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抗痛风药
秋 水 仙 碱
【药理】本品为抗痛风、抗肿瘤药。具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痛风:为有丝分裂毒素,使细胞停止于分裂期,可用于治疗乳腺癌、子宫颈癌、食管癌、肺癌、胃癌等。
【制剂】复方秋水仙碱针剂:每支2ml。
【注意】
1.本品局部刺激性较大,漏于血管外可引起局部坏死。
2.本品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有的可有麻痹性肠梗阻、四肢酸痛等症状。
3.对骨髓有损害作用,可致粒细胞缺乏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新用途】
1.治疗肝硬化秋水仙碱治疗肝硬化,是该药可抑制微管蛋白,阻滞有丝分裂,阻碍胶原合成,刺激胶原酶的活性,具有改变白细胞运动及多形核细胞脱颗粒作用。有人选择57例有慢性胆汁性肝病史,肝活检结果符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经秋水仙碱治疗4年后,谷丙转氨酶明显下降,胆红素水平稳定。
2.治疗儿茶酚胺异常的周期热据报道,1例浆液性脑膜炎患者,经治疗后脑膜刺激征迅速消失,体温正常,但以后每3d或4d出现1次发热,达39℃左右,24h内自行消退。发热时全身症状良好,无其他任何症状,血液、脑脊液、内分泌检查及CT、脑电图均无异常,尿本胆烷酮(本酮)正常,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达正常值4倍以上,尿4-羧基-3甲氧基-苦杏仁酸轻度升高,无热期则正常。抗生素及抗结核治疗均无效,用利血平及氯丙嗪未能抑制儿茶酚胺上升。而给予秋水仙碱1mg/d后,周期热消失,尿多巴胺正常,去甲肾上腺素接近正常,随访7个月未复发。
3.治疗掌跖脓疱病秋水仙碱1~2mg/d,用至脓疱、红斑及鳞屑明显好转后,逐渐减至维持量0.5~0.75mg/d。另有人用秋水仙碱治疗掌跖脓疱病患者,皮损全部或大部分消退。与用氨苯砜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研究认为,掌跖脓疱病的脓疱顶部及痂屑中含有一种与多形核白细胞移动有关的趋化因子。秋水仙碱可能通过改变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活动,使脓疱变小。在运用秋水仙碱时,可同时外用硼酸软膏治疗。
4.治疗贝赫切特病采用秋水仙碱治疗贝赫切特病,可使病情明显的好转。秋水仙碱1mg/d,口服,疗程2个月至2年。
5.治疗椎间盘脱出症秋水仙碱有抑制胶原纤维形成、抗炎、止痛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其可能还有使突出的椎间盘萎缩作用。国外有人对3000例椎间盘脱出症患者先用秋水仙碱静脉注射1周(1mg/d),然后改口服,0.6~1.2mg/d,病情缓解后以小剂量维持,结果总有效率为92%。因此认为,秋水仙碱对椎间盘脱出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免除手术之苦。
6.治疗复杂性心包炎据报道,3例患者曾用大剂量激素(60mg/d)治疗,当剂量减为20mg/d时,出现复发性心包炎。用秋水仙碱1mg/d,结果3例患者于15~36个月其复发性心包炎消失。用秋水仙碱治疗2个月后,可撤除激素。秋水仙碱的维持量仅为0.5mg/d。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7.治疗大疱性皮病8例患儿,3~9岁,患有广泛的水疱,占全身皮肤的30%~50%,受累区域为眶周、生殖器、腋下、下腹、背和四肢。病程6个月至4年不等,平均为2.7年。皮损可见表皮下水疱,炎性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中7例在基底膜区见到线状IgA沉着。患者使用激素类疗效不佳或有不良反应,加用秋水仙碱治疗,剂量每次0.5mg,2/d,疗程4~14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临床观察症状获得改善。其中5例对单用秋水仙碱病情能控制很好,3例需加小剂量皮质激素才能控制皮损。[沈建平秋水仙碱治疗儿童慢性大疱性皮病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24(4):238]
别嘌醇
【别名】别嘌呤醇。
【药理】本品化学结构类似次黄嘌呤,可抑制次黄嘌噙氧化酶,使尿酸结合或减少,从而血中尿酸浓度降低,并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的沉着。本品可抑制肝药酶活性。口服由胃肠道吸收,经肝代谢。临床用于痛风,尤适用于痛风性肾病患者,不仅使症状减轻,而且可减少肾尿酸结石的形成。
【制剂】片剂:每片0.1g。
【注意】
1.服药期间应多饮水,并使尿液呈中性或碱性,以利尿酸排泄。
2.服用本药,不宜与氯化钙、维生素C及磷酸钾(或钠)同服,因可增加肾中黄嘌呤结石的形成。忌与布美他尼、呋塞米、美加明及吡嗪酰胺合用,因可增加血中尿酸浓度。
3.应用本品后,可引起过敏性肝坏死、肝肉芽肿形成伴胆囊炎、胆管周围炎、剥脱性皮炎等,常见于用药3~4周,应予注意。
4.个别患者服药后,可出现皮疹、腹痛腹泻,低热以及暂时性氨基转移酶升高或粒细胞减少等症状,应定期检查肝功及血象。
【临床新用途】
1.治疗重症癫有人用别嘌醇治疗某些癫性高尿酸血症的儿童时,发现癫的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18.4岁,均无高尿酸血症。在原用抗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别嘌醇300mg/d(儿童体重小于10kg者150mg/d),午饭后服用。结果约2/3患者在治疗20~35d后,癫发作频率进行性减少。随访1年,25%的患者发作完全消失,半数患者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仅25%的患者无改善。该药对控制强直阵挛性全身发作的癫特别有效,15例中,14例发作消失。治疗期间血浆浓度无明显变化,血尿酸约减少50%;约有70%患者出现副作用而终止治疗,停药后迅速消失。作者认为别嘌醇可作为重症癫患者的辅助用药物。[张庆柱.别嘌醇和秋水仙碱的新用途.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7):323]
2.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的作用最近发现,高尿酸血症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危险升高4.23倍独立相关。作者拟就别嘌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远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1760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4组:1组未用别嘌醇;2组长程服用小剂量别嘌醇;3组短程服用小剂量别嘌醇;4组长程服用大剂量别嘌醇(300mg/d)。对4组进行随访观察并分析各组间总病死率,心血管病死率和(或)心血管病住院率的差异。结果:与1组相比,2组远期病死率明显增高(相对危险度2.04,95%可信区间1.48~2.81),推测可能因小剂量别嘌醇高不足以抵消高尿酸血症的不利影响。相反,4组远期病死率却明显低于2组(相对危险度仅0.59,95%可信区间0.37~0.75),提示长程大剂量别嘌醇能有效抵消高尿酸血症所致的不利危害。[袁志敏.别嘌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的作用.新医学,2003,34(3):158]
3.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据报道,马建芳用别嘌醇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与对照组进行非随机单盲试验,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的改变,结果: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明显增加。别嘌醇是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改善左心室功能的有效制剂。[马建芳.别嘌呤醇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功能效应.现代诊断与治疗,2002,13(2):106]
磺吡酮
【别名】苯磺唑酮、亚硫吡拉宗、苯磺保泰松、磺胺吡啶二酮。
【药理】本品可竞争性抑制尿酸盐在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从而增加尿酸从尿中排泄,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又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小板存活时间。据研究,在本品治疗的前6个月中有减少心肌梗死突然死亡的危险。同时本品有微弱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制剂】片剂:每片0.1g。
【注意】
1.本品不可与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盐同服。
2.服用本品,可有10%~15%患者服后有胃肠道反应。
3.据报道,个别病例服药期间可引起肾衰竭的发生。
【临床新用途】
1.预防心肌梗死后猝死有人用苯磺唑酮对心肌梗死后25~35d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可使猝死亦降低。方法:每次0.1~0.2g,2/d。
2.预防血栓栓塞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常由血小板生存异常而产生血栓栓塞。苯磺唑酮可使血小板生存时间恢复正常,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减少。另外,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分流处易发生血栓。用苯磺唑酮预防可明显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同样,苯磺唑酮还能减少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并可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减少一过性脑缺血的发生率和一时性黑矇症的发生率。方法:每次0.1~0.2g,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