室综合分析,对被考核者作出评价;报市委组织部部务会和市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集体讨论,提出录用意见;最后报市委常委会逐个研究确定。从被录用的8位同志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不受面试成绩排名限制,注重综合素质。其中面试成绩第一名的2人,第二名的4人,第三名和第四名各1人;(2)不受地域限制。外地5人,本地3人,体现了厦门经济特区招贤纳才的博大胸襟;(3)群众拥护率高。体现了选人用人注意社会公论的精神;(4)政治素质高。全部为中共党员;(5)年轻化。平均年龄37岁,最小年龄32岁;(6)学历高。全部在大学本科以上,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7)职称高。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

三、公开选拔初见成效,驾驭规律有待探索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一个新事物,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程序,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逐步完善。

(一)关于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问题选拔规则是整个选拔工作的行为准则。它是体现在《简章》中的关于德才条件、资格条件、公开选拔程序、报名和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范围与要求、各种考试在总体评价中所占的分数比重及各个程序遴选的比例等规定。制定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到规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些规则必须在公开选拔之前公布于众,并广泛宣传,让参与者公平地得到信息。在整个公开选拔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这些规则,即使在执行中发现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也应该在整个选拔工作结束之后总结经验,加以改进,而不可以随时随意改动,忽视规则的严肃性。

若所定规则条文含混不清,或随意增加考试内容,或随意改变计分方式,都会带来不良影响,不仅会失去“公开”的意义,降低选拔干部的质量,而且还会引起参与者和群众的反感,影响组织部门的威信。

(二)关于职位及任职条件的问题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对“假如你符合报考条件,是否愿意报名参加公开选拔”的问题,65%回答视具体职位而定。可见,公开选拔职位直接关系到报考的人数及竞争程度,必须合理确定公开选拔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