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089

第89章 可能找出致病因素,如感染理化因素等。 (1)

(3)可能找出致病因素,如感染、理化因素等。 (1)

(4)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多为(2.0~4.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常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加或正常,红细胞或血小板数正常。

(5)骨髓象正常或轻度增生,一般有粒系统的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或有细胞质的改变,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淋巴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可相对增加。

2.粒细胞缺乏症

(1)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乏力、口咽部溃疡、感染、坏死、败血症等。

(2)常可找到诱发因素,如药物反应、放射线损伤和抗癌药物的使用等。

(3)血液中白细胞在2.0×109/L以下,粒细胞极度减少,甚至完全缺乏。红细胞和血小板大致正常。

(4)骨髓中粒细胞系统明显减少或缺乏,成熟粒细胞减少,原粒及早幼粒细胞可增多,并有细胞呈退行性变,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系正常。

(辨证施治)本病多为虚实夹杂之症,无发热者为正虚,以治本为主,有发热感染者,为虚实夹杂,以扶正祛邪,偏于祛邪。本病初期以气血两虚,脾气亏损为主,日久则伤及肝肾,导致肾阴虚、肾阳虚或阴阳两虚。

1.气阴两虚证

主症:全身乏力,反复外感经久不愈,低热,五心烦热,咽干,咽痛,失眠盗汗,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饮合当归补血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5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5g,木香10g,太子参30g,麦冬20g,五味子10g,鸡血藤30g,黄精30g,龟甲15g。

加减:若阴虚发热,加地骨皮15g,女贞子15g,养阴清热;若气虚重者,用西洋参10g代太子参以益津养阴。

2.心脾两虚证

主症: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纳食不佳,面色无华,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15g,当归15g,党参15g,白术15g,甘草6g,红枣10g,酸枣仁15g,龙眼肉15g。

加减:若纳食不香重者,加谷芽15g,神曲15g,健脾消食;若心悸甚者,加麦冬12g,五味子12g,养阴宁心。

3.肝肾阴虚证

主症: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遗精,眠差,多梦,舌质稍红,脉象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归芍地黄汤合大补阴丸加减。当归10g,白芍15g,熟地黄15g,茯苓15g,山茱萸15g,泽泻10g,牡丹皮15g,怀山药15g,黄柏10g,知母12g。

加减:若手足心热者,加银柴胡12g,胡黄连12g,以清虚热;若遗精者,加莲须8g,芡实12g,补肾摄精。

4.脾肾阳虚证

主症:面色苍白,精神委靡,畏寒肢冷,少气懒言,腰膝酸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体胖大,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沉。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方药:参芪地黄汤合右归饮加减。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5g,山药12g,当归15g,菟丝子15g。

加减:若畏寒便溏者,加补骨脂15g;若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2g,川续断12g,补肾壮骨。

5.外感温热证

主症:发热不退,面赤咽痛,口干欲饮,乏力头晕,舌质红绛,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滋阴凉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玉女煎加减。水牛角30g,牡丹皮10g,赤芍15g,生地黄20g,生茅根30g,玄参15g,麦冬15g,茜草15g,知母12g,贯仲15g,黄芩12g,生石膏30g。

加减:口渴甚者,加石斛15g;发热神志不清者,加安宫牛黄丸。

(单方验方治疗)

1.补骨脂微炒,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每天3次,淡盐水送下。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虚型白细胞减少。

2.参花方。潞党参、天花粉各16g,为1日量,打粉,分2次用温开水冲服。补脾养胃,清热生津。适用于放化疗后气阴两虚白细胞减少的患者。

3.芪枣冲剂。黄芪、茯苓、大枣、鸡血藤各30g,白糖适量制成冲剂,每日3次,每次2包(每包15g)。益气养血。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白细胞减少。

4.淫羊藿冲剂。以单味淫羊藿制成冲剂,每包15g,第1周每日3包,第2周每日2包。温补肾阳。适用于各种类型白细胞减少。

5.升白细胞冲剂。鸡血藤、党参、丹参、甘草、丁香。补益气血。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白细胞减少。

6.黄芪60g,何首乌、鸡血藤各30g,枸杞子15g,升麻、肉桂各6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脾肾双补。适用于各种白细胞减少。

7.养血返精丸。补骨脂(炒)、白茯苓各30g,共研细末;另以没药15g置于烧杯内,加入黄酒(比药高1横指许),煮化后与药末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日服12g,分2次,米汤或白开水送下。

8.补骨脂微炒研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服1~3丸,每日服3次,盐水送下。

9.新鲜景天三七,捣汁,每服50ml,每日1~2次。

10.仙人掌20g,枸杞子15g,车前草10g。适用于各种白细胞减少。

11.黄芪15g,熟地黄20g,黄精、大枣各30g。益气滋阴。适用于各种白细胞减少。

(中成药治疗)

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白细胞减少症。

2.十全大补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白细胞减少症。

3.金匮肾气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肾阳虚型白细胞减少症。

4.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适用于热毒炽盛型白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

5.黄芪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10ml(含生药1.5g)。适于气虚型白细胞减少症。

6.升白宁冲剂每次1~2包(15~30g),每日3次,饭后开水冲服,儿童酌减。本方具有健脾补肾、升举阳气、养血活血、清热化湿之功效。

7.鸡血藤膏每次6~10g,每日2次,将膏研碎,用水、酒各半炖化服。

8.升白康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本品益气补血,扶正固本,双补阴阳,适用于癌症放、化疗等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9.贞芪扶正冲剂每次1袋(15g),每日3次。本品益气养阴,扶助正气,主治气阴两虚之白细胞减少症。

10.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2~3次。本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养胃,用于脾胃虚弱之白细胞减少症。

(针灸治疗)

1.辨证取穴合谷、气海、足三里、关元、阳陵泉、三阴交、肾俞、脾俞、血海、太溪、太冲、膈俞。解释:足三里为强壮穴,补气生血。三阴交健脾强中,血海、膈俞可以补气养血,太溪可补肾阴,太冲养肝。操作: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加灸,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穴位注射用5~10mg地塞米松注射双侧足三里穴位,每日1次。

3.电针取大椎、足三里、哑门、脾俞。隔日穴位左右更换,每日1次,每次10分钟,间隔1分钟电极电性换向,电流100mA,连续治疗18天。

4.穴位敷贴疗法用人参(红参为佳)、制附子、当归、红花各10g,干姜、血竭各6g,共研细末,以生理盐水伴成泥胶状,取适量置于胶布上,固定在穴位上,每3天换药1次,连用5~10次。穴位选脾俞(双)、肾俞(双)、肝俞(双)、足三里(双)、中脘、血海等。适于各型白细胞减少症,尤其是脾肾阳虚血瘀者。

5.耳针取胸椎、交感、内分泌、肾、肝,每次选穴3~4个,留针20~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6.灸法取大椎、肾俞、足三里。采用温和灸,皮肤红晕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饮食疗法)

1.熟地炖羊肾熟地黄30g,羊肾1对,调料适量,熟地黄用布包扎,羊肾洗净,切片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和熟地黄一起炖熟服食。

2.牛蹄筋汤牛蹄筋100g,鸡血藤15g,补骨脂12g,将牛蹄筋洗净切碎,加水先煎20~30分钟,再下2味中药,煎20分钟,去渣饮汤,早、晚两次分服。

3.猪肝当归羹猪肝150g,当归20g,盐少许,先将当归入锅内加清水1 000ml,浸透,煎20分钟,去渣留汁,猪肝洗净切丁,然后和当归汁一起文火煮至猪肝熟烂,调味后食用。

4.灵芝蹄筋汤菌灵芝15g,黄精15g,鸡血藤15g,黄芪18g,猪蹄筋100g,上述各品共炖,去药渣,饮汤食肉。

5.鲫鱼蒸黄芪鲫鱼1尾,黄芪10g,将鲫鱼剖腹,去肠杂,洗净,黄芪用纱布包扎,纳入鱼腹内,加调料蒸熟,吃鱼。

6.栀子羊血汤栀子10g,山羊血适量,冰糖20g,先将山羊血入沸水中烫,然后和栀子、冰糖一起加水煎服,每日1~2次。

(名医临证经验)

1.王晋源升白片治疗阴阳两虚型白细胞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