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370800000005

第5章 应用经验(四)

第五章 应用经验(四) (1)

黄淑芬经验:血压高未必忌麻黄 麻黄古称“发表第一药”,近世以来运用范围却日趋缩小,究其原因,当与禁忌日渐增多有关。“血压高忌用麻黄”,即为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条。理由是: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经药理实验证实,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高血压忌用麻黄碱已为世界所公认,中医岂能再将麻黄用于血压高的病人?此说看来证据确凿,毋庸置疑,但证之中医临床实践,却颇有商讨之必要。

例如急性肾炎初起,多属中医“风水”范畴,宜用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一类方剂,但此时往往伴有血压升高,于是有人主张方中麻黄应改用荆芥、防风之类代替。然而后者不仅发表力量薄弱,更乏宣肺利水之功,用之效果较差。个人多年来治疗这类病人,均按原方使用麻黄,剂量一般为6~12克,未见有不良反应,相反,其血压常随水肿消退而逐渐下降。可见此种高血压仅是病之标,风遏水阻方为病之本,麻黄配合方中诸药,通过祛除风邪、疏通水道,即可消除导致高血压的原因,从而有助于血压降低。

至于素有高血压病之人,若患当用麻黄之证,个人认为亦当遵《内经》“有故无殒”之训,大胆使用麻黄。1982年夏,尝治一名42岁女性患者李某,因感冒风寒咳嗽,经中西药物治疗已3个月余,病情有增无减。现咳嗽频频,痰涎清冷,咳痰不爽,全身畏寒,尤以咽部与背部为甚,头痛目胀,纳食极少,倦怠乏力,步履艰难,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证属寒邪束表不解,少阴阳气内虚,饮邪上逆犯肺,法当外解表寒,内温少阴,兼化寒饮,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化裁。但患者自述不能服麻黄,以其有高血压病史,近来血压甚高。

对此用药颇感为难,然考虑再三,此证实由寒邪久羁所致,舍麻黄之发表散寒、宣肺蠲饮何以为功?外感数月不愈,应责之于表散不力。处方:麻黄6克、附片20克、细辛5克、茯苓20克、白术12克、生姜10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半夏12克、甘草6克,1剂。为万全计,嘱患者先试服一煎,如无不适,再服完1剂,以观动静。隔日复诊,患者言服药后感觉良好,咳嗽、畏寒、头痛诸症均减。询问患者并未服用降压西药(因服中药后自觉舒适)。遂照前方加白芥子12克与服。6剂后,患者诸症均已控制,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血压正常。个人认为,“血压高忌用麻黄”,应限定于阴虚阳亢、肝火上炎之类无麻黄适应证的患者,不可一概而论。(《长江医话》)

陈鼎祺经验: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长于宣散,以“宣”为主,重在一个“开”字,麻黄根味甘,性平,善于固腠理,止汗液,强调一个“合”字,二药配伍,一开一合,一宣一敛,相互制约,陈鼎祺老中医常以其治疗喘而汗多者。如曾治疗一位周氏54岁男病人患咳喘8个月,喘而汗多,久治不愈,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陈老用其治疗咳喘的经验方“咳喘饮”(内含炙麻黄、冬瓜仁、苇茎、杏仁、前胡、百部、把叶、浙贝母、瓜蒌、金银花、蒲公英、甘草)加麻黄根治疗取得很好疗效,不但咳喘止,且汗多亦消失,血压亦未升高。[刘宗莲,徐淑文.陈鼎祺运用对药经验选介.北京中医,1999(3):8]

费开扬经验:哮喘在发作期,一般属于实证或本虚标实证。急则治标,以宣肺豁痰平喘为要务。费老认为宣肺平喘首推麻黄。但医者用麻黄,多虑其有发汗、耗肺气、伤宗气之嫌,况哮喘大多反复发作,本虚标实,易自汗出者为多见,故临证选用时有所顾忌。但一般“本草”所述麻黄之弊害,多指麻黄不经炮制而单用者。麻黄经炮炙后,去掉了挥发油,保存生物碱,已无发汗之力,仅存平喘之功。麻黄与射干同用,此药对选自仲景射干麻黄汤,临证常用于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咽痒干咳者。无论冷哮、热哮用之均效。麻黄配射干,辛开苦降,宣肃并行。一般用量为麻黄6~9克,射干9~12克为宜,个别可用至12~15克。小儿、老人酌减。在此配伍的基础上须加甘草3~9克以监制之,更为稳妥。喉间有水鸡声者,加白前12克。

冷哮口不渴,痰清稀者,加干姜6克、五味子9克、细辛3~5克(入煎剂过3克无妨)、制半夏10克;痰多再加白芥子3克、苏子9克、炒莱菔子9克,或合二陈汤;尿少加车前子9克。热哮,渴喜冷饮,痰黄黏稠者,加葶苈子9~12克(可重用至20克),地龙12克,生石膏15~30克,桑白皮12克;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者加黄芩12~15克,鱼腥草15~30克,败酱草15~30克,冬瓜子30克,生薏苡仁20克,鲜苇茎30克。个别畏服麻黄者,费老则仿张锡纯重用代赭石处方:煅代赭石30克,葶苈子20~30克,旋覆花(包)10克,杏仁9克,厚朴9克。再如上述之冷哮、热哮之加味即可。但此方更适用于热哮。其中葶苈子一味,人多畏其“泻肺”之名而不敢多用,费老认为用量不够每每乏效,其平喘之功亦不能体现出来。[李平.费开扬治疗哮喘病用药经验. 江苏中医,1998;19(6):10]

屠揆先经验:麻黄消水肿是利尿而非发汗 自从张仲景创用越婢汤治风水水肿,沿用千载,成推崇为有效经方。《内经》《金匮要略》所论风水证候与现代医学之急性肾炎的水肿有许多相同之处。故急性肾炎之水肿,其脉证适宜用越婢汤者,用之亦辄效。古方越婢汤中之主药麻黄为发汗药。因《内经》有“开鬼门”(发汗),《金匮要略》有“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之说,故治水肿方中之麻黄,皆认为其主要作用是发汗。但作者多年来的观察,发现麻黄虽为发汗药,但用于水肿病,能获得水肿消退之病例,几乎无一例有出汗现象,都是用麻黄后,小便量显著增加而水肿消退,不是得汗而肿消。因此,董氏认为凡是古方用麻黄为主的治水肿方,都应看作是麻黄的利水功能,而非麻黄的发汗作用。(《长江医话》)

董建华经验:董建华教授对喘证的治疗却惯用麻黄,辨证精细,立法熨贴,遣药灵活,多应手取效。

麻黄配附子助阳平喘 董老认为,喘证之发生,宿痰积饮是中间环节。由于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肺,如果素体阳虚,温运无力,一经感受风寒,内舍于肺,引动伏痰,痰气搏结而致喘证。此类患者每到冬季,喘证即易发作,夏季缓解。证见恶寒头痛,胸膈满闷,呼吸急促或喉中痰鸣,咳痰清稀,口不渴。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浮紧。董老每以麻黄配附子,助阳平喘。常用处方:麻黄、附子、白果、五味子、葶苈子、地龙、橘红、川芎各10克。方以麻黄宣肺散寒平喘;附子温里助阳扶正;白果、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葶苈子泻痰蠲饮;地龙、川芎通络解痉。

张某某,男,42岁。自幼哮喘,秋冬易发。近日外感风寒,畏寒头痛,胸闷气憋,呼吸困难,痰色白而清稀,量多,双肺听诊满布哮鸣音。四肢欠温,口唇发绀。舌质黯、苔薄白,脉弦。此为素体阳虚,不胜风寒,引动伏饮,气机不利,遂予上方加全蝎3克。3剂哮喘平,仍有白痰,原方加白术10克,以截生痰之源,连服6剂,诸症悉平。

麻黄配黄芩宣肺清热 痰为阴邪,易伤阳气,但痰阻气道,肺失清肃,气机郁闭,又易化热,痰热搏结,发为热喘。证见呼吸急促,胸膈烦闷,甚则胸高气粗,鼻翼扇动。面赤口渴,痰浊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董老常以麻黄配黄芩,宣肺清热。常用处方:麻黄、杏仁,地龙、川芎各10克,冬瓜子20克,生薏苡仁、黄芩各15克,全蝎3克。此即董老治疗热喘常用的麻杏芩龙汤。方以麻黄、杏仁宣利肺气;黄芩清泻肺热;冬瓜子、生薏苡仁清化热痰;地龙、川芎、全蝎活络镇痉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