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面神经炎 (1)
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指面神经管内段(茎乳突孔内)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常为单侧,极少双侧。临床表现为病侧不能作皱眉、闭目、示齿、鼓腮等动作。其原因尚未完全明了,常与病毒感染或非特异性感染、受寒吹风等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脱髓鞘、轴突变性有关。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治疗痊愈率达92%以上,仅8%以下留下面肌痉挛及连带运动等合并症。
面神经炎属于中医“口僻”、“僻”、“歪嘴风”、“吊线风”、“吊斜风”等范畴。
(病因病机)
1.正气不足,风邪入中由于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夹寒夹热乘虚而入,客于颜面,走窜阳明经脉,气血痹阻,肌肉弛缓不收而致口僻。正如《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中所云:“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
2.痰湿内生,阻于经络若平素喜饮醇浆,偏嗜辛辣厚味,日久损伤脾胃,痰湿内生;或因外感病邪,内袭络脉,气血受阻,津液外渗,停而为痰;加之外风引触,风痰互结,流窜经络,上扰面部,阳明经脉壅滞不利,即发口僻。
3.气虚血滞,经脉失濡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僻日久不愈,正气更渐亏耗,气虚不能上奉于面,阴血亦难灌注阳明;或气虚血行无力,血液瘀滞于经脉,均可导致面部肌肉失于气血濡养而枯槁萎缩,终致口难复。
综上所述,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所致。
(诊断要点)面神经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人的病史及临床特点。
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部分病人可有耳周及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2.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颊间。
3.可伴有病变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4.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症状。实验室检查一般正常,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后颅窝、耳、腮腺等疾病。
(辨证施治)
1.风寒袭络证
主症:突然口眼斜,眼睑闭合不全,或有口角流涎,眼泪外溢,伴恶风寒,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麻黄9g,防己12g,人参30g,芍药12g,川芎9g,桂枝9g,制附片12g,防风12g,杏仁15g,黄芩9g,甘草6g。
加减: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黄芪30g,白术12g;兼头痛加白芷12g,羌活9g;面肌抽动加天麻15g,蜈蚣2条,全蝎6g;口角流涎加白僵蚕12g。
2.风热灼络证
主症:骤然起病,口眼斜,眼睑闭合不全,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渴,耳后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10g,石膏(包煎)30g,川芎12g,当归15g,芍药12g,羌活9g,独活9g,防风9g,黄芩9g,白芷9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白术12g,茯苓12g,细辛6g,甘草6g。
加减:风热表证明显者,去细辛、独活、熟地黄,加桑叶9g,蝉蜕6g;兼头晕目赤加钩藤15g,菊花12g。
3.风痰阻络证
主症:突然口眼斜,面肌麻木或抽搐,颜面作胀,或口角流涎,头重如裹,胸膈满闷,呕吐痰涎,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药:牵正散合导痰汤加减。白僵蚕12g,全蝎9g,白附子12g,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甘草6g,枳实6g,南星9g。
加减:面肌抽搐频繁加蜈蚣2条,乌梢蛇12g;痰浊化热者,加黄芩12g,竹茹12g;胸膈满闷加佛手9g,苍术9g。
4.气虚血瘀证
主症:口眼斜,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面白气短,神疲乏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益气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2g,桃仁9g,红花6g,赤芍12g,地龙12g。
加减:顽固不愈者,加三七9g,穿山甲15g,鬼箭羽9g;面肌抽搐加全蝎6g,蜈蚣2条;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兼血虚加熟地黄15g,白芍9g;兼阴液不足加沙参15g,麦冬9g。
(单方验方治疗)
1.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g,每次1丸,每日3次,口含服。适用于风邪伤络之面神经炎。
2.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天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郁久化热之面神经炎。
3.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细辛5g。共研细末,每次3g,每日3次,分7日服完,为1个疗程。该方功能息风通络,适用于风痰阻络之面神经炎。
4.马钱子500g,白蜜适量。将马钱子加水3 600ml,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容器中文火烘酥,研筛为细末,白蜜调成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将药膏涂患处面部,厚约0.2cm(口眼部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搽药处3~5天发生奇痒,6~8天出现皮疹,9~14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先兆,即可停药。
5.防风30g,蜈蚣2条。蜈蚣研细末,防风煎汤送服,每日1剂,儿童酌减,晚饭后服。适用于风寒阻络型面神经炎。
6.取活鳝鱼宰杀后取血涂抹瘫面皮肤,24小时后,或至少12小时后洗掉,1周左右可见效。
7.巴豆3~5粒,研细,放铝壶或玻璃瓶中,加入75%乙醇(酒精)或好烧酒500ml,炖热外用。外熏面瘫之手掌心劳宫穴,每次1~2小时,重者可治疗4小时,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具有温经、祛痰、通络之功效。
8.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服6g,黄酒送下。
(中成药治疗)
1.太极通天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风寒袭络型。
2.全天麻胶囊。每次4粒,每日2~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3.新癀片。每次4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4.板蓝根冲剂。每次6~9g,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5.益脑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及其他各型恢复期。
6.七叶神安片。每次2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7.川芎嗪注射液。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虚血瘀、风寒袭络型。
8.清开灵注射液。3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9.葛根素注射液。0.4g葛根素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面神经炎和面肌痉挛者。
10.β七叶皂苷钠。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面神经炎。
11.刺五加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虚血瘀型。
12.牵正散5g,每日3次;或者大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13.面瘫丸、正斜丸或者消风活络丸,每次2丸,每日3次,适用于痰瘀阻络型。
(外用药治疗)
1.马钱子外敷法。取马钱子、白芷、冰片药量为10∶10∶1,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取2g,撒于直径约2cm的伤湿止痛膏上,贴于患侧下关穴,4天更换1次,一般治疗3~4次即愈。
2.白芷、白僵蚕、草乌各5g,鲜生姜100g。先将白芷、白僵蚕、草乌研成末,生姜取汁,再将药物与姜汁调成膏状,涂抹于直径约7cm的伤湿止痛膏上,贴于患侧面部,3天换药1次,痊愈为止。
3.穴位划痕敷药法。取白花蛇15g,白胡椒10g,麝香2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主穴取下关、地仓、颊车;配穴取丝竹空、迎香、大迎、翳风。均为患侧取穴,每次5~6穴,每5天1次。划痕敷药:在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消毒刀片在穴位皮肤上快速划一“十”字形或“廿”字形小口,每划长2~3mm,以划破表皮不出血为度。然后将上药撒在约2cm见方的伤湿止痛膏上,贴敷于划痕上,一般3~7次痊愈。
4.取白芥子100g,捣碎,加适量白开水调匀,平摊在纱布上,待药温度接近于体温时,将药敷于患面颊部,用绷带固定,然后注意保温,2小时后取下,切不可超过时间。只用药1次。
5.草乌3g,樟脑粉1g,粳米50g。先将草乌研成粉,粳米蒸熟捣烂成饼状,视面瘫面积定饼的大小,将草乌粉与樟脑粉匀摊于熟粳米饼上,贴于患侧面部,外盖塑料纸,2天更换1次。
6.二丑散。取黑丑、白丑、白及、天南星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蛋清搅拌为糊状,均匀涂于白布之上3mm厚,制成膏药。敷贴于患侧额部、面部、耳后压痛处。每日1次。每次敷贴时间愈长愈佳。
7.皂角去皮250g,研末,用醋调成膏敷之。敷贴于口眼歪向的对侧面部,药干即换。
(针灸治疗)
1.体针攒竹、太阳、迎香、地仓、承浆、阳白、地仓、翳风、颊车、合谷、太冲、头维、上星,睛明、丝竹空等为主穴。风邪袭络型加风池;风痰阻络型加丰隆;气虚血瘀型加足三里、三阴交。急性期针用泻法,少取穴,用浅刺,不加电针;恢复期针用平补平泻法。举例如以左手拇指作为“压指”按压在阳白穴上,右手持针,针体与额面皮肤成15°角,针尖向头维穴方向快速进针,然后沿着皮下透刺到头维穴,以针尖不外露出皮肤为宜。此时患者觉从阳白至头维穴有似虫行蚁爬之感,此为得气。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1分钟。按相同手法分别从阳白穴适刺到上星、睛明、丝竹空。然后从太阳穴沿皮下透刺到地仓穴,从攒竹穴进针透刺到丝竹空穴,从地仓穴透刺到颊车穴(透此穴时不可将针透进口腔内)。上述所透诸穴均施以捻转泻法1分钟,行针20分钟。
2.穴位注射取穴:牵正、承浆、颊车透地仓、阳白、四白、攒竹、迎香、太阳、水沟、合谷(对侧)。操作:针灸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硝酸一叶萩碱注射液6 mg,每次选取3个穴位注射,注意不可注入血管内,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继续下1个疗程。或者针刺得气后取弥可保注射液,0.5~1ml,每次选注2~3个穴位,隔日注射,5日为1个疗程;或者川芎嗪注射液,每穴0.1~0.2ml,共治疗12次,前6次隔天1次,后6次每隔2天1次。
3.电针取穴:翳风、牵正、地仓、颊车、阳白、太阳、迎香、四白为主穴,合谷为配穴。操作:取1~1.5寸毫针以平刺法地仓透颊车,再以1~1.5寸毫针平刺迎香、阳白、四白、牵正、太阳,直刺翳风,余穴取1~2寸毫针直刺。得气后,病初起者弱刺激,病程长者强刺激。均选用6850Ⅱ型电针仪,通电4~6个穴位,每次20~30分钟,采用疏密波、频率在20 Hz以上。同时配合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烤翳风穴为中心的部位(相当于灸法)2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