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情绪奥秘
12367100000012

第12章 人要“看开”,不要“看破”(2)

人们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理性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所淹没,所以人们越来越冲动。现代人动不动就要骂,动不动就要打,动不动就要抗议,就是他稳定不了自己。有很多事情先了解再从长计议,然后做出合理的反应,这不是很好吗?但是很多人做不到。所以大家要开始练习去体会内在的感觉。当肩膀很紧张的时候,当喉咙突然间收缩的时候,当感觉到脑子很混乱的时候,当感觉到心情很恶劣或者对事情很失望的时候,大家应该去查清楚自己的这种感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人就会慢慢了解自己。

人要先去控制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比如当感觉到脖子很硬、肩膀很紧张的时候,就适当活动、放松一下。不要总是把自己的焦点放在不可控制的部分,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定的风险性,风险性是不可控制的,大家要先把可以控制的部分控制好,再去处理不可控制的部分。

通过五官去觉察、寻找出主观的感受

人们要通过自己的五官去找出自己主观的感受。人的每一种情绪,都会连带着某一种生理反应。比如无缘无故地耳朵很痒,无缘无故地口很渴,无缘无故地想做什么,它都是在警告人们:你的生理现象已经与现状不适应了,你的情绪就要有反应了。比如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当一个人无缘无故地把手握得很紧的时候,就表示他要发脾气,不是拍桌子就是要打人了。

人的生理反应是在给人提出一种警告,它是好意的,是善意的。通过它的提醒,人们开始重视它,开始改变它,然后心情就会跟着改变。当一个人口很渴的时候,他应该先不要急着做什么事情,而是先去喝点水,这样他的情绪就会稳定下来。

注意情绪的“中间层”

真正的情绪除了外在的和内在的,还有一个中间层面的东西,是人们平常没有去注意的。人们所看、所闻、所接触的是外在的,生理变化是内在的,还有一种是人们对信息的解读,那就是中间层面的。比如一个学生考完试以后,他会自己想“考不好怎么办”,这不是内在和外在的东西,而是中间层面的;一个人去体检,他会怀疑自己的身体健康,觉得癌症很可怕,“如果自己得癌症怎么办”,这也不是内在和外在的,而是中间层面的。

案 例

有个人去做透视,医生用仪器检查他的肠胃,问他早上吃过什么,那人说自己早上吃了一个鸡蛋、一根油条,喝了一杯豆浆,医生问完就不说话了。检查完以后那个人就问医生为什么问这句话,医生说“没有了”。这件事情中,“外在”的是医生给病人检查完,结束了;“内在”的是病人感觉到心里很不安定;“中间层”也就出现了:医生为什么这样问?是不是看到什么不对劲的?这是病人中间的选择。后来,他打电话问医院的院长,得到了答案,答案是:要刺激肠胃蠕动,所以问他早上吃什么。因为他一回答,肠胃就会有反应,会蠕动,医生就看得很清楚了。

人很喜欢动脑筋想东想西,无缘无故地会怀疑,无缘无故地会产生恐惧感,无缘无故地会产生很多很卑鄙、很可怕、很可耻的念头,在心里进行“天人交战”,那就是“中间层”。比如你看到路上有一张百元钞票,你会怎么样?有的人会捡起来交给警察或者捡起来问问是谁的,然后还给别人。

而有的人会假装没有看到,然后看看别人有没有看到,如果大家都看到,那他就不会再关心这张钞票了,反正自己拿不到;如果大家都没有看到,他会慢慢走过去,然后用脚把钱踩在脚底下,让别人拿不到,他也不去打草惊蛇,然后心里想他要怎么办:如果他现在很急着用这一百元钱,那这不是偷也不是抢,只是先借用一下,将来再还……

人们可以有选择,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最后的决定,所以平常为什么要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人怎么选择自己的决定。

人们常常躲在思考和想象的象牙塔里,用虚拟的东西来代替实际的存在,来扭曲事情的真相。尤其现在是电脑世界,真实和虚拟几乎越来越分不清楚。计算机技术越发达的时候,你去体会《周易》的道理,会觉得它越真实。如果把电脑和《周易》结合起来,大家会觉得电脑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东西非常相似。

明白情绪才能处理

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情绪,才有办法去合理地处理它,所以,一个人遇事时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保持冷静、不要冲动。当刺激过来时,先冷静一下,去想想外在的是什么,内在的是什么,中间层是什么,将其综合起来进行判断,再做出自己的反应。这时的反应应该是很正确的,人不会后悔。

管理情绪时有种说法叫作“推、拖、拉”,其实,“推、拖、拉”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很冷静地思考,然后再做出反应。一般人不知道为什么“推、拖、拉”,就盲目地“推、拖、拉”,那是非常可恶的。“推、拖、拉”就是争取很短暂的时间,把外在的状况和内在的情形,再加上中间层的态度与思考,做一个综合的判断,然后做出合理的选择。

一个人不推、不拖、不拉,立即反应,别人给他东西,他马上决定要还是不要,就是目中无人;别人给他东西,他推一下、拖一下,慢慢再想要不要,就是合理的。如果送西方人东西,他要就收,不要就拒绝;而中国人不会,给中国人送东西,他会说不用、客气什么、用不着这样,好了,摆在那里好了。摆在那里他也没有决定要还是不要,搞清楚后他才会决定。所以有人认为中国人很虚伪,其实不是虚伪,他只是在这个“推、拖、拉”的过程当中,去找一个合理的情绪反应。

一个脾气不好的人经常会冲动,经常立即反应和主观判断,这对他是不利的。当一个员工做错事情的时候,领导马上责骂他是无效的。领导应该冷静一下,同时让员工也冷静一下,这样员工自己会来找领导,跟领导解释。这样处理,员工会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凡事要合理地去解决,冷静是最好的方法。

§§§第三节 情绪管理的理论

ABC理论简单明了

情绪管理有一个很著名而且很重要的理论,叫作情绪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

A(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人们常常觉得环境不停地在变,而且随时随地都有事情在发生。人们不会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反应,而是会对某些事件有反应,对某些事件没有反应,这是因为的关系。

B(Belief)是指人们对这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比如说让三个人坐在窗前,让他们描述所看到的外面的东西,结果是不一样的:有人会告诉你,他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电线杆,电线上面有三只鸟;有人会告诉你,一大早车子就那么多,交通实在很拥挤;还有一个人只看到外边有一位年轻的姑娘,长得很漂亮。每一个人对于外界环境所注意的焦点是不一样的,这是每个人的性格、兴趣还有现在的身份、职业等因素综合起来的一种表现。

一个事件发生了,人们用不同的观点,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C,C(Consequence)就是我们常讲的情绪。

B是情绪反应的关键

同样的事,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一个人情绪的变化是相当主观的,当他看到一杯茶的时候,他可以想自己喝不喝这杯茶;还会想这是什么茶,带回去研究研究;或者说为什么别人桌上摆着茶,自己桌上没有呢……就因为想法不一样,所以情绪也不相同。

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件可能不会采取相同的立场、产生相同的观点、产生一样的情绪,除非当环境非常恶劣而大家有共同需求的时候,人们会产生非常抑制性的情绪,即“同仇敌忾”,这时大家没有什么个人的想法,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情绪反应,他们都在为一个同样的目标而奋斗。

看法变化,情绪就改变

大家以前一直认为“刺激—反应”只有A和C,没有B。当一个人碰到别人的时候,别人一定会有什么反应。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所以大家就觉得,情绪是无法控制的,它是自自然然就会发生的。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事件发生了,与情绪当中的一个媒介有关,这个媒介就是人的看法。人无法控制事件,但是可以调整自己的看法,这就在情绪和环境的变化当中加了一道控制阀。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信念调整好,就可以保持稳定的情绪,所以,B才是关键的。

现在很多人喜欢显示自己很聪明、反应很快,所以有什么刺激他马上就会有所反应,结果经常吃大亏,这叫作鲁莽、莽撞。当有任何刺激发生的时候,大家最好先把嘴巴闭起来,因为嘴巴是很容易闯祸的东西。

一旦有事情发生,如果有些人的嘴巴马上就反应,那他的人际关系一定不好,很多人都会非常不喜欢他;而聪明的人看到一件事情发生了,嘴巴会先闭起来,这个刺激就会在他脑海里面盘旋一下,然后他会找出比较合理的信念,用嘴巴表达出来,即人们平常所说的“谨言慎行”。言行都是人们情绪的表现,如果不经过大脑,没有经过B的控制,没有注意自己信念的调整,那么就相当于把自己交给外界,让外界环境来操纵自己,使自己成为环境的受害者。

如果有一天人们住的地方突然爆炸了,如果没有经过B的话,人很容易惊慌失措,然后盲目逃生,结果最后人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踩死的,造成很无辜的伤亡。如果大家养成习惯,突然间听到巨大的爆炸声时,告诉自己这时候要冷静,先搞清楚为什么爆炸,如果是火灾造成的,那就判断是在高处还是在低处,高处有高处的应对方法,低处有低处的逃生办法,这个时候再根据正确的方法摸索出去,对自己或者对大家都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要训练自己的信念,要调整自己的观点,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

人是观念的动物

人是观念的动物,观念一改变,态度就改变,信念也会不同,然后情绪就会不一样。比如说一个人今天出去,碰到下雨他就很不高兴:怎么这个时候下雨?但是如果他心里想:为什么这个时候不能下雨呢,有很多人盼望着下雨呢,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反对下雨就不下了。这么一来,他的情绪就会冷静下来。

事件不容易控制

很多事情人们都不容易控制,有些甚至无法控制。世界很大,而且事物之间息息相关。交通发达,信息交流快速,“牵一发而动全身”。

西方人认为,一个人长大以后,他的所言所行就是因为他小时候的环境所造成的,但是如果环境可以决定人们的一切,那人就没有自主性了,只能听任环境的摆布。所以很多人会想:“努力有什么用?有理想又怎么样?”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人虽然不可以控制环境、改变环境,但是人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观念可以自由调整

情绪看起来是随着外面的事物而改变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观念是人们自己可以调整的,而情绪就是人们的观念对外界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反应,人们的观点是操控在自己手中的。当你看到以前惹自己生气的一个人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说不定他已经改变了,他以前对我不好,但是现在说不定对我很好。就这一念之差,你的情绪就会改变,而这“一念之差”,你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情绪可以管理,就是因为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去调整、去改变、去控制自己的观念。所以,一个人如果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观念,而不要寄望于别人或者抱怨老天,也不要不切实际地希望外界的环境会改变。

观念有理性与非理性

合乎逻辑的还是不合乎逻辑的,大家要搞清楚。自己的东西自己可以处理,别人的东西只能别人处理。但是小孩子没有“所有权”这个概念,也没有“偷”这种观念,所以他会在超市里随便拿东西。如果他的父母说他偷东西,说这是别人的,小孩子就会有很多情感上的负债。做父母的应该告诉孩子:这个东西是别人要的,你也可以要,但是应该先付钱,不能够随便拿。父母应该慢慢教他所有权的概念,这样他懂了以后,也不会有情绪负债。

一个人有修养,就是他会把不合逻辑的转成合逻辑的,把那些非理性的转成理性的。

观念可以使情绪改变

观念可以让人的情绪改变。如果大家相信这个观点,很快就会走上这条情绪管理的有效途径。事件会导致结果,这个叫作环境决定论,这种说法只有部分正确。比如一个人生气了,他说“他这种行为我当然生气”,别人的行为引起他的生气,这太单纯了。同样的行为,他可能生气也可能不生气,这才是事实。

如果一个人是公司里的中层领导,他的下属骂他,他就会生气,可是他的领导骂他的时候,他就不会生气。为什么领导骂他他就受得了,下属骂他他就受不了呢?这跟他个人的观念有关。

有时候你去买东西,会和别人吵架,就是因为你看不起别人,你觉得他是卖东西的,要赚你的钱,没什么了不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其实,看到大官你要“小看”他,看到小人物你要“大看”他,这样你的情绪就会很平稳。如果你看到大官就怕,有话也不敢讲,他就会欺负你;看到小人物,你看不起他,他被你激怒了就会给你难堪,你就吃亏了。这个“度”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人很容易控制自己,但是很难控制外面的东西。没有人会因为别人而改变,只有自己会为配合自己而改变。所以大家慢慢会找到一条路,在某种情况之下,把非理性变为理性。大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观念,而不是完全看环境让自己直来直往,那样情绪一定不好。如果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人能先动动脑筋,看看要怎么反应,情绪就会平稳得多。

合理运用ABCDE模式

A指一个事情发生了;B指一个人对这件事情的主观看法,因为每个人立场不同,所以观点也不同;C指人的主观看法,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即情绪表现;D指反省,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反省:这样做看看别人的反应怎么样;E指如果反省后发现行为不好,就赶快调整,调整以后再重新出发。

中国人通常不接受道歉

美国人做错了事情会向别人道歉,别人也接受,然后两个人就不会再计较那件事情。但有些中国人是不接受道歉的,他们要求你做到,而不是天天道歉。如果一个人好好管自己,不去妨碍别人,他就根本用不着道歉。

你向一个美国人道歉,他接受了,就没事了。你向一个中国人道歉,你跟他说:“我真的很对不起。”他会问:“什么事?”你说:“我那一天实在是无意撞到你的,事后又没有来看你,所以我觉得很抱歉。”他会说:“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事情,原来是这件事情,我老早就忘记了,你记在心里干吗?”他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他照样想办法整你。

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歉是没有用的。西方的夫妻一吵架,他会道歉;中国的夫妻吵架,道歉没有用,因为对方会觉得:你打了我两下,道歉就算了,下次打四下也道歉就算了,那你还得了?所以,中国的夫妻吵架,不是用道歉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是要用实际的行动。

A和E,是需要明显表露出来的,是看不见的部分,只用在心里琢磨就可以了。

中国人是含蓄、缓慢的