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116

第116章 缓解期(稳定期) (1)

(二)缓解期(稳定期) (1)

1.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

主症: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肌肉刺痛,痛处不移,皮肤失去弹性,按之稍硬,肌肤紫暗,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顽麻,眼睑浮肿,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当归10g,秦艽10g,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0g,地龙10g,五灵脂10g,没药10g,羌活15g,川芎10g,牛膝30g,甘草5g,制半夏10g,枳壳10g。

加减:伴见血管炎、脉管炎患者,合四妙勇安汤(玄参、银花、当归、甘草)以清热解毒,活血养阴,量大力专;痛剧加乳香、延胡索、土鳖虫;肿胀明显者,类风湿关节炎伴淋巴回流阻塞者,臂肘肿胀,一般以单侧多见,双侧少见,加莪术,或指迷茯苓丸配以水蛭、泽兰、蜈蚣。

2.肝肾同病,气血两损证

主症: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烦疼僵硬,活动受限,关节功能Ⅳ级,筋脉拘急,或筋惕肉,常伴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脉细弱,苔薄,舌淡无华,或舌淡红。

治法:益肝肾,补气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党参15g,独活10g,桑寄生30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5g,当归10g,芍药10g,川芎10g,地黄10g,杜仲15g,牛膝15g,茯苓15g,黄芪15g,白术10g,肉桂3g,甘草5g。

加减:偏阴血虚者咽干耳鸣,失眠梦扰,盗汗,烦热,颧红,加左归丸治之;偏阳虚者,面白,浮肿,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加右归丸治之;肿胀甚加白芥子、皂角,外敷皮消;关节疼痛甚者,宜于石楠叶、老鹳草、稔根、忍冬藤、虎杖、金雀根等中药中选择应用。由于病痼日久,非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宜掺以血肉有情之物如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等外达肌肤,内走脏腑之载风要药,及虫蚁搜剔之类药。

(单方验方治疗)

1.老鹳草、豨莶草各30g。水煎服。

2.骨碎补60g,狗肉适量。炖服。

3.玄驹类风湿散。蚂蚁50%,老鹳草、穿山龙、白术、重楼各10%,炮穿山甲、三七各5%。每次服5g,每日3次。

4.徐长卿根24~30g,猪瘦肉200g,老酒2两。水煎服,每日2次。

5.鲜三七参(带叶)5寸。加红糖3两煎,饮时冲鸡蛋1枚,取汁连服2天。

6.桑枝60~80g,虎杖根15g,金雀花根30g,臭梧桐根30g,红枣10枚。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7.宽筋藤、络石藤、鸡血藤、银花藤、海风藤各10g。水煎服。

8.龙蛇散。地龙240g,蕲蛇或白花蛇60g,全蜗牛18g,蜂房60g。焙干,研末,每次3g,每日2次。

9.青风藤15g,汉防己10g。水煎服。

10.桑枝250g,西河柳250g。水煎去渣,加蜂蜜250g,文火熬膏,每服12g,开水调服,早、晚各1次。

11.刺五加皮10g,忍冬藤30g。水煎服。

12.飞马汤。制马钱子150g,蜈蚣4条。研末,加蜂蜜100g,制丸如绿豆大。初服3~5丸,逐渐递增,至10~20丸。睡前服1次,或早、晚各1次,用米酒或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隔5天服下一个疗程。

(中成药治疗)

1.益肾蠲痹丸适用于顽痹(类风湿关节炎),经久不愈,关节僵硬。每次8g,疼痛剧烈可加至12g,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2.痹苦乃停冲剂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寒型患者。每次5g,每日4次,饭后温开水冲服。小儿酌减量,连续3个月为1个疗程,也可连续不断服用。初服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

3.痹隆清安冲剂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热型患者。每次5g,每日4次,饭后温开水冲服。小儿酌减量。连续3个月为1个疗程,也可连续不断服用。

4.正清风痛宁片适用于风寒湿痹证。首服每次2片,每日3次,服3日后若无不良反应,可增至每次3~4片。1个月为1个疗程,类风湿患者可连服2~3个疗程,病情缓解后,仍可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剂量可适当减小。

5.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每次2ml,肌注,每日1次。

6.雷公藤多苷片适用于风湿热瘀、毒邪阻滞所致的类风湿关节炎。每片10mg,每次10~20mg,每日3次,应从常规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并注意毒性反应,如应用1~2个月后仍无效者,不宜再服用。

7.昆明山海棠片适用于风湿热瘀、毒邪阻滞所致的类风湿关节炎。每次3~6片,每日3次,每日最大量不能超过18片。

8.火把花根片作用与雷公藤多苷片相似,但不良反应较小。每次5片,每日3次。

9.帕夫林片(白芍总苷)每次600mg,每日2~3次。

(外用药治疗)

1.艾叶200g。煎汤热浴,忌风。

2.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g。水煎,趁热熏洗关节,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坚持1个月以上。

3.川乌、草乌、松节、生南星、生半夏各30g。研末,酒浸,擦患处(不可内服)。

4.食盐1斤,小茴香4两。炒热,布包熨患处。

5.坎离砂(又名风寒砂,成药)将药砂倾于碗中,倒进食醋200ml,待其慢慢发热之后,再装于布袋中,趁热敷患处,以能耐受为度。

6.棉花籽或蚕沙500g。炒热,加入适量白酒,装入布袋,趁热熨患处。

7.石菖蒲120g,小茴香60g,食盐500g。同炒热,布包外熨患处。

8.鲜芋艿60g。加姜、葱、醋适量捣烂隔纸外敷。如无芋艿,用土豆亦可。

9.如意金黄散。天花粉500g,姜黄、大黄、黄柏、白芷各250g,天南星、陈皮、苍术、甘草各100g。外敷,每日换药2次。

(针刺治疗)

1.常用取穴

肩痛:肩髃、肩髎、肩贞、肩前、肩后、三角肌压痛点。

肘痛:曲池、尺泽、手三里、合谷。

腕痛:阳池、外关、合谷。

髋痛:秩边、环跳、伏兔。

膝痛:伏兔、阳陵泉、犊鼻。

踝痛:中封、丘墟、昆仑、太溪、解溪。

2.上肩胛肘关节主穴:肩髃、曲池、合谷、肺俞;配穴:支沟、后溪、尺泽、曲泽、天井、肩髎。

3.上肢腕、掌、指关节主穴:外关、曲池、合谷;配穴:阳溪、阳池、阳谷、中渚、八风、十宣、经渠、大渊、腕骨。

4.脊柱主穴:风府、大椎、腰俞、肺俞、厥阴俞;配穴:环跳、委中、昆仑。

5.下肢关节主穴:肾俞、大肠俞、八髎、腰俞、环跳、阳陵泉、足三里;配穴:风市、伏兔、阴市、行间、解溪、委中、承山、窍阴、绝骨、昆仑、照海、然谷、内庭、中冲、玉阴、中封。

(按摩)

1.患者取坐位,第一步:医者右脚踏在患者坐的凳子边缘上,将患者上肢提起置于医者膝上,用法施于前臂及肩部,重点在外侧。第二步:用摇法,环转摇动肩关节、腕关节各5~6次。第三步:搓患肢,从上臂至前臂往返5~6次。随之拿肩井穴,并拍肩结束。

2.患者取俯卧位,第一步:先用法,后用推摩法,施于臀部、大腿至小腿后侧。第二步:先肘按环跳,指按委中、承山,同时拿昆仑、太溪等穴;随之用摩法,加以调和;最后进行“提腿”和膝关节向臀部屈伸等辅助活动。

(蜂针治疗)先在腰椎一侧的皮肤上用一只蜜蜂螫刺1分钟后拔出,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若为过敏试验阴性,可予螫刺30分钟,每日1次,蜜蜂只数逐渐增加,最多1次用20余只蜜蜂。螫刺穴位,上肢:肩髃、肩井、曲池、少海、外关、中渚等穴;下肢:风市、阳陵泉、犊鼻、委中、阴陵泉、足三里、昆仑等穴;腰部:肾俞、气海、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等穴。30~50天为1个疗程,使用蜜蜂总量为400~1000只。病程长者,休息1周后再治疗一个疗程。

(饮食疗法)

1.酒姜鸡。白酒250g,生姜250g,雄鸡1只(1000~1500g)。文火炖熟,不放油盐,不加水,两日内分数次服完。

2.鹿茸鸡。鹿茸10g,老公鸡1只。炖熟,不放油盐佐料,两日服完。

3.狗脊狗肉汤。狗脊、金樱子、枸杞子各15g,狗瘦肉(切)200g。文火煮至烂熟,食肉饮汤。每日1次。

4.灵芝蹄筋汤。灵芝15g,黄精15g,鸡血藤15g,黄芪18g,猪蹄筋100g。先武火后文火,炖至蹄筋熟烂,去渣,温服,分两次服完。每日1次,2日1剂。

5.乌梢蛇1条,调料适量,先将乌梢蛇去头尾,剥皮除内脏,洗净切片,入沙锅加水、姜、葱、绍酒、油盐等,文火慢炖,吃肉喝汤。

6.附片12g,薏苡仁30g,牛膝30g,猪脚1个。将猪脚洗净,与上药加水适量,文火炖1~2小时,喝汤吃猪脚。适用于本病下肢关节清冷者。

(名医临证经验)

1.焦树德补肾清热治尪汤治尪痹。

方药组成:生地黄15~25g,桑寄生20~30g,桑枝30g,地骨皮10~15g,酒浸黄柏12g,知母12g,川断15~18g,骨碎补15~18g,白芍15g,威灵仙12~15g,羌活、独活各9g,忍冬藤30g,桂枝6~9g,红花9g,制乳、没各6g,穿山甲9g,炙虎骨(代)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