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025

第25章 原发性高血压 (1)

第三章 原发性高血压 (1)

高血压病是指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临床上常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约占95%)和继发性高血压(约占5%)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原因仍未清楚的高血压,其发生与遗传、年龄的增长、高盐饮食、酗酒、肥胖、吸烟、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患者患了某些明确的疾病,而这些疾病常常伴有血压升高,这种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基本明确,故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本病病因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饮食中钠盐摄入量、饮酒、肥胖等)的作用,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发病机制与交感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有关。基本病理改变为各种原因导致全身小动脉阻力增加和(或)血循环容量增加,血管壁的重构,最后管壁纤维化、管腔狭窄呈现出不可逆病变,最终导致心、脑、肾等组织器官的缺血损伤。临床通过水银血压计测量肱动脉血压可明确诊断,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尿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可了解靶器官损害情况。通过积极的改善生活方式,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正常水平,可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总病死率和病残率。根据国外的大规模研究和长期随访资料,处于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 ,其预后也各不相同。低危组患者10年中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低于10%,中危组为15%~20%,高危组为20%~30%,很高危组则大于30%。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可由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内伤虚损、先天禀赋等因素所引起。

1.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伤肝阴,阴不敛阳,肝阳偏亢,上扰头目。肝肾两脏关系密切,肝火也可灼伤肾之阴,形成肝肾阴虚,肝阳偏亢。

2.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以致湿浊内生,湿浊久蕴可以化热,热又能灼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上扰清窍,也能发为本病。

3.劳逸不当,久病过劳久病和过劳可伤及人体正气,气血阴阳亏虚,血脉失养,肝肾亏虚,脑海失养或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致发该病。

4.先天禀赋异常人体先天禀赋主要取决于父母的素质,即父母素质之偏盛偏衰可影响后代。素体禀赋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肝阳化风,上扰清窍,而变生上述病证。

在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人体阴阳消长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形成了原发性高血压。

(诊断要点)

一、诊断标准

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病联盟诊断标准: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静息时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到上述水平,亦应诊断为高血压。并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可将高血压进一步分为1、2、3级,详见表21。

二、高血压病的诊断要点

1.在至少两次不同场合下的血压测量(每次不少于3个测量值)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2.除外症状性高血压及其他疾病影响。

(辨证施治)中医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依据原发性高血压的主症,分成下列六种基本证型进行治疗。

1.肝阳上亢证

主症: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息风。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骨(先煎,代)15g,钩藤20g,石决明(先煎)30g,龟甲(先煎) 20g,夏枯草12g,生地黄18g,牛膝12g,白芍15g,菊花12g,牡丹皮15g,酸枣仁18g,甘草6g。如无羚羊角骨则用水牛角或山羊角25g代替。

加减: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15g,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如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10g,以通腑泄热;若阳盛生风眩晕,加天麻12g息风。

2.阴虚阳亢证

主症: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8g,石决明(先煎)30g,杜仲20g,牛膝12g,白芍15g,茯苓15g,生地黄15g,黄芩12g,夜交藤25g,栀子12g,甘草6g。

加减:眩晕,肢麻甚者,加白僵蚕15g、胆南星10g以息风通络;肥胖多痰者,加法半夏15g、全瓜蒌15g以化痰;兼血瘀头痛者,加延胡索12g、丹参15g以活血化瘀;兼失眠者加酸枣仁18g安神。

3.肝肾阴虚证

主症:头晕耳鸣,目涩视矇,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15g,菊花12g,生地黄15g,山茱萸12g,泽泻12g,牡丹皮15g,茯苓15g,山药15g,杜仲20g,酸枣仁18g,甘草6g。

加减:若症见手足心热、盗汗、咽干、舌红少苔等虚火上炎征象者,加知母10g,黄柏10g、龟甲(先煎)15g以滋阴泻火;若畏寒肢冷甚,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者,加鹿角胶(烊化)15g,淫羊藿12g以温阳补肾。

4.痰浊中阻证

主症:头晕头重,困倦乏力,心胸烦闷,腹胀痞满,呕吐痰涎,少食多寐,手足麻木,舌淡苔腻,脉象弦滑。

治法:健脾化湿,除痰息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或温胆汤加减。天麻12g,白术15g,法半夏15g,姜竹茹12g,枳实12g,茯苓15g,马兜铃10g,石菖蒲12g,远志9g,罗汉果6g。

加减:若痰阻血瘀心胸翳痛者加丹参18g、延胡索12g以活血止痛;若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者,加砂仁(后下)10g,藿香12g以行气化浊止泻;若痰浊化热,舌苔黄腻者,加黄连10g以清热。

5.血脉瘀阻证

主症:头痛经久不愈,固定不移,偏身麻木,心痛胸痹,面唇发绀,舌质紫黯,脉象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疏通血脉。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赤芍15g,桃仁10g,生地黄15g,川红花10g,柴胡12g,郁金12g,牛膝12g,益母草18g,合欢皮20g,甘草6g。

加减:兼气虚者,自汗,加黄芪30g以补气固表止汗;若兼血瘀化热者,加牡丹皮12g、地骨皮12g以清瘀热。

6.阴阳两虚证

主症:头晕眼花,头痛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腿软,失眠多梦,遗精阳痿,肢冷麻木,夜尿频数或少尿水肿,舌淡苔白,脉象弦细,尺弱。

治法:补肾养肝,益阴助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二仙汤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茯苓15g,牡丹皮12g,泽泻12g,熟附子(先煎)10g,肉桂(焗服)1.5g,淫羊藿15g,金樱子30g,炙甘草6g。

加减:若兼见手足心热、盗汗、咽干、舌红少苔等虚火上炎征象者,加知母10g、黄柏10g、龟甲(先煎)15g以滋阴泻火。若畏寒肢冷甚,小便清长,面色白者,加鹿角胶(烊化)15g、杜仲18g,以温阳补肾。

(单方验方治疗)

1.向日葵盘30g,夏枯草10g,罗布麻15g,桑寄生15g。水煎服。

2.青葙子10g,草决明15g,水煎服。

3.玉米须25~30g,泡茶饮用每天数次。

4.桑寄生15g,煎煮15分钟后饮用,每天早、晚各1次。

5.苦丁茶10g,夏枯草30g,野菊花15g,水煎服。

6.芹菜根30g,龙葵60g,水煎服,每日1剂,亦可代茶饮。

7.决明子15g,泡茶,分上午、下午,每日2次服用。

8.杜仲5g,开水冲泡当茶,每日3次。

9.车前草30~60g,先用冷水浸泡1个小时,再用武火煎煮2次,将2次煎液分3次服用,每日1剂。

10.生山楂30g,沸水冲泡,分3次饭后服用。

11.罗布麻9g,用开水冲泡当茶喝。

12.莲心12g,开水冲泡后代茶饮,每天早、晚各饮1次。

13.甘菊3克,泡茶饮用,每日3次;也可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

14.鲜荷叶半张,洗净切碎,加适量的水,煮沸放凉后代茶饮用。

15.槐花5g,用开水浸泡当茶饮用,每天饮用数次。

16.首乌20~30g,加水煎煮30分钟,温凉后饮用。

17.葛根30g,洗净切成薄片,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

(中成药治疗)

1.全天麻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2.夏桑菊每次1小包,每日3次。适用于肝阳上亢型。

3.附桂八味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阴阳两虚型。

4.复方罗布麻片每次2粒,每日3次。适用于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血脉瘀阻型。

5.松龄血脉康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血脉瘀阻型。

6.杞菊地黄丸每次6~8g,每日3次。适用于肝肾阴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