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用大黄
12371700000001

第1章 大黄的本草学知识 (1)

第1章 大黄的本草学知识 (1)

一、本草考证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掌叶大黄Rheum pa1matum 1.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中药志》)。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及西藏等省区。唐古特大黄Rheum pa1matum 1.var.tanguticum Maxim. ex Rege1. [R. tanguticum Maxim. ex Ba1f.] 又名鸡爪大黄(《中药志》)、北大黄(《中药材品种论述》)。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处,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及西藏东北部。生长于山地林缘、草坡及土壤肥厚、阳光充足的地方。药用大黄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和云南等省区。栽培2~3年后,与野生品一样,在秋末冬初茎叶枯萎时,割去地上部分,挖取地下根茎,除去粗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备用。

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根茎为类圆柱形的块片,长3~17cm,直径3~9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习称“锦纹”,顶端有茎叶残基。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折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宽,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黏牙,有沙粒感。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涩、嚼之黏牙者为佳。

中国是大黄的祖国。大黄属植物全世界约有60种,我国约有40种,其中一半有药用记载,而且,国际上认为质量最好的大黄也产于我国。至今,欧洲药用的大黄仍然主要从我国输入。

最早记载大黄的文献是《神农本草经》。年代比《伤寒杂病论》还早的《武威汉代医简》中,已有合大黄的方药。可为佐证,不晚于公元1世纪,我国已有了使用大黄的经验。大黄色黄而纯正,故名大黄。陶弘景云:“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李杲云:“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又名:将军(李当之《药录》),黄良、火参、肤如(《吴普本草》),蜀大黄(《药性论》),锦纹大黄(《千金方》),牛舌大黄、锦纹(《纲目》)。常用处方名:大黄、生大黄、川大黄、川军、锦纹大黄、制大黄、熟大黄、酒洗大黄、醋大黄、大黄炭。

大黄生用,攻积导滞势猛,泻火解毒力强。古人誉为“将军”,又有生军之称。四川的南大黄产量较大,故常用川大黄、川军之名。西大黄系青海所产的西宁大黄,因表面为棕红色,可见类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内部花纹,排列整齐,极似缎面的织锦,故称锦纹大黄、西锦纹、锦纹。其品质最优,奉为道地药材,疗效特佳,且服后无腹痛之弊,惜产量较少。古时也有将四川所产南大黄称为锦纹,然内部花纹排列不如西大黄整齐明显,功效也略逊。

二、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经。沉而降,走而不守。

三、加工炮制

熟大黄、酒洗大黄、醋大黄、大黄炭皆为大黄炮制品。

1.生大黄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透,切成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烘干。大黄生用,攻积导滞势猛,泻火解毒力强。用于实热便秘,高热,吐血,跌打瘀肿,烫伤等症效捷。

2.酒大黄

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大黄片100kg,用黄酒10kg。酒甘辛大热,能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矫味矫臭。大黄经酒炒后,因受热及氧的存在等各种因素影响,成分有所改变,但只有总游离蒽衍生物减量而结合型苷不受影响。故酒炙后其力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且酒炙后泻下作用缓和,并能减轻腹痛等副作用。适用于治疗目赤头痛,咽肿,齿龈肿痛等症。临床上常与黄芩、黄连等泻火药同用。以大黄与当归研末,用酒调服治疗跌打损伤,瘀血在内,胀满。《本草切要》:“跌仆损伤,血有所瘀,闭而不行,用桃仁、红花之剂加酒炒大黄。”

3.熟大黄

系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晾干切片入药者,又称制大黄、熟军、制军。大黄中所含的蒽苷类能溶于水,在热水中更易溶解,经酒浸润蒸制的熟大黄,结合性大黄酸显著减少,鞣质减少一部分。经此法制后,泻下清热之力较生者缓,正虚邪实而不耐峻攻者用之较宜。收敛之力亦有减弱,能减轻腹痛的副作用,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也有谓其具清化湿热之功,如《本草便读》云:“若经酒制蒸炒,则专行小肠膀胱,治湿热癃闭等证。”用于瘀血证,如妇女瘀血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等。

4.醋大黄

取大黄片,加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大黄片100kg,用米醋15kg。醋味酸、苦,性温,能散瘀止血,理气,止痛,行水,解毒,矫味矫臭。醋炒大黄后,结合性大黄酸严重被破坏,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散瘀作用相对增强。主要以消积化瘀、止血为主。适用于癥瘕积聚,瘀滞性出血等证的治疗。

5.大黄炭

取大黄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大黄炒炭后,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其炭有吸附作用,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故有止血、止泻的功效。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弱,具凉血化瘀、止血之功,多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或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外伤出血等。

6.清宁片

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加水没过药材,用武火煮约2小时至烂时,加入黄酒(100∶30)拌匀,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取通过100目筛的细粉,再与黄酒(100∶45)、炼蜜混合成团块置笼内,加热约2小时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晒干或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适宜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取出,切厚片,晾干。每大黄片或块100kg,用黄酒75kg,炼蜜40kg。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功能泻热通便,多用于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久病患者。

现代研究已知大黄中的番泻叶苷类及蒽醌类为其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醋炒大黄对其泻下成分几乎无影响,酒炖品、醋煮品、清宁片及大黄炭中大黄酸苷减少13%~12%,番泻苷类仅微量或完全破坏。酒炖大黄泻下效力降低30%左右,清宁片泻下效力降低95%左右,大黄炭几乎无泻下作用。生制品在同等剂量下,排泄物干重基本一致。说明酒炖大黄、清宁片既可使泻下作用缓和,又能达到排除肠内积滞的目的。小剂量长时间服用不致引起耗液伤胃之弊。大黄各炮制品均有一定的抑菌效力,其中酒炒与酒炖大黄的抑菌效力与生品相近。炮制对大黄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炮制可降低大黄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在临床应用中,熟大黄可消除生大黄的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副作用。采用加酒热压法新工艺制熟大黄,经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认为该法制品既能缓和生大黄副作用,又保持了较好的解热、抑菌、消炎的药效。并具有省时、节省能源和辅料等优点。

酒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或消除腹痛等不良反应,而活血作用较好,并突出了泻火解毒功能。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偏于消积化瘀,治痃癖,化癖积血块。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弱,具凉血化瘀,止血之功,多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

炮制可降低大黄的不良反应,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在临床应用中,熟大黄可消除生大黄的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

四、功效主治

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祛瘀,清热利湿。主治实积便秘,热结胸痞,胃热呕吐,目赤咽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丹毒,烫火伤,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湿热泻痢,黄疸,淋证,水肿,小便不利。

五、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研末,每次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亦可煎液灌肠。

泻下通便宜生用、后下,不宜久煎,或开水泡服;泻火解毒、清利湿热宜熟用;活血、清上焦之热宜酒制;止血宜炒炭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将大黄不同功效所对应的剂量进行了总结:小剂量(0.3g以下),健脾开胃;中等剂量(1~2g大黄粉或者6~12g煎服),缓泻通便;大剂量(15~30g煎服),攻逐力强,常用于治疗癫狂等。

焦东海等人在用大黄粉剂与大黄煎剂治疗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时,观察到1g大黄粉剂,相当于3~4g大黄汤剂的效果,这与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认识是一致的:“大黄……若轧作散服之,一钱之力,可抵煎汤者四钱。”

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了煎煮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大黄功效的强弱。例如,生大黄比熟大黄的利胆作用强;后下大黄,且一沸为度者,比久煎大黄的利胆作用强。

六、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气血虚弱、阴疽、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慎服;孕妇禁服。生用内服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

七、经典论述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对》:大黄,得芍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苓,疗惊恚怒,心下悸气;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疗女子血闭。黄芩为之使,无所畏。

《药性论》:使,去寒热,忌冷水,味苦,甘。消食,炼五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能破痰实,冷热结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泻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候,利大小便,并傅一切疮疥痈毒。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本草图经》:《本经》称大黄,推陈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积滞多用之,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寒热而处置,非一切轻用也。姚僧垣初仕梁,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垣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垣曰: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差理。帝从而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其偶中病,便谓此方之神奇。其差误,则不言用药之失,可不戒哉?

《药类法象》:其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大肠不通。下大便,荡肠胃热,专治不大便。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大寒。味极厚,阴也,降也,无毒。入手、足阳明经,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

《象》云: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不通,下大便,涤荡肠胃间热,专治不大便。

《心》云:涤荡实热。

《珍》云:热淫于内,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